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玩的境界很高,不求快乐,只求痛苦

data.name
吴辉

咨询达人/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在“爱上谁”和“如何爱”的问题上,我们往往承袭了早年的经验,并被潜藏于无意识当中。成年后,意味着我们要从“接受爱”转变成“去爱人”,如果转变不成功,就很难发展出积极有创造力的亲密关系。


说几个故事吧。


1.


我爱你,你也应该爱我


自恋的人理解不了别人与自己的不一致,如果TA爱一个人,会认为对方也应该有同样的感觉,在表达爱的时候,他们常常把自己都感动哭了,却很纳闷为什么对方没有被感动。


校园里一个男生坐在点了心形的蜡烛圈中间,弹起半生不熟的吉他,对并没有很了解就很心动的女生表达爱意,他幻想着对方被感动得跑下楼并给自己一个深情的拥抱,却忽略了或许对方非常的腼腆与羞涩。


路人围观起哄,他更加来劲,而楼上女孩的尴尬与愤怒也越来越重,拒绝和劝退也不起作用。当一盆冷水从天而降泼在男生身上,女生怒喊“滚”的时候,男生用了更大的声音喊道:“我爱你!”,吃瓜的群众哄堂大笑。


最终,保安以维护正常秩序为由遣散人群并勒令男生清场离开,男生留下了灰太狼的名言:“我还会回来的”。


缺乏共情且活在幻想中的男生,始终纠结“那么浪漫的表白,为什么她就不为所动”。


曾经“追星刘德华十三年,倾家荡产父亲跳海”的事件中,跳海的父亲在遗书里对刘德华的愤怒指责,就是他们觉得“追星刘德华倾家荡产”是他们对刘德华的付出,而刘德华应该感恩并同意他们的要求。


他们不知道对方其实不需要这样自以为的“爱的付出”,而且还义正言辞地批评对方为什么没有相应的“爱的回报”。


2.


我爱的,是爱你的意志


忠贞不渝、不畏艰险、上刀山下油锅,历经磨难最终到来的爱情,总会让人感动,甚至于有时候人们故意将自己弄得惨兮兮地等候TA的恻隐感动,似乎在告诉TA自己有多么不容易的在爱着TA。如此悲壮的表达爱像极了痛苦上瘾的状态。


坐我对面的男生情绪低落,声音低沉,语气里带着一丝凄凉讲述这几天前的夜里,因为闹矛盾女孩不理自己,他心理郁闷憋了好久,最后决定来到女孩住的楼下想见一面谈谈。


十二点多,他还在给她发信息,对方并没有回复,但他估摸着对方肯定没睡。原本就郁闷,碰到对方铁石心肠一般完全不理会,他感到十分痛苦,后来天上下了点点小雨。


他告诉我,打到身上的雨滴似乎都在狠狠刺痛他的心,但那一刻也竟然感到一丝快感——心如刀割的快感,很希望雨可以再大一点。并且他给对方发了一条信息:下雨了,我在雨中等你。


我问他是否期待着对方会迫于压力来见他并会很感动,他说是的。最终女孩没下来,男孩无数次纠结着是否要等下去,却也在天亮之前似乎很决绝地带着愤怒、悲伤离开了。


那晚,女孩九点就睡了。


第一次听到曾老师说“有的人玩的境界很高,不求快乐,只求痛苦”,我挺诧异的。


咨询个案接触多了,就发现很多文艺范的人追求忧郁,并将自己封闭一个狭小封闭的空间里暗自抚伤,认为这样会带给自己安全感,因此也常常诱使身边的人对他们的关心。


他们在表达爱的时候,更喜欢的可能是自己凄美的心境。


3.


爱就如他所是,而非如己所想


自恋是人与生俱来的,婴儿需要将养育者与自己混为一体,将自己想象成无所不能的样子来对抗生命的脆弱和无力,乳房以及妈妈都只是自己的一部分。当个体的生命越来越强大,婴儿开始区别自己与他人,并形成自我意识。


问题是如果父母不太允许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以及孩子不愿哀悼自己的无能,即便成年,心理能量还会固着在自恋情结上。


从自恋走向他恋标志着人的成长,这首先需要个体区分你、我是不同的个体,然后不仅尊重接纳自己,还可以爱上与自己不同的人,一起玩得快乐。


我一位学长给青少年讲爱是什么,有一句话特别经典:爱就如他所是,而非如己所想。这句话不仅说明了要尊重自己爱的那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也说明爱的方式是需要了解对方的需要和诉求,而不是我们自以为的那样。


学长列举了父母有意无意中将孩子视为自己某个产品,以及总在要求孩子接受父母认为是对孩子好的安排或物品之类的例子,似乎让青少年更加抵触父母自以为是的爱,让他们更加叛逆,却也激活了这些青少年们注重自我感受的力量,使得他们开始与自己共情了。


当我们开始同情自己、共情自己,继而同情他人、共情他人,生命力、创造力、幸福力的体验将慢慢流淌开来。


爱情从依恋而来,诞生于无意识中,也强烈地激发人鲜活的存在感,甚至被认为是疗愈心灵的最佳良药,让我们有机会修补早年没被满足的自恋缺损。


因此,无论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还是成人之间的爱,我们都可以从自恋走向他恋,发展出更高级的爱。一个最简单的策略就是:


我们先爱自己爱到漫出来了再分一点对方,对方也爱自己爱得漫出来了分一点我们,从而,两个独立的个体共享漫出的温情、建立健康有创造力的爱。


原创:吴辉
责任编辑:一只梨
赞赏
举报
匿名

好棒!求指导!

2020-05-19 · 回复
匿名

触动很深,谢谢!

2020-04-23 · 回复
匿名

谢谢总结不错

2020-02-19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更多心理学文章 心理学文章列表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