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残疾母亲精神病,14岁的她决定自杀……

data.name
心理咨询...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直播主播
文: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原文标题:父亲残疾母亲精神病,姐弟3人一部手机上网课,14岁的她决定自杀……


01


2月29日,河南初三女生小敏,因为没有手机上网课,服下大量精神类药物,试图终止自己的生命。



小敏家庭贫困,母亲患有精神疾病,没有劳动能力;父亲左腿残疾,靠给别人补鞋养家糊口。


家里每个月光药费都要花几百块,3个孩子还要吃饭,一家人过得非常拮据。


这次为了给孩子上网课,父亲东拼西凑。


但只够给3个孩子买1部智能手机。


弟弟六年级,小敏上初三,姐姐才高一。


都排了满满的网课,但3个孩子只能轮流听。


于是小敏落下了许多功课,还要面对老师同学的质疑。


多重压力下,小敏吞下母亲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想要离开这个世界。


幸好被及时发现就医,如今已脱离危险。



令人难过的是,我在小敏的新闻底下,看到很多对小敏一家的嘲讽:


“穷人不该生孩子!(是孩子父母的错)



“这孩子人生观有问题!(是孩子的错)



然而冷漠的教学系统,一贫如洗的家庭,无力挣扎的现状……并不是孩子寻死的原因。


被整个世界拒绝,才让她感到生无可恋。


一个走极端的孩子背后的心理动机,是对世界的不理解:


为什么他们都针对我?

为什么我活得这么惨?

为什么这世界这么不公平?

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格外敏感。


他人一句无关痛痒的冷嘲热讽,会在他们内心放大成核弹。


比如,有多少孩子,在没有被了解真实窘况之前,就被妄议断言“学习不用心”?


又有多少老师,本有能力为这些孩子申请一些帮助,但因不曾想到、不曾去了解,让这些孩子在不被理解的孤独中,默默流泪?


我们或许从未感受过,一个贫困家庭出生、没摸过手机的孩子,看着同龄人手里的手机,那种无比强烈的自卑情绪。


但我们可以想象到,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长大,光是活着已经拼尽全力,任何人的抨击都有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无力解决,就请避免伤口上撒盐,世界观还未成形的小孩子,他们还不会保护自己。


02


事情曝光后,小敏一家得到了政府送来的两部手机,还收到很多好心人的捐款。


很暖心,也很后怕。


如果没有这个孩子试图自杀,这些孩子会不会被人们遗忘?


我们在网上吐槽上网课手忙脚乱,分享老师变主播的稀奇事,调侃钉钉被打一星,聊得兴高采烈。


却不曾想到,在我们的国家,仍然有一群孩子,差一点被大数据教育的时代抛弃!


有多少家庭,为了孩子上课,贡献出爹的平板、娘的手机、爷爷奶奶的电视,甚至还想买一台打印机?


根据工信部2018年公布的数据,中国的4G网络覆盖率为95%。


根据2019年的数据,我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为69%,居世界第15位。


到2020年的今天,这个数据只会更高。


我们常常被大数据迷惑,误以为人手一部手机、上网聊天购物是生活常识。


但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乘以余下5%,14亿人口乘以余下的31%,都是一个令人无法直视的庞大数据!


很多孩子别说上网了,连智能手机都没摸过。


图片来自综艺《变形记》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副教授Jamil zaki认为,在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人们呈现出较低的同理心。


仅仅是在两个陌生人聊天时,把手机放在中间,就会减少他们之间的信任,更别说整天对着电脑的我们了。


琳琅满目的新闻和娱乐信息,让我们的同理心渐渐麻木,除非配上大特写加感人的背景音乐,否则我们很难感受屏幕背后主人公的真实情绪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隔着屏幕,看到这篇文章。


我们会感到非常同情,但又觉得离我们很远。


但其实这样的孩子就在我们身边,穿着一样的校服,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脆弱的自尊。


除非我们亲眼看着她,亲耳听她讲述她的故事,才会察觉这个事情就发生在我们面前,报以怜悯。


网络就像一个“情感黑箱”,传递了信息,却吞没了情绪。


或许小敏的老师也是如此,他本可以看到女孩脸上的窘迫,但互联网导致他的同理心降低,无法对小敏的境况感同身受。


隔着屏幕,他不会知道小敏内心有多痛苦,也不会知道自己不经意间一句话、一个要求,会给小敏造成多大的伤害。


03


“同理心”是什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完全深入的理解、感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对其个人的意义感同身受,是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必备条件之一。


这种能力被称为“移情”,同理心就是移情产生的前提条件。


因此同理心强的人能够设身处地关注对方的情绪、情感和感受,并且表现出认知的谅解。


图片来自韩剧《请回答1988》


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同理心会在封闭社交环境下减弱。


麻省理工学院临床心理学与社会学家谢里·特克提出:


“移动设备剥夺了我们所做的最人性化的事情,包括信任、共鸣与同理心。


谢里组织一群年轻人参加夏令营,期间不能使用任何移动设备,五天之后他发现,这群年轻人判断他人内心感受的能力有所提高。


年轻人认为,移动设备本身没什么,有问题的是,当他们在一起时,发短信对谈话造成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实验发现:


高同理心的人以信任为特征建立社交网络中心,他们能够通过更少的链接建立更稳固的关系。


比如遇到困难时及时求助,而不是拿出手机等待别人回信;


第一时间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而不是隔着屏幕揣着新闻是否真实。


当同理心降低,人们需要更多的链接才能建立稳固关系。


凭着手机里仅有的聊天记录,和新闻寥寥数语的描述,他们很难信任屏幕中那个孩子真的遇到了困难,更倾向于对此怀有质疑。


于是比起同情、怜悯他人,他们更多采用消极的态度,或者否定所有与自己不同的人或事物,无论这是否会对他人的困境雪上加霜。


即使是一个同理心丰盈的人,在网络世界中也很难保持同样水准的感同身受。我们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却是网络中的盲人。


04


罗杰斯认为,人类个体最希望达成的目标,是成为自己。


“我到底是什么人?


“我怎么样才能接触到隐藏在表面行为之下的真正的我?


“我如何才能真正成为我自己?


就像挖掘一座冰山,需要不断与他人接触、比较、感受,才能通过他人与自己的差异,一点点理解自身存在的真正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


我家里没流量没手机,我不知道我是什么人,认识了有流量有手机的人之后,我知道我是“穷人”;


我从小就是个穷人,我不知道我到底是什么人,认识了同样出生贫困的成功人士之后,我知道我是“坚强的人”;


我是一个坚强的人,但这只是被生活逼着迫不得已,被别人善意接纳包容之后,我知道我是“值得被爱的人”。


通过无数次的重复比较,人们会产生无数个“自我”。


但能否找到真正的自我,取决于人们如何认识自己当前的境况。


而这种认识,必然是通过他人和环境产生的。


“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


“他们对此抱有什么样的意见?


“这个世界用什么样的态度对我?


图片来自电影《小王子》


如果所处环境同理心较强,便更能理解这个世界人与人的差异。


俞敏洪挑着扁担进北大,曾自嘲自己很“土气”,阅历丰富之后,他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这种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自他接触的人,他们愿意无条件信任他、支持他,才能让他在“土气”这个自我认识之上,又对自己产生新的、更好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他人的善意就是同理心产生的基础。


孩子阅历尚浅,心理保护机制尚未健全,更需要成年人的同理心,来帮助他们更好、更深层次的理解自己。


图片来自电影《超能陆战队》


儿童如同镜子,会真实的反应出周遭环境的样子。


当一个孩子对境况感到绝望,一定不是因为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太脆弱,而是因为她一直以来都活在一个缺少同理心的环境里。


即使想要坚强,也得不到他人的认可;


即使想要乐观,也会不断被人指责;


即使想要活得豁达一点,也会被冷漠的环境磨平希望。


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有什么幸福感可言呢?


图片来自日漫《四月是你的谎言》


孩子本质都是一样的纯真,不同的是大人的态度。


理解这点之后,便有可能给下一代一个更加温暖的环境。


或许未来,工程师们把移动基站铺满每一寸土地,苦读的孩子们都长大,靠双手和智慧消灭贫穷。


或许未来,世界上的喷子越来越少,正能量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所在的环境会越来越好


现在,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但充满希望!


关于作者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

责任编辑:小鲸鱼 耐高温淀粉酶


赞赏
举报
mR。Li

在闲鱼上买一部几年前的二手手机一两百都能买到。不过我实在想不通,都穷成这样了还生三个孩子的人是怎么一种存在,都21世纪了!社会可以同情你,但是如果你自己都开始同情你自己了,那真的才是最大的悲哀。

2020-03-20 · 回复
小鲸鱼b53be9

这学校网课就不能照顾一下条件不好的家庭吗?

2020-03-14 · 回复
匿名

接受自己,戮力前行。

2020-03-06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