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究竟对你起什么作用?

精选
data.name
冰千里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



以前写过很多心理咨询的文章,随着咨询生涯进一步推进,我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每个50分钟,反倒不想写了。


因为,任何文字都无法描述出两个人在一起的感悟与感动。


今天想写,主要是因为很多人依旧徘徊在心理咨询的门口,无法理解咨询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心理咨询师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而自己究竟在其中能得到什么。


所以,适合本文的读者是:


准备尝试心理咨询的人们,正在进行心理咨询的人们,新手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爱好者。


我是心理动力取向,也不想解释什么是“心理动力学”,感兴趣的可以去翻阅资料,大体而言是一种研究人潜意识的理论。


为方便理解,我把咨询师分为了5种角色,但你要知道:心理咨询师是多种角色混合体,而非单一角色。




说来可笑,你天天与人讲话,却几乎没人可以倾诉。


现实的倾诉是相互的,你说,他也说,频频打断,还抢着说,就算闺蜜知己,谈的也只是简单苦恼。


那些隐含的羞耻与恐惧、道不尽的心酸、莫名的孤单、遏制不住的冲突,往往难以启齿。


听一个人完整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并不容易,倾诉衷肠有人听,更是奢侈。


心理咨询师可以,他不但听,还要会听;不但听你讲的内容,还要听没讲出来的内容。


你为何现在讲,为何讲这些而不讲那些,为何这样讲而不那样讲,为何讲的时候是这样的表情,为何与情绪不匹配,为何那么理性,为何眼神在闪烁,为何泣不成声又为何沉默不语……


为了倾听,咨询师几乎投入了全部心神,绝对以你为中心。


“无论怎样,我都会认真听你说完”,这就是在场的品质之一。


好的咨询师还能感受你的感受,体验你的生命体验。与此同时,你也会感到他与你同在,他在关注你、共情你。



而一个粗糙的咨询师,你也会看到他在听,但他只是把倾听当做任务,而不是真对你感兴趣。

遇不到真正愿意听你讲话的人,就像穿越沙漠没有伴侣。


有人开玩笑说,心理咨询师钱真好赚,不说话钱就到手了。那么,你可以试试,倾情投入去陪伴另一个人所有情绪50分钟,而不打断他,不评判他,还要试图理解他,该有多难。


有一次我在大明湖被画像,40分钟后漫画家终于忍不住问:“你是做什么的?我画了十年,极少有人像你这样整场一动不动。”



简单理解,就是拿着放大镜看任何蛛丝马迹。


人都有一套自我保护系统,日常交往都在用其掩饰脆弱,目的在于让自己看起来还好,至少不那么糟。


其他人也都在维护你这套系统,而不是戳破它,这是不谋而合的基本礼貌,几乎不用人教。



比如人家辍学,你会避开考试话题;人家单身,你会避开婚姻话题。


然而,心理咨询师要做那个孩子,喊出那句话:“你看,皇帝真的没穿衣服!”而不必在意大臣们虚伪的迎合与打压。

“澄清”需要勇气,更需要关系的牢固。正如你可以和伴侣说“我想做爱”,但不能和同事这样说。


没达到一定亲密度“澄清”要小心。特别是开始阶段,无论多质疑,都别太早拿放大镜看人家脸上的雀斑,羞耻感是逃离关系最重要的因素。


但澄清迟早要被咨询师使用的,只要他真拿你当自己人,就要探究真实,他不会只是老好人,他知道追问像根针刺得你疼,但他也知道只有挑破脓包,呈现真相,疼痛才值得。


这不是得罪你,而是更深的保护。


很多时候,一个人想说的并不是真正想说的,问的也不是真正想问的,唯有一步一步澄清,才知道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心理咨询的目标之一,就是探究生命真相。


而真相往往充满恐惧,需要咨询师与你一起面对,就像小时候怕黑,父母抱住你说:“宝贝别怕,有我呢。”




如果你是卖汽车的,顾客给你钱,你给他车,从此两清,互不相欠。


如果你是银行柜台人员,顾客填完单据给你现金,你把现金存好,把存折给顾客,业务就此结束。


但如果世界上能有个行业,他们的产品是自己,是自己的情感,那这个行业就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是很深的一种亲密关系。他们工作的对象不是任何第三方,而是彼此本身,是咨询师的人格,是来访者的情感。


深入到什么程度呢?深到和你生命的重要他人一样,甚至还要深。同爱人无法言说的都会和他说,与父母不能面对的也愿与他面对。


他是你的镜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就是你自己的一部分。


这个人用一种看似“商业”的关系进入了你的生命,你给他付钱,他在固定时刻与你同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许多稳固的咨询关系甚至都超过了婚姻,这难道不是亲密者吗?


这当然需要时间,需要足够安全和信任,需要打消你所有顾虑,你与他的亲密度和你本人的敞开度完全成正比,这个过程只有时间和感觉来决定,而非其它因素。


从陌生发展到亲密,需要一点一点的测试。



测试这个人是否值得托付,是否吼得住激荡的情绪,是否经得起糟糕感受,是否敢直面你与他的冲突,就算你变成蛮不讲理又撕扯的小孩,他依然能让你足够安全,而不是他也慌得不行,焦虑满满,被击倒。


但他又能坚守伦理设置,绝不会剥削你、利用你、控制你、诱惑你。


你可以这样对他,如果他有经验,知道如何理解这背后的意义,并更深一层地让你领悟关系,而不是以此作为攻击你的理由。


咨询师也有违反伦理设置的,比如和你有现实交往,和你一起上课、吃饭,和你成为朋友,和你成为恋爱关系,甚至性关系。若你不幸遇到,请离开他,因为咨询关系被利用了。


比如你想和咨询师发生性行为,他会和你探索一切性幻想及与此相关的念头,但他绝不真和你有性行为。他知道想法只是表象,背后是“情结”所在,那个点才是真正对你有帮助的。


而配合则是利用你的幻想满足他的需求,是反伦理的。专业咨询师会用语言描述所有心理活动,但绝不采用行动。


必须指出,你们这个亲密关系也有局限性。


比如他不能随叫随到,想见他却不在约定时间,只能等待。


比如他的一切你都不知道,但他却清晰你的一切。


甚至他都不能完全唯一对待你,因为还有其他来访者。


是的,设置是把双刃剑,若想被保护,就要承担其副作用。副作用就是不能完全满足,但在这段关系中你是安全的。


安全是最基础的,只要建立了亲密,你的内在模式都会投到这段关系中,这就是所谓的“移情”。而好的咨询师正是通过移情来帮助你的。



比如我不付费,他还会这样对我吗?如果真和我成为朋友,他还这样对我吗?


这些问题需要的不是回答,而是反思。


反思自己为何会问这些问题,反思你们的关系走到哪一步了,反思你内在模式是否正通过这些问题呈现出来。


这一种全新体验,继而引发觉察,牵动改变的发生。


与体验相左的是教导,好像给你上课,给你1、2、3的建议、给你布置作业,那是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我指的是动力学咨询,当然也有其他流派类似于老师。)


总之,咨访关系就是这样一种亲密:一种理想的、充满情感的、有些非现实而又现实存在的、住进你心里的关系。


而关系结束阶段,咨询师还要协助你回归生活,而不是离不开他。



安全基础上,就是接纳,同样是心理咨询师的底色。表现在:


他不会评判你。


他不因你是受害者而贬低和蔑视,什么性少数、艾滋病、临终者、被性侵者、丁克者、独身者、性工作者、不能生育者、身体残疾者等等,都不会被轻视和忽略,不会有世人眼中的评判,你就是个自然存在的人类个体,同所有人一样,人格层面都是平等的。



也不会因为你觉得羞耻、恐惧的事取笑你,不因为你曾做过后悔之事而另眼相看。


不被评判地活着是每个人的权利。


他会努力理解你。


同倾听一样,现实几乎没人无目的地理解你,因为他要成为你的一部分,要失去自己的一部分,还要有能力抽离出来。


这是心理咨询师情感耗竭的主要原因。


我咨询生涯的第一个来访者就是重度抑郁,记得当时每次咨询完,我都不能安心吃饭和睡眠,情绪莫名低沉。


新手咨询师不要气馁,因为你愿意努力理解这个人,“愿意”本身就有疗愈作用。


人类这个种族正在逐步失去理解自己的能力,陷入某种自我毁灭,故此,有人愿意懂你,是一件奢侈品,为此花钱,你值得。


他会允许你。


只有你自己知道“不被允许”是多么糟糕的体验,这样的体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从父母夺走你嘴边的棒棒糖开始。


有位来访一语道破天机:“只有你成为和我父母相似的地位时,你的允许对我才有用”。


这几乎就是“客体关系”学派的治疗核心:当咨询师成为来访者的重要客体,干预才有效,咨询才有进展。


就像你回到了5岁,所有父母的不允许变成了允许,“孩子,我们爱你原本的样子,无论你做什么”,而非无情地打压和批判。



咨询师对你的允许不是结果,最终变成你对自己的允许才是结果。


他重视你的情绪,无论你觉得它们是如何微不足道或深感羞耻,好的咨询师不会这么认为,他认为你的情绪对你而言就是最重要的,他的重视最终内化为你对自己的重视。


因此,心理咨询师并不只是包容、倾听,还有“干预”。


包括解释、描述、引导甚至讲道理,但那都是在成为你重要客体以后才起效,否则就是野蛮分析。


成为重要客体的过程虽长,但从你们第一次访谈就开始了。这是个量变的积累,而非突然质变。


以上3步(非评判、努力共情、允许)都是“接纳”的组成部分。


记住,一个人只有得到了想要的感觉,才可以放弃那种感觉;只有得到爱,才能离开这份爱;只有被接纳,才能自我接纳。


否则,仅仅只是个任务而已。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能够成为别人生命的见证者,真的很幸运。



许多相濡以沫就是彼此见证,就是你的经历中有他,他的经历中有你,你们是两个独立个体,但又相互交织。


咨询师也是你生命的见证者。


作为“见证者”,我会被人性之光感动、被内心不灭的火焰感动、被不屈服的斗志感动、被彼此相伴感动,被成为你的见证者感动!


是的,心理咨询是一种职业,是一份工作,需要赚钱养家,但在我看来它绝不只是一份职业,而是一种意义感,一种使命感。


至今为止,我的咨询笔记已突破150万字,我想等我老了的时候,翻开这些字,就会看到每个和我在一起的人,他们曾经和我走得那么近、那么深。


是他们让我的生活充满色彩,让我有限的生命得以拓宽,他们同样也是我的见证者,我以此为荣。


(END)




作者公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首发来源:冰千里(bingqianli520)
转载请联系授权(WeChat:tel_19862599501)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转载需要授权。欢迎留言
文:冰千里  (知名心理咨询师,一个温暖又孤独的老男人,研究亲密关系、自我接纳。可接受视频咨询。)
责任编辑:殷水
赞赏
  • 满园芬芳
  • LightSu
  • 于霞
3人打赏了作者
举报
匿名

👍🏻

2024-04-11 · 回复
匿名

👍

2024-04-11 · 回复
匿名

👍

2024-04-11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