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老人捐出30年积蓄:你看到了感动,我只看到心酸

data.name
心理咨询...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直播主播
文: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原文标题:为支援武汉,80岁拾荒老人捐出30年积蓄:你看到了感动,我只看到心酸


01


疫情期间,有很多普通人的故事,令人感动。


2月10日,重庆万盛一名87岁的老人捐出攒了30年存款,共计20万元。


她平时以摆小地摊为生,生活非常节俭,这20万,是她全部的积蓄。



2月2日,江苏江阴一名拾荒老人捐款9000元。


村干部不停劝说,让她收回。她失声痛哭,一定要把这笔钱捐给武汉。




1月31日,山东日照一名环卫工大爷将12000元悄悄放到派出所,只留下一张纸条——急转武汉。


要知道这位大爷每月工资只有600块钱,他得省吃俭用多少年,才能攒下这笔钱啊。



都说“患难见真情”,只有在磨难来临的时刻,才能彰显人性的善恶。


但掏空自己,去帮助别人的行为真的值得提倡吗?


很多网友认为不值得。


有人说:老人存了一辈子钱,不容易,把这笔钱捐出去,等于断了自己的养老路;


有人说:老人捐款不值得提倡,底层人民掏空自己,也比不上富人身上的一根毛,应该号召富人捐更多钱;


还有人说:国家还没有困难到需要底层人民掏出血汗钱的地步,老人捐款实在没必要。


但老人反复思考之后决定捐款,并不是要一个道理,这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在他们的价值观里,他人的幸福位于个人欲望之上。哪怕自己过得再苦,也希望一线这些孩子们能够吃得更好、用得更好,好好地活下去。



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善良,是人性的光芒。


02


那么为什么网友对于“老人捐款”这件事有这么大的反应呢?


心理学家弗朗斯·德瓦尔认为:我们所处的不是理性时代,而是共情时代


共情,简单来说就是“感他人之所感”。比如身边有人打个哈欠,出于共情,你也会想打哈欠。



对一些人来说,捐款是经过认真思考后的行为,哪怕我把所有的钱都捐了出去,也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做的。


可是出于共情,我们会想象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是什么样子,这时常会导致我们过度共情


前两天,奚梦瑶录了一个视频,号召大家戴口罩,勤洗手,全民战疫。结果评论区清一色的指责声:捐钱没?捐了多少?1800万?太少了!



孙俪邓超夫妇给壹基金捐了30万,被网友吐槽抠门,表示要脱粉。



杨颖夫妇捐款20万,也被吐槽“太少了”,两人又不得不补捐了80万,共捐了100万。



实际上,奚梦瑶的家族为疫情捐款近亿元,黄晓明热衷做公益多年,累计捐款就达到4000万人民币,孙俪邓超这次不仅给壹基金捐了30万,之前还给韩红基金会捐过钱,私底下又联系捐了七八家医院!



过度共情会让人上瘾,也容易使人思维狭隘。


说白了,没有人关心这笔钱能产生多大的效益,大家更关注的是钱款的数目是否与捐赠人的身份地位相匹配,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预期。


我们这种心态,和老人捐款的心态有一点像:


我想象自己就是过得最惨的那个人,急需帮助,一想到这些孩子过得有多惨,我简直夜不能寐。


为了缓解焦虑感,我必须得做点什么,于是我吐槽富人捐的太少,心疼穷人捐的太多。


这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我正在改变自己的现状,我甚至正在改变这个世界。


实际上呢?我们连老人为什么捐款都不太清楚。



“超级慈善家”泽尔·克拉文斯基,把自己毕生积蓄4500万美元都捐给慈善机构,捐完觉得还不够,又把自己的一个肾脏捐给陌生人


无论是谁看到这个消息,都会觉得这位“超级慈善家”疯了,为做慈善都不要命啊!


但事实上,泽尔·克拉文斯基是一位高智商博士,他的捐款行为完全出自严谨的规划。


某一天泽尔看文献发现,捐献肾脏的死亡率只有1:4000,于是他认为,如果不捐献肾脏,就意味着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4000个陌生人的生命还重要,这种价值偏差是他不能接受的。



人的很多行为源于本身的价值观是否高尚,我们都希望这些捐款的老人可以“自私”一点,但光在网上批评和呼吁是没有用的。


但我们可以通过洞悉他们的心理动机,说服他们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善意,让他们知道:


“即使不掏空我自己,我也可以对得起我自己的良心。


03


2010年,重庆某个爱心动物之家招志愿者,我应聘了,虽然那是一个极其简陋的砖瓦房,却是两百多只流浪猫狗温暖的小家。


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的志愿者大多是老年人,每个人家里都领养了几十只猫狗,如果不是子女不允许、房子太小等客观条件限制,他们还会领养更多只。


我时常思考:为什么他们要领养那么多只猫狗?


工作过程中我渐渐发现,这些老年人都是缺乏子女陪伴的父母,他们从被遗弃的猫狗身上,感受到了强烈的共情。


他们看不得这些小生命受苦、被抛弃、孤苦伶仃,就像形单影只、缺乏关注的自己。



他们真的是非常善良的人,但解决办法还可以更加聪明。


除了掏空自己领养小动物,他们还可以号召更多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甚至寻求媒体帮助,一呼百应。


这不但减轻了自己的经济压力,也让更多猫狗有更好的居住环境。


可是老人们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不愿意吗?


不是,他们只是没想到可以这么做。


强烈的共情使他们陷入死胡同,只专注于眼前这件事,就像心理学中的“孕妇效应”:当人怀孕了,就更容易发现身边的孕妇。



简单来说,就是:某个偶然的因素随着你的过度关注,让你觉得这是个普遍现象。


比如你对一只被遗弃的猫狗产生恻隐之心,出于共情把它领养了。


然后你开始关注流浪猫狗问题,发现很多人都在领养猫狗。


接着你产生过度共情,对流浪猫狗产生恻隐之心,认为全天下的人都应该领养猫狗,不领养就是没良心。


这是道德绑架背后的心理动机,是过度共情导致的结果之一。


这世上最不接近于善良的行为,莫过于不假思索、不经大脑、随波逐流的“善良”。



因为他们行动的初衷不是善良,而是过度共情。


一个人是否足够善良、崇高,并不取决于他有多能共情他人,而是取决于他经过理智思考之后做出的行动,有多大程度的利他功能。


除了要对得起我们的良心,我们还要思考,如何用有限的个人行动,达成最好的结果。


就像信号的发送和接受,帮助者的心意很珍贵,但更重要的是,这份心意如何最大化地落到实处,帮助他人。


04


2月初,有谣言说古天乐为疫情捐款千万,网友争相夸赞。


然而实际上,古天乐并没有捐钱。


得知真相的部分网友表示非常失望,认为古天乐不再热衷慈善。


但稍微细心一点,你就会发现,比起捐款千万,古天乐一直坚持在做的慈善小学,其实已经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利他结果。



真正的善良,永远是权衡过利弊的理智利他行为,并非是捐款越多越善良,发声谴责就是善良。


我非常能理解那些掏空家底捐款的老人,因为有过苦日子,所以看不得别人受苦,对于他们来说,能做的最大程度的利他行为,就是把钱全捐了。


他们是真的,深思熟虑,不要求回报的善良。


我想到了革命战争时期,老百姓们宁肯吃糠咽菜,也要把最好的粮食都留给解放军。


但今天的中国不一样了,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过去了,各个省份都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咱们国家有钱了,2020一定要全面脱贫啊!




类进化至今,依然同时保有共情和理性,说明这两者并不矛盾。


拥有共情力,让人们更加将心比心;


而理性思考,让人们提高行动效率。

我始终相信这个世上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


但除了悲悯,只有行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美好!


关于作者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小鲸鱼 耐高温淀粉酶


赞赏
举报
曲奇ོ࿐ོ🐜

除了悲悯,只有行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美好!

2020-02-18 · 回复
匿名

谢谢你的文章

2020-02-17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