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还是不写?」这是一个问题,还是难题?

data.name
高浩容

咨询达人/互动达人/认证作家


在你往下阅读之前,我想请你问自己一个问题。


「想像十年后的你。」


你想像的是:「我要赶快靠写作挣钱,十年后再也不干这苦差事!」,还是「我太喜欢写作了,我要写到人生最后一刻。」


如果你选的是前者,这篇文章可能让你失望。


如果你选的是后者,我就是后者。


写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心理相关的文章,对我来说像是某种生活纪录,又像是某种感受的抒发。平心而论,两者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不同。这次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我的写作之路,我想以「平视」的角度,和大家分享路程中的一点心得。

 

底下我会提出几个问题,让你面对写作这件事,进行一场自我对话。往往在自我对话中,我们才能见证我们的初心,我们写作的企图,以及我们对自身写作能力的了解,进而更好的投入或选择另辟蹊径。

 

一.

写作中,

引领你的是自我,还是他者?


首先我要强调,我没有写过「10+」的文章,没有爆款文。


然而,我坚持下来的动力并不是写出爆款文。在我的体验中,「不是为自己而活的人,便很难为自己而写。」


写手就是搬砖的,作家是建筑师。高第的建筑是一个世界,就像黑格尔把建筑当成最宏大的美学作品。搬砖盖出来的房子实用、可以住,但只有伟大的建筑能够传世。


心理写作,追求热点或许容易实现爆款。但长期着墨在自己钻研的领域,比如婚姻咨询、叙事治疗等,长期就这方面把你的心得、观察与分析,作为写作的材料。那么写作就成为你工作之余的副产品,更容易信手拈来。

 

二.

你想通过写作来表达,

还是倾听?


成长过程中,宛如《小王子》一般,孩子历经社会化,好长一段时间学习大人说话的方式,那些应对进退,那些客套寒暄。


当我们习惯用大人的方式说话,难免会忘了怎么用孩子的语言说话。


同样地,因为我在高校的时间比较久,多数时间都在读生硬的论文和专书,吐出来的也是小众的文字,这让我尽管有着对往日的记忆,却无法用真正符合读者的方式去书写。


写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考验自己的价值观:「到底你愿不愿意为了感动读者,放下老师的自傲?」


有时在写作中,我们会忘了我们的工作是倾听。写作使得我们耳边充斥自己的声音,这可能会使我们陷入「心盲」的状态。


你希望你的读者仅仅只是倾听你,还是能够和你产生对话?这会决定你写作的姿态,文字的笔触。

 

三.

写作对你来说,

是乐趣,还是苦差事?


有不少心理工作者,写作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写作是可以学习的,其实并不神秘。


写作之初,学习一套体系很正常。如发展心理学,「学习始于模仿」。


套路对一个初出茅庐的作家很重要,套路就像某些人拆书,好像每本书都是同个妈妈生的,可以用一种眼光去看透。


实际上那种「看」就像X光照片,好像看得很深入,看清整体骨架,但失去的却是对一个人整体的认识。


整体包括心灵、情感、脆弱、阴暗面……那些已知与未知交杂的部分。


有一套好的写作系统,可以接到一些活儿,也能让自己具备「生产」稿件的能力。但如果想要更进一步提升作品的素质,动情的部分更深入人性、理性的部分更具思辨性,这时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套路。


就如《绝代双骄》中燕南天练嫁衣神功,要放弃原有武学;又好像原本靠外在出名的影星,想接真正磨练演技的片子。

因此若想成就更高的自己,必须走过一段内在冲突。


写作到了一个阶段,我们需要在模仿之后,重新检视自己,开始学习放下套路,与其读更多书,拓展更多知识面,在「作品中找出路」,倒不如反过来抛弃已有的成见。


简单说,我们要找回「孩子的眼睛」,找回曾经单纯的心,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反映生活中的真情。


写作的套路亦然,套路背后是赚更多钱、得到更多赞,提升这个那个数字和实质的利益。所以放下套路,其实就是放下争夺这些利益的动机。


我们没办法跨越套路,往往不是放不下套路,而是放不下利益的心。


当然会有人说:「难道你不用吃饭?」


饭当然要吃,可是如果已经写到瓶颈,写得不开心。即使这时候已经能够靠写作生活,这种不开心的情绪也会影响我们干活,让挣钱吃饭变得不愉快,进而影响写作的质量。


读者不是笨蛋,当他发现你的作品素质下降,发现你不真心,他们就会离开而在他们离开之前,可能我们就已经离自己的真心好远好远。

 

四.

你总是孤独的在写,

还是把世界放在心中?


灵感,是许多作家追逐成就的首要「敌人」。如果我们有一个挪用时间的工作,我们可以辞职。如果我们身处于喧嚣的街区,我们可以换一处静谧的地方创作。


当灵感不再,白色的word页面宛如白墙,阻挡我们完成作品的想法。


在我的经验里,缺乏灵感时,除了烧香拜佛,或是依赖酒精等外力帮助。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归生活周遭,深掘熟悉的生活本身。


主要包括「采访他人」、「查找数据」、「实地探访」三种方式。


如果你的写作陷入瓶颈,很大可能并不是你的写作技术有问题,而是你的心是空的。要想在心底装点东西,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写得更多,而是需要走得更远。


咨询经验并不是我的写作之源,写作之源在生活之中。有时还需要有计划地去取材,这都能避免我们因为自我封闭,断了和世界的联结,导致我们的灵感枯竭。


也许灵感本就不存在,灵感只是人生百态耸立于我们身前,在我们身后出现的阴影。我们捡拾起这段阴影,榨为墨汁,滴于白绢,化为文字。

 

五.

你是否愿意点出差异,

唱出不和谐的声音?


当我们追求他人的共鸣,我们的表达也许会让别人听了连连点头。点头,是因为他们明白我们表达的内容。但这对于写作,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人们是否需要我们告诉他们,「他们已经知道的事实」?


写作需要一双眼睛,看见世界的差异,在大中见小,在向阳处看见逆光下发生的三幕剧。当我们害怕别人对我们的作品,他们不再点头,他们不再肯定,他们有所疑惑。


我们就无法说出不一样的东西,但往往是那些不一样的东西,使我们的作品格外有价值。


就像杨德昌电影《一一》,里面有个专门拿相机拍别人后脑杓的小男孩。小男孩的爸爸问他为什么要拍这个,小男孩说:「因为我想让你看见你看不到的地方。」


如果你不知道该写什么,那就去写差异,在和谐的声音中唱出不和谐的声音。


就像对青少年心理的描写和讨论。


好学生与坏学生,某种程度是由老师决定的,老师心中有一把尺,按照成绩、操行等等原因为学生们下了标志。


但是,谁好、谁坏、谁优秀、谁不乖,这全然不是教师能够定夺的。老师能看到的面向,与孩子能够看到的面向,都是不完整的。


有些事情,经过成人的思维模式之后,就变得不那么单纯、美好,甚至变得现实。因此,有些孩子就在某些老师的观念里,被框架,进而受到伤害。这个伤害很可能是永久的,直到孩子长大,伤痕仍跟着他一辈子。


我们顺着老师的价值去写,还是替孩子发声,文章的力量和结果都是不同的。

 

六.

试着用写作疗愈自己


当你写了很多大道理,在膜拜你的读者里活得很「透」。


与此同时,你和家人之间却很陌生。你能畅谈爱的方法,却无法和伴侣和谐共处。你对家庭关系侃侃而谈,却许久不知父母近况。


每每在写作的过程中,我都有这样一番体悟。


生活周遭有太多事情,因为那么平常,而显得理所当然。那份理所当然,在于我们太习惯它们的存在,就像爸爸给孩子的爱、街口指挥交通的导护阿姨、转角便利商店每天上下货的店员……他们就像生活中的空气,重要,却很少被人们重视。


可是我们可以把这些东西说得很简单,好像我们都已经了解他们,因为每天看到,给了我们这种错觉。


实际上,我们对他们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不知道他们的喜好,不知道他们过着什么样的家庭生活。我们只是习惯看到他们,如同我们习惯呼吸,但我们并不清楚空气当中有什么成分。


其实,最好的写作材料,就是回到我们最亲近的关系当中。去写我们身边的人,去和他们对话,当成一个疗愈自己的机会。


寻求疗愈,是促进写作的强大动力。


你和你的父母熟悉吗?你听过他们的故事吗?青春有不同的考验,上一辈的人,他们的青春岁月不像这一辈的年轻人,读高中、大学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他们年轻时大多也没有机会经历计算机、网络的洗礼,但是他们有我们这一辈年轻人没经历过的回忆。


以疗愈为动机,我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家庭的历史,想到昨是今非,不免伤感,也提醒自己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当我越写心越暖,写作就变成一种自我恩赐,也就不那么辛苦,那么难以提笔了。

 

七.

道理讲不通,改讲故事吧!


「文以载道」四字。宋代大儒周敦颐经典《通书·文辞》解释:「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四个字,标志着传统写作人的理想,透过笔下文字汇集成书的文本,传达深刻的道理。


有些人看到「道理」两个字就怕,感觉像是要读什么教科书一样,要人拿出高度的专注度,听些无聊八股的训斥。不能否认,会让人有这种感觉,过往教育要负很大的责任。


我们要知道,我们面对的读者,多是在一个有所框架的教育体系中长大的,充满对于道德的无限崇拜,学校当中能接触的文学与艺术作品,多是经过层层道德、政治、少数专家的筛选,剩下一些索然无味的作品。


当中说理,却又不给学生反思与批判的空间。听训一般的听课,读标语一般的读书,也难怪会对能传达道理的书退避三舍。


其实传述道理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小王子》、《少年Pi的奇幻漂流》、《麦田捕手》等作品,一一为千万读者演示深刻的人生道理,并非只能透过说教的方式传递,而是可以用轻松于快的寓言故事,让读者一面欣赏精彩的故事,一面随著作者要论述的思想共同走一趟思辨之路。


如果你觉得写心理科普方面的文章很难,试着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别老是想着满足读者的大脑,试着满足读者在心灵方面的需要。

 

§小结


综上所述,如果你想从事写作,或者想要把写作纳入生活,我们该怎么开展?


简单说,就是以下七点:


1. 别想太多,写自己想写的。


2. 写的过程中,保持倾听外界的声音。


3. 不要强迫自己喜欢上写作。


4. 从熟悉的人事物开始写。


5. 套路有用,但当你感觉「没有套路就不会写」,赶紧丢下套路。


6. 把写作当成疗愈自己的方式。


7. 多讲故事。



文:高浩容 (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壹心理即时倾诉专业顾问。著有《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等书。公众号:高浩容的小酒馆。)
责任编辑:殷水
赞赏
举报
歌来了

寻求疗愈,是促进写作的强大动力。~深以为然。

2022-11-26 · 回复
姚向军-高精志愿规划

写,不是问题,是难题

2020-03-17 · 回复
匿名

欣赏精彩

2020-03-16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