疫情期间不出门,是“一家亲”还是“两生厌”

data.name
京师心理...

认证作家
文:京师心理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各地民众都启动了居家隔离模式。在“今年过年不串门,要串就串自家门”的号召下,我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宅在家,与家人共享美好时光了。于是夫妻迎来了每天面对面的 “促膝相守”,中小学生迎来了“最长的寒假”, 老年人迎来了子孙的“长情陪伴”。家人之间,如此“持久而亲密”的接触创历史新高。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过上了想象中的美好宅家生活,比如,办公时频频被孩子“骚扰”的家长们,内心盼着孩子早日开学:



家里有不止一个娃的,不光家长要操双倍心,孩子也会被逼成“暴躁老哥/老姐”:



甚至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小俩口,会吵到觉得丈夫比病毒还讨厌:



疫情期间不出门,一家人的关系是能变得更亲近,还是会像新闻中描述的“相看两生厌”呢?大家到底跟家人相处得怎么样呢,又能怎样趁这个机会让家庭关系升温呢?


为了更全面地推动全国疫情心理干预和疏导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蔺秀云老师的家庭与儿童研究团队联合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于2020年3月1日起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疫情家庭关系情况调研。截至2020年4月5日晚,共有一万余人填写问卷,参与者既有从“孩子”视角出发的中小学生、未婚未育成年人,也有从“大人”视角报告的已婚成年人、祖父母。


亲子关系:

有时母慈子孝,有时鸡飞狗跳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宅在家里的感受其实大不相同。


对于已经成年的未婚子女来说,总体来看,他们对与父母的关系满意程度更高了。他们觉得自己在家跟爸妈的关系更亲近了、更相互信任了,沟通也更多了一点,这可能是因为以往他们过完春节便离家学习/工作,今年的居家隔离才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与父母相处,有了更多沟通交心的时光。但另一方面,他们生气、争执的频率也比平时高一些,这可能是因为在家父母还会把成年子女当小孩看,催促成年子女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或干涉子女的习惯;反过来,子女也可能想要改变父母的“不良习惯”,如果双方不如愿,就可能起争执、发脾气。已经有了自己孩子的“孩子”们,跟老人相处的情况则变化不太大,虽然他们说觉得跟老人生了更多气,可能是因为更密切的居家相处,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在生活习惯、教育孩子等问题上发现分歧;但他们并不会和老人起更多争执,也许是终于领悟了“闭嘴保平安”的真谛。



而中小学生们在家的这段时间,虽然父母觉得亲近有所提升,但孩子可没这么想,他们反而觉得跟父母沟通更少了,亲近程度也略有降低。另外,家长和小朋友们都同意的是,在家这段时间的生气频率提升了不少,起争执也比平时更多了。此次疫情延缓了中小学生的返校上课和上班族的返岗上班,但“停课不停学”、“停工不停业”,特别是中小学生必须在家完成课业,为父母监督孩子的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当然也包括对孩子休闲娱乐的监管,这些可能恰恰是给亲子关系带来负面冲击的重要原因。对于爷爷奶奶们来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感到跟孙子孙女互不搭理的时候更少了,这也许是闷在家里最让他们欣慰的一件事吧。


夫妻关系:

疫情让我们争执,也让我们亲近


隔离在家的时光的确可能催生嫌隙,总体来看,夫妻之间确实发生了更多一点的生气、争执。有人本来觉得自己的婚姻差强人意,直到长时间面面相对时才发现,自己跟伴侣已经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了,待久了就会出现家庭矛盾,而解封后,“报复性离婚”的新闻也让人以为,这段时间对夫妻关系的影响十分消极。



但其实,这些报道都是片面的,从研究结果总体来看,夫妻之间的亲近、信任程度也变高了一点,夫妻关系的满意程度也是变好了些。有的夫妻终于不必受工作忙碌所累,而有机会坐下来重温一下伴侣带来的温暖,有的夫妻成功走过了共同带娃三个月的“魔鬼”时光,找到了更高效的夫妻分工;更有不少夫妻在疫情期间,又怀上了宝宝,解封之后赶紧去做孕检。



在多年夫妻相处中,多数人逐渐学会了接受积极与消极的并存。现在,大家毕竟也是经历过疫情的“生死之交”了,还有什么能够拆散这种“战友情”呢。


同胞关系:

终于有了更多时间玩耍亲近


中小学生们的同胞关系积极转变较为突出,在亲近、沟通、信任上都有所提升;争执、生气虽然也有提升,但相比起其他关系,提升幅度还是比较小的。平日里,兄弟姐妹们因不同的学习生活节奏且有自己朋友圈,而不经常一起玩;隔离在家的时间里,父母要远程办公甚至上班复工,中小学生们则有了更多机会,在家与兄弟姐妹玩耍。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同伴关系会替代亲子关系,成为影响儿童成长的最重要的人际交往因素,而自家的兄弟姐妹,则是生下来就一起长大的玩伴,许多心理学研究认为,同胞关系也能在家庭中起到不输亲子关系的作用。



疫情期间的家庭关系升温指南


从结果来看,虽然疫情期间,家庭关系确实出现了一些消极变化,但也同时存在着积极的转变。如果我们能利用好这段在家不出门的时光,也许能让家庭关系升温不少。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调研结果发现,这样做的人,能拥有更积极的转变:


提升情绪控制能力,调节自己因疫情引发的消极情绪,保持乐观心态。调研已证实消极情绪不仅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破坏家庭互动,因为亲密的关系中日常情感交流会格外多,如果肆无忌惮地把最糟的情绪发泄给最亲近的人,就可能会引发关系恶化。本研究也发现,人们因疫情引发的消极情绪反应,如恐慌、焦虑、不安等,也与家庭关系的消极转变有关,在同胞关系、夫妻关系、祖孙关系中尤为突出;而人越表现得乐观、越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关系转变就会越积极。


掌握更多疫情相关信息。调研结果发现,人们对疫情越了解,疫情期间就更可能经历积极的关系转变。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疫情的越了解意味着个体越知晓该如何正确地看待疫情和应对疫情,不会因为无知而争执“要不要戴口罩”;这种积极学习了解的心态也有利于自己在家庭中的表现,进而促进家庭关系。


如果孩子处于中小学生阶段,在引导孩子行为时要格外注意方法。研究发现,如果中小学阶段的儿童做出了更多疫情相关的消极行为,如害怕出门、强迫症般洗手等,那他们的家庭关系转变也会是相对消极的。这可能是因为孩子此时正处在自我独立意识不断发展的阶段,父母如果在教导孩子应对疫情时表现得专制,或把孩子的一些行为误解为不听话,就会影响亲子之间的互动质量。


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健康幸福美满,别让疫情妨碍了“一家亲”!


作者简介:本文为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原创。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小鲸鱼 玉暖蓝田

举报
用户_9sAo

读了

2020-04-19 · 回复
匿名

有道理,但有些绝对了……

2020-04-19 · 回复
匿名

有点难懂,但是有意思

2020-04-19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