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获奖:精英阶层拥有的,可不只是钱

data.name
Juno

心理作者
文:Juno本人
来源:孤岛(ID:gu_dao2015)



钱就是熨斗,能熨平一切。       ——《寄生虫》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前段时间在微博很火的一本诗集——《孩子们的诗》,它收录了3岁到13岁的孩子们写的诗。


随便拎出来一首,就可以秒杀任何一个成年人。



在采访过数位写诗的孩子的父母后,我发现一件事:出身,对于一个人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这些被称为“天才诗人”的孩子,智商并没有比普通人高多少,也没有显现出超于常人的天赋。


为什么他们年纪那么小,就能写出打动人心的诗歌呢?


在采访完这些孩子的父母后,我找到了原因。


这些父母都强调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他们认为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诗人,他们常常会冒出很多有灵气的话语。


只是有的父母听了一笑而过,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有的父母把它记录下来,并且加以引导


这些孩子的父母几乎都是文字工作者,有新闻记者出身的,有本身就是作家的。


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孩子对阅读和诗歌的兴趣,久而久之,在父母的引导下,这些孩子养成了阅读、写诗的习惯。


而老师、父母、同龄人的赞赏,让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在上面。


这些早期积累的优势,使得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脱颖而出,得到更多的机会。


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


其实我想表达的是,父母的文化资本才是一个人的起跑线。


你有没有想过:


精英和普通人真正的差距到底是什么?

有哪些普通人学不到但精英一出生就拥有的优势?

为什么能出头的草根只是极少数,而精英的孩子大多是精英?


很多人以为,金钱决定了一个人到底是精英阶层还是普通阶层。


当然,钱的确很重要,但实际上,并不是钱让一个人成为精英,而是钱背后所支撑文化资本才造成了两者的差距。


什么是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就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就开始学习阶层特有的品味、价值观、互动方式(礼仪和谈话风格)、自我呈现的模式(穿衣、说话、肢体语言)和行为方式。


比起精英阶层所拥有的的经济优势和社会优势,这种文化优势往往更加难以察觉和模仿。


它决定了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得到什么样的工作,以及进入什么样的圈子,拥有什么样的机会......


-01-

养育策略


还记得几年前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接受记者采访,曾说过的一段话吗?



“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


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我们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

 

熊轩昂的父亲是一名外交官,典型的精英家庭。



再比如之前刷爆朋友圈的才女武亦姝,以理科总分613分(总分660分),上海市77名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据网友爆料,她的父亲是上海某知名律所合伙人。


还有广西省理科状元杨晨煜,高考总分730(数学英语双满分,语文140分、理综290分)。


他的父亲在广西水利厅工作,母亲则是广西医科大心脑疾病专家。


不仅在中国,国外也是如此。


在美国,顶级商学院和法学院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来自收入在全国位列前10%的家庭。


而韩国首尔大学,几乎一半的新生来自首尔南部的富裕地区——江南区、瑞草区和松坡区。



你会发现,越是精英阶层,越是不惜代价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们采取一种叫做“协作培养”的养育策略。


譬如,成立家长会对学校提意见和建议,直接和学校行政人员沟通,为孩子争取更优秀的老师。


韩剧《天空之城》讲述的是四个住在“sky”社区的精英家庭,为了孩子能够考上SKY大学展开激烈竞争的故事。


SKY指的就是韩国的一流大学——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相当于中国的清华北大,美国的常春藤学校。

 

在这部电视剧中,为了让孩子考上一流大学,他们不惜花几十亿韩元请“课外辅导”,用尽手段拿到考上首尔医大学霸的学习笔记......



而这种策略会导致老师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同时孩子也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如何娴熟地与成年人互动,习得强调独立、自我表达、能动性、赋权的互动方式。


社会学家杰西卡·麦克罗里·卡拉尔科发现,在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精英家庭的学生更有可能寻求帮助,他们甚至在没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想寻求提示。


而工薪阶层的孩子恰恰相反,他们害怕和老师打交道,也不愿寻求帮助。

 

回忆一下上学过程,那些擅长和老师打交道,经常向老师寻求帮助的同学,往往更容易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喜欢,从而获得成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或资源。


除此以外,决定是否能考入一流大学的重要一点是,你是否深谙“游戏规则”。


国外的大学和中国不一样,他们招生的标准不只是成绩,还包括学过先修课程、课外活动丰富、个人陈述打动人心等。


而一些努力勤奋成绩优越的工薪阶层的学生,恰恰可能因为不懂“游戏规则”而与一流大学失之交臂。


《北京折叠》中,老刀是一个底层的垃圾工,每大省一顿早饭钱,需要攒一年才攒够女儿糖糖两个月的幼儿园学费。


然而他发现,交得起学费并不意味有学上。


“前面的名额早用钱买断了,只有最后剩下的寥寥几个名额分给苦熬排队的爹妈。这只是一般不错的幼儿园,更好一点的连排队都不行,从一开始就是钱买机会。”


在教育的“军备竞赛”中,精英家长们往往会斥巨资聘请升学顾问,80%出身富裕的学生都用过SAT备考服务,而只有不到10%的工薪家庭孩子用过这类服务。


那些有条件参加备考课程的孩子,则能受到备考机构提供的个性化的咨询,以及了解考入名校的“游戏规则”。


譬如有一段时期,美国常春藤学校就强调入学要考拉丁文和希腊语,而美国公立学校是不教这两门语言的,只有有条件上私立学校的孩子才有机会学习这两门外语。


名校看重课外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随便一项课外活动就能获得名校的青睐,而是某些特定的课外活动。


例如,打冰球、骑马、剑击、在大公司实习等等,而这些课外活动背后,意味着不菲的投入,和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高度相关。


所以可以说,这些精英家庭的孩子更了解游戏规则,也处在利用游戏规则的有利地位。



以前我们认为学习改变命运,现在更像是,学习继承命运,一个人从教育阶段开始就完成了阶层分化


精英的孩子通过教育,继承了父母的阶层,而工薪阶层的孩子则因为种种看不见的壁垒,被精英阶层拒之门外。   


-02-

抱负和世界观


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里有一段对话很经典,贫穷的一家人待在富人的别墅里,看着窗外开阔的景色。


穷人家庭的爸爸感慨了一句,女主人太单纯而且太善良,他的妻子却反驳说:


钱就是熨斗,能熨平一切。不是有钱还善良,是有钱,所以才善良。



其实精英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出身的人,在抱负和价值观上迥然不同。


普通家庭,由于所处的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现实的物质局限,所以他们更务实,偏爱实用性的、能立即见效的物品、机会和经历。


而精英家庭则相反,他们从小不需要为生存物质发愁,所以往往更喜欢一些抽象、复杂、不易获得、需要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的物品、机会和经历。


举个例子来说,在选择体育活动时,家庭不太富裕的人往往会选择经济门槛较低、游戏规则简单的活动,例如街头足球、街头篮球。


而富裕家庭则更喜欢需要大量训练、昂贵器材或服装的活动,例如室内网球、壁球或马球。

 

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家庭不太富裕的人往往会优先考虑稳定、薪资水平较高的工作。


而富裕家庭的人则会优先考虑能够带来满足感、乐趣的工作。


这些看待世界的分歧和处世立身的差别,塑造了一个人对于什么样的教育和职业机会值得拥有,或者有可能拥有什么样的机会的看法,从而引导一个人走向与父母相同的教育、职业轨迹和社会。



大学毕业的时候,通常有两种人,一种是普通工薪阶层的孩子,忙着进公司上班,开启“独立”的生活,甚至连毕业旅行都不去了。


而父母是公司老板的人呢?


他们并没有立即考个公务员、找个银行职员的工作养家糊口,而是心安理得地去各个地方旅行,拿着父母的钱和朋友创业,或者回父母身边学习企业管理。


我有个朋友,她父亲在她毕业后跟她说了一句话:与其要去别的公司打工,还不如留在我身边做事。当然,如果你有想要做的事情,可以写份商业计划,我给你投资。


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阶层无形的差距横亘在彼此之间。


我父母会说,找个稳定的工作,她父亲却告诉她,别打工去创业。


每个人都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更受原生家庭所处的阶层的影响,这些认知框架、思维模式、选择动机在潜移默化中定义并强化了我们自身的阶层。



那道名为阶层的大门,其实留下了一个密钥,只有身处这个阶层的人才知道,他们会偷偷告诉自己的孩子,从而让孩子避免和拼命想要进来的那群人竞争。


而门外的那群人,自以为“考试”、“成绩”、“奋斗”就是打开大门的钥匙,于是拼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好不容易到了门外,却发现攒了一串钥匙,却没一个对得上大门的锁芯。


-03-

光鲜和体面


在美国,一旦进入一流的投行、管理咨询公司或律师事务所,也就意味着你的收入直升到全美家庭收入的前10%,而这三类公司简称EPS。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拥有一份这样的工作就等于拿到了进入精英阶层的入场券。


然而你会发现,即便是看似公平的招聘,标准和要求依然偏向于精英阶层。


首先,EPS公司虽然声称招聘是对所有人开放,然而,他们其实只考虑全美排名前十五或前二十的学生。


他们把这样的学校称为核心校和目标校,会在这些学校中投入更多的资源,分配更多的名额。

 

比起聘用一个能力出众但出身二流学校的候选人,EPS往往愿意聘用一个没有任何经验但是出身一流名校的候选人。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难道更应该看重的不是个人能力么?


其实这个标准背后,蕴含着更多的讯息。


譬如当客户付出高昂的咨询费用的时候,当看到一群出身一流名校的员工在为他工作时,他会觉得花的钱更值。


一流学校出身,往往就可以等同于顶级服务和靠谱。


另外,对于EPS公司来说,一流名校出身的员工不仅意味着能够带来顶级的服务,更意味着他们未来的社会网络和价值。


这些员工以后可能成为公司的顶级人脉,能够为公司带来优质的资源和客户。


“从名校招聘学生也是公司巩固自身地位的手段,因为可以借此与那些毕业生建立联系,而他们被认为是未来世界呼风唤雨的人。”


还有一点,在EPS工作的员工往往也出身于一流名校,所以在招聘时,也更倾向于招聘和自己拥有相似阶层、经历和爱好的人。



而在面试时,光鲜和体面的差异更为明显。


大多数人以为,所谓的面试,其实是面试官在判断候选人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


但事实是,面试官通过简短的面试,来辨识对方和自己是否有一样的阶层气息。


譬如EPS公司在招聘时很看重候选人的“文化相容性”和“契合度”。


直白点来说,就是看你和面试官之间来不来电,能不能让面试官觉得除了在工作上交流以外,私下里也想和你做朋友。


其实和面试官聊天的过程,就是建立联系的过程。


如果你们毕业于同样的大学,可以聊到共同认识的专业课的老师,如果你们同样喜欢马术,可以聊聊自己为了这个爱好付出的努力和成就.......


建立联系的本质,是相似的阶层和经历。


而且在聊天过程中,你既需要表现出对面试官和公司感兴趣的样子,又不能表现得太过激动,既要在交谈过程中让面试官感到放松,同时自己也要保持放松的状态。


这些互动方式和自我呈现模式,其实都和阶层的互动风格有关。


精英阶层出身的孩子,往往能够主动谈话、主动问面试官问题、掌控对话的走向。


而工薪阶层出身的人,则更习惯服从权威的谈话模式。


投资银行家克里斯托弗一段话道出了阶层的影响。


他说:“我父亲是投行行长,所以商业就融入在我的成长中,我的意思是,那是我父亲和我每天都谈论的内容。


所以,我不仅明白商业如何运行,也懂得如何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我知道应该如何自信地和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交流,因为我们经常请这些人来家里吃饭,我就是做着这些事儿长大的。”


还记得《寄生虫》中富裕的男主曾经提到过,自己的司机身上总有一股“穷人的气味”吗?



那种“穷人的气味”,是常年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散发的气息,也是常年在地铁上穿过拥挤人群的气息。


这种气息,就是阶层的气息。


可能身在同一阶层的人“嗅”不出来,但在其他阶层看来,这样的气息一进来,就能立刻被辨认出来。


特别是在投行和律所,一个人是不是说标准的英语,是否打扮得体,是否能和大人物自信交流,这些隐藏的阶层信息尤为重要,他们能一眼就能看出对方是不是自然。



《窈窕淑女》中的卖花女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女人,有一天遇到了预言家希金斯教授,教授和朋友打赌,通过6个月的训练,让卖花女以贵夫人的身份出席大使游园会而不被人识破。


在这部电影中,阶层界限被简化成了口音和举止的差别,当卖花女一句纯正浓厚的“How——Do——You Do?”出来,便没有人质疑她的真实身份和阶层。



然而,现实世界,阶层所蕴含的信息更丰富和难以超越。


你说的每一句话,分享的每一个故事,都在说明你的出身和所处的阶层。


这些一流公司的面试官,就像是精英阶层的守门人,他们决定什么性格特质是公司需要的,什么才是优点,筛选出同样出身的精英。


他们打扮得光鲜而体面,微笑着对你表示欢迎,当你以为是对方释放出的善意而急于回应时,他们早已默不动声地将你从头到尾打量了一遍。



然后礼貌而含糊地告诉你,不好意思,你不是我们想要的人。


关上的大门差点儿撞到你的鼻子。你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只能为下次面试更努力地准备。


-最后-


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提到过的,一个人的文化资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所处的阶层。


精英阶层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建筑了一道厚厚的城墙。


他们拿着“考个好大学”、“996是福报”的试卷,给了普通人一个虚无的幻觉。


让他们以为只要用功读书、用功考试、用心工作,就能兑换成入场券。


等你成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的幸存者之后才发现,试卷A上的满分,对于敲开那扇紧闭的大门来说,毫无意义。


而他们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拿到了不一样的试卷,这个试卷才是真正的开启城堡的钥匙。

 


当然,普通人也不必觉得绝望,虽然我们从一开始拿到不一样的试卷,但并不代表通往精英阶层的大门已焊死。


我想在如今这个时代,普通人的努力依然有价值,那就是全力以赴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因为那是我们唯一有可能做成的事。


-END-


参考资料:《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经营的自我复制》作者: [美]劳伦·A·里韦拉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Juno,壹心理、领英专栏作家,每天刷新自己,为你带来心理学、职场、书评等深刻洞见,微信公众号“孤岛”(ID:gu_dao2015)。
排版:小鲸鱼 soon

举报
平淡如茶

虽然我是一个刻板的人,胆小,也知道自己有根深蒂固的很难改变的自卑感,好几年来来来回回的徘徊,但也在一直往前走着,或许很慢。

2020-03-01 · 回复
Lemon

写得很好哇!!

2020-03-01 · 回复
米娜娜

以前的我很推崇“你可以不是贵族的后代,但是你有成为贵族的前辈的可能”。这篇文章说的非常好,但是普通人通往精英阶层的道路并没有堵死。我们不一定能成为精英,但是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实现自己的抱负。

2020-02-26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