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谎言说一百遍总会有人以为是真的?

data.name
鲸厂问答...

互动达人/认证作家/朗读者

有多少疯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正常着。 有多少天才,在自己的世界里疯狂着。”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打着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实录”旗号,以访谈录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以下为节选片段:

 

他:“我只能说我同情你,但是并不可怜你,因为毕竟你是我创造出来的。”

我:“你怎么创造我了?”

他:“你只是我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罢了,你的出现目的就在于我——这本书的主角添加一些心理上的反应,然后带动整个事情……嗯……我是说整个故事发展下去。”

我面前的他是一个妄想症患者,他认为自己是一部书的主角,同时也是作者。病史四年多了,三年前被送进医院。药物似乎对他无效,家人——他老婆都快放弃了......

 

妄想症患者,常年无医,猎奇案例,抓足观众眼球,充分满足了大众的猎奇心理。

可遗憾的是,这本书其实并非科普型书籍,也不是什么采访手记,只是一本短篇小说集。

 

然而,封面上赫然贴着心理学的标签,直到现在,还能在各大书店及购书网站的心理学专区位置,看到它的身影。

 


十年前,心理学爱好者们对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这样的群体充满好奇心,因此阅读过这本书的人不在少数。

 

『人生答疑馆』也经常收到提问关于这本书怎么样、是真的吗“的问题。可慢慢从各种争议中了解真相后,曾经的震撼感也随之销灭。

 

无疑,这只是一本打着心理学标签的伪心理学书籍(或许有人说这是泛心理学),然而市面上像这样的伪心理学内容却一点都不少。

 

01

披上心理学外衣的玄学书大受欢迎

 

随着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但同时由于电影、小说等的艺术化加工,心理学的作用被过分夸大。对心理学的神化使得那些打着心理学名号的伪科学书籍充斥在各个书店。

 

《搞销售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仿佛任何词汇冠上心理学的名就能高级一层,打上心理学的标签就能稳坐畅销榜单,无所不能。

 

有些书店中还陈列着大量关于潜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读心等伪装成心理学的主题书籍。许多超自然的现象,如心灵感应、意念移物、通灵手术等其实压根不在现代心理学的范畴之内。

 

心理学旨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活动,是一门科学的学科,注重使用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得出一系列的结论,并积极寻找理论中的缺陷,以怀疑、批判的态度评价自己的学说,使人类的知识领域不断得到扩展。

 

而伪心理学是指那些貌似心理学但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体系。与真正的心理学家不同,伪心理学家从不进行科学实验。像我们通常见到的星座、微表情、笔迹学等其实都是伪心理学范畴:

 

星座——属于典型的巴纳姆效应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让人相信星座的原因还有“无批判接受顺言”——无批判接受往往是潜意识的,看到描述自己的词语都是自己爱听或内心认同的时,人们会不自觉地认为这种描述是真实的,人容易相信别人对自己的奉承和赞扬的倾向。

 

微表情心理学——比如从眨眼的频率,摸鼻子的次数就可以看出一个人说谎与否等等。

微表情心理学其实是不在心理学专业学习课程里的,连心理学博士都从来没有学过...

 

笔迹心理学——笔迹学家声称,从笔迹字样的大小,写字速度等能反映人的个性特征。

检验结果证明,笔迹学家所做的人格评价非常不准确,与标准人格测验的结果几乎完全不一致。



这类书籍里或许会有一些很好用的经验,有时碰巧猜中,但终究也只是“猜”、“经验推断”。保守地说,它们只是心理学在实际运用领域的不完全特定技巧。


一旦对这些伪科学方法形成依赖和惯性,人很容易变得自以为是,产生一种能轻易看透他人心理、时刻掌握沟通节奏的错觉。

 

有时候甚至会产生误会,觉得其他人都口是心非。自己也可能在一次次的察言观色中渐渐失去真诚。


 

02

为什么大众很难区分心理学和伪心理学”?

 

大众更趋向于相信一个100%肯定的答案。

而不在意这个答案是否可以证伪,结论是如何产生的,因此那些吸引人眼球的伪心理学理论往往可以得到广泛传播。

 

伪心理学”会给出一个肯定、直接的答案,爽!

而心理学往往不能(瑟瑟发抖.jpg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一般要经过1-2次的咨询,即1-2小时才能对来访者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和推理,并且要在后面的咨询过程中依据来访者的感受和表述不断修正、不断调整。

 

在更严谨的心理学实验中,最后得出的结论也只能说:在当前样本量下,我们得出了什么什么样的结论,并且还得加一句这一结论错误的概率是1%或5%。

 

所以心理学没有明确且绝对正确的答案,它不断得出结论,也同样在不断修正甚至推翻之前的结论。

 

就像人们总是愿意相信所谓的“灵丹妙药”,相信卖药人所说的“吃了这个药你的病就一定能好”,心甘情愿为此花钱付费。

 

但对专业医生的判断,诸如很可能是这样的病”“需要观察”“治愈概率很大”,则一直保持怀疑态度。

 

为什么我们会容易相信斩钉截铁的答案?

 

因为人们害怕未知,害怕自己成为那部分“小概率”,不希望结论一直改变,害怕言外之意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追求一个较为确定的答案,可以平息内心的冲突与担忧。

 

长期以来,心理学与伪心理学”斗争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

 

 


03

如何区分科学心理学和伪心理学”?

 

具有批判性思维相当重要。

 

· 对心理学有个基本的认识(比如至少读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

· 批判性的吸取信息。即使是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科学是个不断积累翻新新咨询,不断地修正的过程。

· 对新信息一直保持开放的态度,不要一直顽固坚持一种观念。

 

最后介绍一本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的国家首席教授:斯坦诺维奇所著的《对伪心理学说不》

 

这本书将教给你科学实用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将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从伪心理学中区分出来,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这本书不仅适合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助于建立心理学研究中必要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意识,而其通俗易读性也非常适合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

 

它将帮助你纠正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学会独立地评估心理学信息,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斋藤孝认为读书的意义有三,一是为了获取信息而读,二强独处时间,充分发挥想象力而读,三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只要能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就能减轻内心的孤独感。

 

叔本华在《关于读书》一书中提到,“读书是让别人帮自己思考。过度依赖多读书,会逐渐丧失思考能力”。而自己动手整理信息,本质上是促使自己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

 

确实,我们做笔记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而这个思考的结果,可以为我们的书评写作提供指导,可以积累素材,更可以为日后回顾和重读提供方便。

 

读书笔记、写书评使得书中的有用内容不会再被遗忘在书架上。做完笔记后在空闲时间里经常重读,常读常新,时常也可以得到新的体会。

 

你读过哪些跟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呢?是否在这些书籍里获得启示?曾经为书籍留下过读书笔记或是书评记录吗?

 

 

答疑馆书评大赏活动通道开启中...


号召各位壹心理鲸鱼宝宝一起来参与微博百万书评活动


♥点击下方查看活动详情,写下你感兴趣的心理学书籍书评!↓

【书评大赏】写心理学书籍书评,下一个书评家就是你!


♥还可以扫码进入书评分馆,欢迎分享海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在人生答疑馆首页顶部广告图栏也可以看到书屋入口 ↓↓↓



**写精华书评(蓝色星标)回答还有机会获得以下多重福利

⭐丰厚奖金

⭐答疑馆专属明信片以及壹心理专属周边

⭐被官方推荐,获得微博奖金,提高个人品牌曝光度


**进书评屋微信群或有任何疑问请关注公众号心理学小工具”

回复【书评大赏】,将有专人抱你进群并为你解答。

 

任何建议疑问也可直接在文章下方留言给小助手~咱们书屋见!

赞赏
举报
国傲

那不是心理学书好吧?就算是小说。

2020-05-28 · 回复
安然

👍

2020-04-06 · 回复
僡0

之前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又找到了一个相似的书,后面作者自己说这个不是真实的事情,而是小说假想,之后才明白,觉得心理学之前太神秘,所以觉得任何奇异的事情都可以和心理学搭嘎,结果错的很离谱

2020-03-17 · 回复
  • 鲸厂问答君
    鲸厂问答君 Lv6  倾听海豚
    回复 鲸厂问答君 : 嗯嗯。阅读之前,需要辨别~
    2020-04-07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