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不弃疗 01——睡个好觉

data.name
车轱辘

心探教练/互动达人/认证作家


对大部分人来说工作是枯燥且需要消耗大量精力的事情,虽然长远来看,工作能带来可观的收益,但眼下远不如摸鱼刷手机来的更加快乐。因此,要压制冲动和抵御诱惑投入到工作中就需要控制、约束自我行为,而这个过程需要消耗人的自制力资源。


自制力资源可以简单粗暴理解为游戏里的“蓝条”或体力值,当你要使用特定技能时就会消耗它,消耗完后需要等它恢复才能继续使用。


一种观点认为“拖延症”的出现就是因为自制力资源减少,无法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注意力,因此在正式开始工作之前恢复自制力资源就至关重要了。


就像游戏里面“睡觉”可以补充“体力”一样,有研究认为睡眠有助于自制力资源的恢复,那么在此基础上,睡得怎么样,也就关系着自制力恢复的好坏,同时也影响着工作时是否拖延。



一篇16年刊登在《组织行为学杂志》上的文章研究了睡眠情况对拖延行为的影响。


文章通过对154名职员连续一周的追踪调查后发现,当人们晚上睡眠质量更好的时候,白天工作中的拖延程度会显著降低。但人们的睡眠持续时间似乎跟拖延症没有明显的关系。


文章认为,人需要满足一定时长的睡眠,通常对工作年龄段的人(26-64岁)来说大概是7-9小时,具体时长因人而异。当睡眠时长达到这个最低要求时(比如某人最少需要睡够7小时),睡眠时长对拖延的影响便不再重要,无论是睡7个小时还是9个小时都没有太大差别,反倒是在睡眠质量上会有更高的要求。


一般来说判断一个人的睡眠状况就是睡眠质量和持续时长两方面,但现代社会似乎总不会让事情变得这么简单。


我们知道每个人体内都有“生物钟”来调节自己的作息时间,当你出国时,当地时间和你习惯的作息时间存在差异,就会迫使你“倒时差”来重新调节作息习惯。但“生物钟”时差不仅存在于出国,还存在于平时生活中。


比如你本身周末或节假日就习惯晚睡晚起,但工作日逼着你早两小时睡、早两小时起床;更极端的情况是你需要倒夜班,大半夜要工作,白天才能休息。这些生理上作息习惯和工作上作息要求之间的冲突,使你不得不在本该睡觉的时间工作,这就造成了“社交睡眠时差”。


就像出国倒时差影响体力精力一样,社交睡眠时差也有可能会影响工作状态,但文章发现那些经历社交睡眠时差的人在工作中并不会显得更加拖延。


一种解释是,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工作日作息和休息日有较大差别时,他们会设法补偿这种作息习惯上的错位,比如通过喝茶、喝咖啡来摄入咖啡因,或者通过吸烟摄入尼古丁来让自己保持清醒。


虽然社交睡眠时差本身不直接影响拖延症,但对那些社交睡眠时差较大的人来说,睡眠质量对工作拖延的影响会更大,也就是说他们会比平常人更依赖于好质量的睡眠,当他们睡眠质量不好时,工作中产生的拖延情况也更严重。


总的来说,要想减少拖延症,就需要提高睡眠质量。


睡眠时长虽然影响不大,但也需要达到最低要求(取决于个人具体情况)。可以的话尽量减少休息日作息时间和工作日的差距,让生物钟和工作作息时间尽可能一致,否则某一天睡不好就会对第二天的工作状态造成更大的影响;


而且,有研究表明长期经历社交睡眠时差有可能会造成一些健康问题,如皮质醇水平增高、静止心率加快、抑郁情绪更强烈、超重和肥胖等。对于那些不得不倒夜班,无法调节社交睡眠时差的人来说,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就更加重要了。


参考文献
Baumeister, R. F., Muraven, M., & Tice, D. M. (2000). Ego depletion: A resource model of volition, self-regulation, and controlled processing. Social cognition, 18(2), 130-150.

Kühnel, J., Bledow, R., & Feuerhahn, N. (2016). When do you procrastinate? Sleep quality and social sleep lag jointly predict self‐regulatory failure at work.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7(7), 983-1002.

Tice, D. M., & Baumeister, R. F. (1997).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ocrastination, performance, stress, and health: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awdl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8(6), 454-458.
原创:车轱辘
责任编辑:一只梨
赞赏
举报
匿名

收藏标题

2020-04-22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