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3万却不肯给我100块丨坏的婚姻, 从斤斤计较开始

data.name
心理咨询...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直播主播
文: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原文标题:“他月薪3万,连100块都不给我”:坏的婚姻, 从斤斤计较开始


01


最近看综艺,世界冠军何雯娜的家里,因为办婚礼顺序产生了分歧。


娘家人希望按客家的习俗,先在女方老家办出阁酒,再去男方家办婚礼,回门酒就不办了;


而婆家人坚决不同意,坚持要先回婆家办婚礼,可以再回娘家办回门。



很多小伙伴不知道何雯娜,在这里先给大家科普一下:


何雯娜曾是蹦床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拿到了女子蹦床运动的金牌,被誉为“蹦床公主”。


何雯娜的这枚金牌,是中国蹦床运动的第一枚金牌


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27岁的何雯娜宣布退役。


何雯娜的老公梁超,比她大11岁,是一名优秀的制片人。


2019年8月18日,在他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庆功会上,向何雯娜求婚。


2020年1月,夫妻二人喜得一女。


何雯娜和梁超


故事回到开头,何雯娜是福建龙岩人,父母想在老家给她办一个“出阁酒”,这是福建客家人的传统习俗,跟婚礼本身并没有什么冲突。


何况何雯娜正在月子恢复期,孩子尚未满月,先在家里办一场仪式,等把月子坐完,再回去办婚礼。


但男方家里显然对这种安排很不满意。


婆婆直接表示:这不太好吧?出阁酒不就是回门酒吗?肯定得男方先办婚礼再回门啊!


何雯娜父母耐心的解释:出阁酒不是回门酒,是告诉大家我女儿要出嫁了的仪式。先出阁再结婚,这是顺理成章的嘛。


但男方家里坚持认为:出阁酒和回门酒就是一回事,必须先在男方老家办婚礼,走人情,之后再办回门酒!


两家人为了办酒问题争执不休,双方父母谁都不肯让步。



两家父母争不出个结论,最后把问题抛回给小两口,让他们自己考虑。


可想而知,这波撕完,梁超和何雯娜私底下还得撕一波。


记得前两期综艺里,何雯娜孕期不吃油腻,婆婆煮红烧肉逼她吃下,直接把何雯娜吃吐了,她放下长辈身份道歉,当时刷了一波好感。


没想到一上桌谈判,还是暴露了自己的真实心思:一切以自己儿子为重,媳妇始终是外人。


当妈的这种心态驱使下,梁超即使一开始向着何雯娜,渐渐也开始计较:


百善孝为先,我同意我妈的安排;


我爸手受过伤不方便坐飞机,坐高铁太受罪了,没法来女方家;


如果在父亲和孩子之间做选择的话,会优先考虑父亲。


(小编内心os:看来刚生产的妻子不在考虑范围内啊……)


言下之意就是:必须先在男方家办酒。



最后,为了女儿的幸福,娘家人妥协了。


原本是两个人的事情,变成两个家庭相互较劲。


才刚结婚就这样计较,真是为何雯娜日后的生活捏一把汗。


02


何雯娜这一波“出阁风波”,看得我心有戚戚然,因为有不少人,正处在斤斤计较、甚至充满算计的婚姻里。


一位知乎网友吐槽,老公对婆婆特别大方,对怀孕的自己特别抠。



另一位知乎网友更惨,老公挣得钱压根就没见过,过日子养孩子全都自己掏钱。



还有一位知乎网友,我真是不想说啥了。




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也是两个家庭的博弈。


有的夫妻一开始只是小计较,博弈中变成互相较劲,把计较当成“原则”来捍卫,誓死不让配偶多占一点便宜。


也有夫妻从一开始就分的很清楚,要经济独立。可两个人一起生活,很多钱又是分不开的。


小到家里一卷卫生纸,大到家里老人生病。


有的事情很难计较,有的事情不能置身事外。


久而久之,至少会有一方心里不平衡。


要我说,其实出现这种问题,根源还是“家庭归属感”的问题。


这就好比,一个人拿着蜡笔,把属于自己的家庭范围画了一个圈,圈内的利益都需要他去维护。


有人画在自己父母脚下,有人画在一家三口脚下,有人更抠门,只在自己脚底下画个圈,连父母都不当一回事。


刘能和赵四其实是一对亲家


在这一点上,我很佩服姐妹小良,她早在婚前就想通了这个道理,婚后和老公制定了一个原则:


夫妻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个家越来越好。


有时夫妻双方出现矛盾,比如老公想换个车,而小良想攒钱买房,夫妻争执不下时,她便会拿出这个原则:


是换个车对我们家更好,还是买个房对我们家更好?


夫妻一起算了笔账,最终把这钱拿去买房。


有时小良也会妥协,比如丈夫在股市里赔了钱,心灰意冷,小良思索之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鼓励他,陪他一起学习炒股知识,共同理财。


靠着“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这个家更好”的原则,小良夫妻结婚6年,存款数十万名下两套房,夫妻关系和公婆关系融洽,在整个家族里人缘口碑都很好。


03


我最佩服小良的地方,在于她在处理家庭问题的时候,始终保持理智。


有时孩子被公婆不小心摔着了,她都能轻描淡写保持冷静,给公婆一个面子;


有时老公因为自私动机和她争执,她也能做到心平气和讲道理,只要没有偏离夫妻共同目标,所有摩擦她都能睁只眼闭只眼。


在小良看来,较劲是没必要的


只要能让这个家越来越好,所有矛盾和冲突都可以调整。


我把小良的心态总结为“将潜意识内容意识化”


只要意识正确,潜意识出现问题都可以调整。


比如没安全感、自我为中心、要求控制权、自私自利……这些都是潜意识层面的问题,不但很难根除,有时甚至会脱离控制。


如果先处理潜意识问题,夫妻关系就会越来越恶化:一个为了让自己更有安全感,要占更多便宜,一个感到自己没安全感,就要找配偶讨个说法。


这时候更明智的做法,是先处理意识层面的问题:我知道把利益分出去,会让自己没有安全感,但是这样一来,我就能和伴侣达成一致,解决当时当下的家庭矛盾。


小良结婚前三年,几乎都在处理意识层面的问题


比如:公婆要来带孩子,自己父母也要带,如何解决?谁更擅长带孩子、有更多经验和精力,就让谁来带。


再比如:老公的亲戚需要钱,自己手头也不宽裕,如何解决?先判断这个人是否靠谱,如果靠谱就立字据,签协议,大大方方借给他。



这几年解决意识层面问题的经验,不仅让她成了一个解决问题的高手,也让她在处理潜意识层面问题更加得心应手。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就是在提醒人们:


问题再多,也要一层挨着一层来解决。



比如,先解决生理层面的问题,搞定衣食住行,再来解决爱和尊重的需要。


因为生理层面的问题,属于意识得到的范畴:我知道我饿了、渴了、穷了,我只要吃饱、喝饱、挣钱就能解决。


爱和尊重的问题,属于潜意识层面的问题:我潜意识缺爱、自卑,我感到自己很不安、焦虑,可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好起来。


这是因为潜意识问题无法优先解决,即使内心渴望爱、渴望被尊重,也要先让自己吃饱、让家人吃饱。


所谓“活在当下”便是如此。


04


仔细观察那些只对伴侣抠门的人,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层源自潜意识层面的焦虑:


我想要爱,我想要尊重,我想要安全感……但我连吃饱饭这个问题都没解决好。


我能怎么办呢?只能想办法让自己得到多一点,再多一点,最好所有利益都归自己,这样我或许就不焦虑了。


“把所有资源都攥在自己手里”这种行为是一种原始的敌意反应。


在ta还是孩童的时候,父母为了省钱不给ta买心爱的玩具,或者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忽视孩子的需求。



长大后,抠门的因子就会刻在骨子里,陪伴ta一起结婚、生子、建立家庭。


我身边有些幼年穷困的孩子,结婚生子后对家人很大方,他们并非不心疼钱,而是深知只有先维护一个家的稳定,他所渴求的爱、尊重和关注,才有可能真正到来。


你可以把伴侣的抠门看成一种“闹情绪”,ta渴望把小时候没有得到的东西加倍补偿回来;


也可以把这看成一种缺乏解决意识层面问题能力的表现,各种问题缠绕在一起,以致ta“拎不清”。


无论哪一种,“抠门”都是活在自我世界的表现。


而家庭是一个整体,单个细胞再强大也无法独活,只有利益均分,才能维持整体的活力。



然而并不是每个家人,都有解决意识层面问题的能力。


于是一个足够理性的规则、协议和共同目标,就成了夫妻双方的相处之道。


比如: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个家越来越好。每当夫妻发生矛盾,便把这个原则拿出来讨论,撇开双方的情绪,用足够理性的态度来客观处理。


再比如:划定自己人的范围,将利益均分出去。如果丈夫将妻子当成自己人,便不计利益,只要妻子也把自己当自己人,无论谁占便宜,整个家庭都是稳定的。


正常来说,“抠门”也是夫妻之间互相磨合、了解的过程。


只不过有的人抠门了一阵子,有的人抠门了一辈子,有的人甚至抠门到骨子里,导致婚姻破裂。



稳固的家庭关系,不是看个体有多强大,而是看个体能否把自己的强大,均分给其他家人。


只要能做到这点,两个人也足以称之为“家”;要是做不到这点,家人再多、财富再多,人心也是散的。


学会妥协,不如学会制定共同目标;学会付出,不如学会抓大放小。


一个人解决意识层面的问题有多强,直接关系着他的家庭有多幸福。


所谓恩爱夫妻,比起情人,更像一对合作默契的伙伴。


若能携手同行,又何必在乎谁先走两步呢?


关于作者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小鲸鱼 耐高温淀粉酶


赞赏
举报
匿名

是一个好提醒

2020-04-10 · 回复
匿名

这么好的文章为什么不早点写,哼!

2020-04-10 · 回复
  • xinli_4699
    reality Lv0  小虾米
    回复 xinli_4699 :
    2021-01-28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