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切努力,只为了活得平凡

data.name
高浩容

咨询达人/互动达人/认证作家


新的一年,上海《新民晚报》公布了一项针对 “00后”的调查报告。


按《上海市00后的画像报告》显示,00后梦想成为的人,前五依序是大富翁、美食家、普通人、企业家、电竞明星。


在这份报告中,呈现出00后什么样的个人特质,以及特质背后的成因?当某些人与00后的观念不合,双方又该如何沟通,避免对立?


§梦想是本万言书


「普通人」排名在00后梦想职业的第三位,引起不小的讨论。因为过往对于梦想,往往有着几项特点,比如职业大多高大上,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超常的财富,以及更多能任性而为的特权。


一个人的梦想是成为普通人,听起来就像称赞一个人善良,这种称赞无关于任何令人称羡的特质,比如能力好、外貌佳,或者有任何独到之处。


善良并不属于被称赞的范畴,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善良是大多数人生来具有的特质。这种特质很广泛,因此不需要特别追求,即使得到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然而,当普通人成为00后心中排名前三的梦想,关键不在于这个身份是什么,更重要的在于梦想的意义是什么。


美国知名主持人欧普拉(Oprah Winfrey)有句名言:「你缺少的不是梦想,而是实现梦想的勇气。」


过去梦想的意义必定包含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很困难,需要经历一番辛苦,才有办法达到。但这个辛苦是值得的,待我们梦想成真,所有的辛苦终将成为过往云烟。


这意味着,实现梦想本身充满困难,困难需要我们去功课,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可能会很惨烈,说不准还会要我们的命。


因此,实现梦想需要一分勇气,勇气推动我们一步一步实践梦想。


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把这份勇气称为「创造的勇气」


创造并不是制造产品,或是成为发明家,而是实现我们的潜能,把我们的潜能化为现实。


比如毕加索是如何知道自己有绘画天赋?唯有当他开始画,通过他创作的过程,通过他的作品,他的潜能才被看见,才真正「实现」。


同样地,不管家长让孩子上什么兴趣班,只有通过孩子展现出来的成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行动,我们才能真正看见,并且去述说一个孩子确实有某种潜能。


简言之,当我们谈梦想,我们不能不谈梦想的勇气。当我们谈梦想的勇气,我们不能不谈创造力。当我们谈创造力,我们就必须谈实现自我具体行动。


那有没有比上述更核心的意义在我们心中?使得某些人不去谈勇气、创造力和行动,选择过起所谓「普通」、「平凡」的生活?


有的!那就是我们的「感受」


§更强调感受的世代


你眼中的00后是个什么样的群体?没有梦想,没有目标,软弱并且只会啃老?当你在试着用那些负面的词汇描述00后,很可能你落入了一种直觉主义的陷阱。


就像我在学院中遇到的一批又一批的教授,50年代的教授说学生一代不如一代,60年代的教授同样说学生一代不如一代,70后的教授,80后的教授,他们依旧说着同样的论调。


但他们似乎没有发现,自己曾经是前辈口中「一代不如一代」的成员之一。事实上,我们会发现社会越来越进步,人们的收入、平均寿命、学历等各方面都在成长。


可见一代不如一代的呼声,更多是个人感受,和现实数据对不在一起。更何况,每个世代都有自己要面对的困境。


讲个最简单的,在房价如此高涨的年代,比如上海,一般人平均不吃不喝15年的总收入,才能买一套两居室的房。加上生活各种收入的开销,未来给孩子教育,以及给自己养老的支出等等。


这些经济上的压力,根本给不了年轻人一个希望。在我们出社会以前,年轻人就会意识到,他如果运气好一点,他可以把人生「卖」给银行,卖给公司。如果运气差一点,他的人生就会卖给房东。


过去,普通人的定义可能是有个安稳工作,有饭吃。现在普通人的定义,可能是最少有个大学学历,有能力买房成家。

不只是年轻世代的感受需要被照顾,其他世代的感受也需要被照顾。


世代间的矛盾冲突,互相贬抑,都起源于感受的问题。当上个世代希望下个世代更好,但他们却看见下个世代没有用他们理解的方式努力,这会激起他们的不满,用批判性的语言表现关心。


这种批判性的语言会带来分化,把世代分成「你们」和「我们」。


表面上,双方都在讨论梦想,讨论实现自我的必要和快乐。但双方的认知和面对的社会考验根本不同,无法带来共识。

00后更加重视感受,更愿意听从感受,尽可能不去压抑感受,盲目牺牲。在我看来,这是00后世代的进步。


然而,00后的进步是否能够唤起他们对其他世代的感受呢?


只要家长、大人还是那一套「要求、命令」的架式,继续扮演给年轻人生活压力的代言人,以平凡普通为荣的部分00后只会更多。毕竟那些努力奋斗的战争,就留给爱好这口的人去玩。


这是一种消极吗?我以为这是一种妥协。如果妥协能照料我们的感受,何乐而不为呢?



§普通人:回归初心


世代之间需要的,是沟通吗?


比起沟通,「接纳」更为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强求理解,强求别人理解我们,或者强求我们理解别人。


很多时候,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避免自己成为他人压力的来源。


心理学上来说,过低或过高的压力,都会让人放弃行动。没有压力,人就会怠惰;压力太高,事情太困难,就会让我们觉得没必要去做,反正不可能做到。


「适度压力」,才能让我们保持对自己充分而不过度的自我要求,督促自己继续努力。


就像做题,一点一点提升难度,而不是突然从小学题目跳到大学题目。过程中,我们会一点一点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更困难的挑战。


但这个社会给予我们的考验,是否压力是适度的呢?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给予的压力过大,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选择放弃,因为对他来说,打一场不可能赢的战争,等于要他送死。


反过来,如果对孩子过度溺爱,让他们随波逐流,不鼓励他们寻找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的倾向。在他们干的好的时候给予鼓励,在他们干得不好的时候给予适度的批评,协助他们成长,那么孩子就不会为自己而战。


孩子会观察父母应对压力的方式,正如00后也在盯着前面世代的人们怎么面对压力,如何为梦想行动。


从这个角度,00前的世代,比如你我,我们真的有比他们更加积极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吗?


还是我们做出更多的妥协,在他们面前呈现出疲惫、痛苦和无奈,但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状态,或者我们不承认自己有权力活得普通,以至于在00后眼中,我们成了他们不愿复制的错误示范。



§结语


有些人努力成就」自己,有些人努力「成为」自己。两者都需要努力,需要经受质疑和考验。


更何况,过一个普通的人生真的容易吗?


当00后把普通人放在梦想职业的前三位,是否已经说明,在他们眼里当个普通人并不简单。譬如这次疫情,我们才发现就连出门散步,打电话就有外送的「寻常」日子其实也不简单。


所以面对00后的梦想,别急着批评,也别记着给对方方法,而是先从感受开始。



文:高浩容
责任编辑:殷水
赞赏
举报
歌来了

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避免自己成为他人压力的来源。🤝🤝🤝

2022-11-24 · 回复
李胤颉

梦想是本万言书

2020-04-22 · 回复
xinli_lesson_PJGr

平凡

2020-04-21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