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ique Tricot 谈哀悼

data.name
金瑜

互动达人/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2015年,在成都参加中法精神分析培训,领略了特科夫人的风采,被她的专业知识折服。


在2020的清明,在全国哀悼日,我们有必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谈谈哀悼,回顾特科夫人的文章:


1917年第一次大战,弗洛伊德的几个儿子和大部分学生都上了战场。他在那段时期写了几篇文章涉及战争与死亡,这篇文章是其中最有意义的。


当我们讨论哀悼时,最基本的文本是在弗洛伊德1915年写的《哀悼与忧郁》



让哀悼和忧郁(精神病性抑郁)建立联系的是“客体”。


哀悼是一个精神性的工作,如同弗洛伊德所言是一个梦的工作,因为爱的客体实在的丧失是一个隐喻和换喻的工作。


面对这个失掉的客体的实在,隐喻和换喻允许这个客体与主体相分离。


在哀悼工作中,允许主体经历与这个客体的所有关系,也允许主体有对这个事件的愤怒和客体的理想化。


哀悼是情感性的,如果哀悼停下来的话,这个哀悼就变成情绪化的。


若是一个哀悼没有实现,主体就会陷在实在的丧失之中。


弗洛伊德讨论了一个病理性的哀悼。他认为病理性哀悼与忧郁(精神病性抑郁)有相同的机制。


在正常哀悼中,主体在换喻、隐喻中离开丧失的客体。而在病理性哀悼中,主体认同于这个丧失的客体,这种情况下主体面对这个丧失非常的痛苦,以至于认为死亡是他造成的。


病理性的哀悼否认这个丧失,完全固着于对死者的思念中,在正常哀悼中主体则逐渐解开了他与逝者的关系。病理性哀悼中,主体完全被死者的实在所占据。死者进入主体内心,变成迫害者。


弗洛伊德说:“死者的阴影笼罩在主体身上,整个外部世界都变得贫乏空洞。直到主体完成了哀悼,世界才会变得丰富。”




文:金瑜
责任编辑:殷水
赞赏
  • 最爱国米
1人打赏了作者
举报
金瑜

精神分析的理论都是来自于分析家的临床,在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道路上,我们我们永不停歇。中国有很好的丧葬文化,可以让我们寄托哀伤,未完成的哀悼才会让人抑郁。

2020-04-15 · 回复
匿名

此文是否过于片面?

2020-04-10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