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不到发自内心去爱孩子。| “妈妈做不到”系列

data.name
栾晶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
文:栾晶
来源:栾晶(ID:luanjing007)
原文标题:我做不到发自内心去爱孩子。| “妈妈做不到”系列(二)


有位读者给我留言,说她做不到“发自内心地爱孩子”。


她的留言很长,经过授权,我只引用一些片段。需要提出的是,这不是心理咨询,也并非案例分析。我对这位读者的背景一无所知,我仅通过一个案例,提供有限的想法。我会谨慎措辞,以避免令这位读者产生不适,如果实在无可避免,请您见谅。


这位读者说“对大宝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怜爱,他小的时候有没有,我都忘了,或许小时候有,越长大越不可爱甚至讨厌,状态很差的时候甚至感觉对他有恨,特别是他劝告不听和欺负二宝的时候。”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设定,例如:发自内心的爱才是真爱;发自内心满足我,才是真的爱我;我必须准时准点完成一件事,才算完成。正是这些自我限制,让我们内心充满自我攻击。


通过中文字面理解,这位妈妈是爱孩子的,只不过没有“发自内心地爱”。假若在进行心理咨询,我也许会做一个具体化的工作:怎样爱孩子,才叫发自内心呢?假如没有发自内心,是不是就不算爱呢?


“无法发自内心”这几个字,被这位妈妈认知为:我不爱孩子。


站在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我认知的是:她太爱孩子了,以至于需要一些隔离。大家仔细体会“无法发自内心”,是否带着一些隔离的味道?


所谓“隔离”,是我们的一个自我防御,正因为情感之多,之浓烈,之无可承受,在成长过程中情感多数时候带来障碍,而不是享受,我们才需要将它“隔离”。


假若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需要将情感隔离掉,才能得以生存,为什么我们不能允许并心疼她“无法发自内心”地爱某人?


而“状态很差的时候甚至感觉对他有恨”的后面,这位妈妈发了一个惊悚的表情。我投射为她被自己对孩子的恨惊到了。正如同她要求自己必须“发自内心”爱孩子一样,似乎这里也有一个高要求:我不能恨。


至于恨孩子嘛...em,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天下没有不恨孩子的母亲。


“特别是孩子不听劝告和欺负二宝的时候”,这位妈妈感觉最恨。我通常会鼓励我的来访者,在他们产生情绪的点上停留。通常让我们产生情绪的事件,都是很好的增加自我理解的机会。


例如:“不听劝告”对你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欺负二宝”你的感受又是什么?


假如我们在做心理咨询,可能会花好几个小节探索这些事件背后的情结。我无法,也不能对这位妈妈妄加分析,但我可以通过我的临床经验,给出一些大部分情况下的解释。


当孩子不听劝告时,妈妈感受到失去控制。孩子和事态都朝着自己不可控的方向行驶,这是无法忍受的。伴随失去控制,妈妈会感到焦虑、愤怒。


当我们这样描述时,会觉得事情很小,不至于如此。但有些人对这种失控感,感受到的是天崩地裂。我们必须相信他的感受,就是这么可怕,哪怕我们觉得难以理解。


而什么样的经历才使得一个人,将这么微小的事,感受至如此可怕?可以确定的是:你我永远都无法感同身受。


对大宝的不接纳,和对二宝的态度差别。也许可以去觉察一下:您是否有被父母区别对待的兄弟姐妹,激起了您的情结。


这位妈妈接下来说“我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接受孩子的到来,破坏了我的理想生活。对大宝有很多的抗拒和不接纳... ...总觉得像我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就该丁克,极端的时候觉得孩子毁了我的生活,因为他们我不得不做全职妈妈,鸡毛蒜皮一塌糊涂。”


对这段话进行投射,我投射出失控带来的焦虑。这位妈妈两次提到“理想主义者”,假如在进行心理咨询,我也会去澄清,她所理解的理想主义是指什么。现在我只能通过我的理解来进行投射:这种一种完美主义。


刚好在前面的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位妈妈对自己的高要求。我必须...才...,这同样是理想主义的特征。当这种高要求到达极致时,有一种防御叫“理想化”。


“理想化”会体现在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理想化,对爱人、孩子的理想化,对自己完成某件事的理想化(例如必须完美、准时完成),对事件发展的理想化(它本该按我预想的发展),对某种生活状态的理想化。


因为是理想化,高要求,通常没有办法达到,当不能达到时,便走向另一端:这全然不理想,简直太糟糕。


在临床心理咨询中,很多抑郁症状正由理想化带来。来访者因经常抑郁而来咨询,咨询中发现,他给自己制定了非常高的生活目标,而他完全意识不到这些目标高得离谱。当完不成时,便陷入抑郁。


通常在我们做了一些面质:你有没有发现这些目标很高?他们会很惊讶,随后理想化的部分会立即得以缓解。


理想化的人,通常带着点强迫症状。例如:我必须是“发自内心”才叫爱,否则重来。这个事态必须按我想的发展,否则焦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必须对我来说有序,否则难以忍受。


而强迫,本身就是一种隔离,用来隔离情感。


例如用对生活的过度掌控,来隔离自己潜意识对人的情感,潜意识的害怕、孤独、恐慌,潜意识的各种难以满足的愿望。


这些理想化的“症状”看上去面目不善,现在我们试着去理解它,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通常需要理想化的人,有着不那么尽人意的父母。他们要么非常糟糕,糟糕到需要孩子通过幻想层面将他们“理想化”才能说服自己,父母是合格的。要么对孩子有着超高要求,这个要求被孩子内化成对自己的要求。


他们会非常累,大到人生抉择,小到鸡毛蒜皮,都需要按照他们设想的轨道发展。否则会陷入焦虑和抑郁,感到非常疲惫。


有了孩子后,这样的感受到达顶峰——没有什么比一个孩子更失控的了,如果有,那就两个。


这位妈妈在家有两个孩子的情况下,“经常在学习各种育儿知识,也懂得很多科学育儿方法”,但“别人看来我是个很好的妈妈,但我知道我不是,因为我对大宝不够爱。”


我不知道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我看到的是留言中有那么多的证据,证明这位妈妈如此努力、尽力地爱着她的孩子,但她仍然陷入深深的自责,自认为不够好。


我相信她的“不够好”是真的,因为如她所说,她也许的确“无法发自内心和孩子亲密”,“对大宝不够接纳”等。这些不好的地方,和我们身上好的地方一样正常。


但哪怕她做了这么多,她仍然更多去感受不好的部分。我感受到的是,她对自己的要求之高。而通过想象她的成长经历,我无比承认这自我要求及情绪的正常,毕竟,她曾通过这些活了下来。


一段良好关系的、长程的心理咨询,能带来更多探索,而不是像这篇文章一样妄加猜想。假若您暂时不想进行心理咨询,我也想说一些话也许能帮到您:


1、请在任何时候都相信,你的感受是真的,值得被理解的,哪怕暂时还没有人有能力理解它们;

2、但也请您相信,虽然您的感受是真的,但您感受的依据未必是真。比如,您因为感觉自己不够爱孩子而自责焦虑,这是真的。但也许事实并非如此——您没有您想象中的那么不爱孩子;

3、您比您的父母做得更多,所以,您孩子的童年,有极大概率比您的童年幸福;

4、假若这篇文章会让您不适,如感受到被分析,被指责。很抱歉这非我所愿,也许这正是人的局限。


作者简介:栾晶(ID:luanjing007),和你一起,用心理学看世界。


责任编辑:小鲸鱼 耐高温淀粉酶

举报
刘倩

学习

2020-02-18 · 回复
dream

感受是真的,但感受的依据不一定是真的!!!

2020-02-13 · 回复
匿名

有点儿意思

2020-02-11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