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孩子动作慢,没有时间观念,是个大问题吗?

data.name
科普

认证作家
文:dr昕
来源:Dr昕理学(ID:PKUPsyXin)



最近有位家长在后台向我提问:


 “叨叨昕您好!关注您的公众号以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育儿路上少了很多焦虑。然而最近我不淡定了,原因是接到了来自孩子老师的电话和一个视频。”


(我点开视频一看,是幼儿园班上一群小朋友在玩玩具、做游戏,只有一个小朋友还在吃饭,看得出来他在努力地往下吞咽,但动作还是很慢。)


家长继续提问:


“我的孩子今年5岁。您看视频上,别的孩子都去玩了,只有他还在痛苦地吃喝,我看了很心疼。他不仅是吃饭慢,而是做什么都很慢,而且遇到困难会畏惧退缩。老师说这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也让他少了很多和其他小朋友互动的机会,希望我们家长能够多给孩子树立一些时间观念。


我的孩子性子慢、不爱表达感受、谦让、谨慎、到陌生环境学习新事物喜欢先看先听。以前我也没太把孩子的‘慢’放在心上。但现在老师专门打电话强调这件事情,我就迷茫了,现在就想请教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经过和这位家长的进一步沟通,我了解到孩子并没有其他“问题”,他与老师互动良好、与小朋友们可以正常沟通玩耍,就是性子“慢”而已。


正好这几天,我有好几个朋友也问及了类似孩子“动作慢”“磨蹭”“没有时间观念”“几个字要写一个小时”的问题,所以我想以这个家长的提问为例,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关于儿童树立“时间观念”的问题


人对时间的理解是慢慢发展的。


例如:


8个月的孩子开始有了对时间顺序的初步理解(他们知道要先打开盒子才能够拿到里面的东西);


1岁半的孩子已经可以凭借记忆来重构过去的事件了(他们可以记得曾经去过的地方);


但直到2、3岁,他们可能还不能准确理解时间——3岁的孩子并不能很好地区分过去(before)和后来(after)这两个词,也不能用这两个词来描述时间上相连的事件。


4-5岁,是人类“时间顺序”概念长足发展的一个阶段,5岁孩子已经能较好地使用时间介词(之前,后来)来连接顺序事件了。不过,5岁(学龄前)儿童的时间概念可能也仅限于此了。


“时间概念”是一个多维度、复杂的概念,时间的顺序只是其中之一。除了顺序之外,对时间的感知(判断时间长短)也是很重要的任务——因为这个任务直接和“时间管理”相关(如果他都不觉得几个字写一个小时是很长的时间,又谈何管理呢)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树立“时间观念”,一般都是指学会“时间管理”。


这样的“时间观念”,即“时间管理”,是一种高级认知功能,(10岁前)幼儿并不具备这种认知能力。


人对时间长度的认知,属于发展较晚的概念(例如夏天有几个月、从今天到大年初一有几天,晚上睡了多久等)。很多研究都发现,5岁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时长(duration)的含义,要直到10岁以后儿童才能逐渐学会准确地判断时间长度。


(注意,这个“10岁”是一个大概的划分,个体差异肯定存在,有的孩子可能更早,有的孩子孩子可能更晚,要到11、12岁才能发展完善。


这就提示我们的家长不用过度焦虑,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他们的时间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会越来越好的。


那有些家长可能会问:“那就听之任之不用管了吗?”当然不是。不焦虑不等于不管。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应该在生活中帮助孩子掌握时间的概念(记住对时间概念的掌握,并不是像很多网课所宣传的,掌握了一些什么套路或者模式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而应该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和灌输,让孩子从自己碎片化的经验中去建立对时间流逝的感知。


例如,你可以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孩子观察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从而丰富他们的时间表征;(我家孩子4岁的时候,恰逢元旦期间小区物业将枯树枝上都扎上假花来布置气氛,我还记得他一走下楼那惊讶的小表情,瞪大了双眼问我们:“爸爸,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吗?”——说明他已经初步建立了“春天花会开”的认知,但是对时间的流逝还不能准确判断。



再比如,你想让孩子知道几分钟是多久,就可以给孩子一个他能感知的“度量衡”——一集汪汪队是20分钟,一集小猪佩奇是5分钟,如果我说“你20分钟后必须睡觉了”,就意味着你还可以看一集汪汪队或者四集小猪佩奇。


其次,孩子“慢性子”是个大问题吗?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曾经提到过,儿童的气质类型主要分为几大类:


一、容易型。这类儿童生活节律容易养成,容易适应环境变化,对陌生的人、事、物反应积极。通常那种吃了就睡,醒了就笑,不哭不闹的“天使宝宝”,就是这种类型。


二、困难型。这类儿童生活节律非常难养成,较难适应新环境,情感强烈、需求高、敏感、精力旺盛、分离焦虑严重。通常那种粘人、爱作爱哭闹、不爱吃饭、不好好睡觉的孩子就在此列。


三、迟缓型。这类儿童活动水平低,生活规律但偶尔紊乱,性格安静、情绪温和(无论好情绪还是坏情绪体现出来都是温和的,而非强烈的),适应环境比较慢,常会出现退缩反应。生活中有人常说的某些孩子憨厚、胆小、不自信、慢性子,往往属于这一类型。


 除了这三种,还有一些其他的混合型。


提问的这位读者,她的孩子可能属于“迟缓型”。听到这里有些家长可能要着急了:我的孩子是困难型/迟缓型,这可怎么办呢?能改吗?好改吗?怎么改?


需要明确的是,容易/困难/迟缓只是按照养育者对儿童日常活动的观察而进行的一种气质特点的划分(类似于成年人的人格特质),而不是一个病情诊断。“困难”和“迟缓”听起来是一个比较负面的词汇,但其实这两类孩子并没有毛病



不同的孩子长大会是什么样,主要受到养育者态度的影响,而非气质类型本身的影响。在正确、良好的养育方式下长大,困难型和迟缓型儿童成年后的个人成就、性格脾气和主观幸福感并不会差于容易型儿童


例如“困难型”的孩子,因为情绪敏感性本身很高,那么如果他受到了家长的粗暴对待,可能就会成为一个情绪更容易激动的人,因为他没有学会正确的情绪管理方法。但如果他得到了家长足够的爱、陪伴和安抚,得到了足够多的安全感,长大了往往可能更加心胸开阔、更加善解人意。


迟缓型”儿童看起来好像不够机灵,不那么落落大方,学什么都慢半拍,远不如其他同龄孩子“上台面”,但这类孩子如果得到家长的耐心引导,往往可能更有恒心、有毅力、遇事能默默坚,很多大器晚成的人都具备这类品质。


所以,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家长,气质类型可能会让他们成为不同性格的人,过上不同的人生。但这个人生的好坏,并不由他的气质类型决定,主要还是在于父母良好的养育和耐心的引导


然后,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去应对。


那位家长告诉我说:“我对娃的老师说,到点了没吃完就别让他吃了,不惯毛病。但老师说那样孩子营养会跟不上,不赞成这么做。”


我说:“他愿意吃就让他慢慢吃吧。不让他吃完,不仅会让他营养跟不上,也会给他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你看他视频中的眼神,明显是感受到了压力,吃饭也成了一种负担。有的人就是慢性子,何必每个人都得统一步伐呢……”


家长又说:“那我是不是得赶紧给老师打个招呼,让老师别催促他了,对吗?”


我说:“这样也没必要。他可以自己选择慢慢吃,也可以不吃,大人可以叫他快一点,也可以不催,都可以。关键就是别把这件事当成个太大的事儿。”


家长说:“可是不和老师打招呼的话,他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自己不是也会有压力吗?”


我说:“他可能会有压力,这就是他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必经的压力。但是也没关系,因为压力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呀。但是你再去人为强化这个压力就没必要了。本来50分的压力他自己也许能够消化,但是家长又特意把它当个重点圈出来,敲黑板每天强调,压力变成100分,说不定反而超出了他自我消解的范围了。”


家长说:“好的,我知道了。我以前其实也觉得性子慢不是大事儿的,但是老师特意打电话跟我说这个事儿,我才开始怀疑自己。那这样看来,是老师的做法不对吗?”


我说:“不能说老师不对。因为很多事情本来也不是非此即彼的,解决方案也不是说‘要么就不管,要么就反应过度’。老师站在幼教的立场,希望孩子们可以统一节奏,培养自理能力,这完全没错。你站在家长的立场,应该配合老师的工作,算是回报老师对‘慢进度’孩子的照顾;但与此同时也不要自己先大乱阵脚,又反过来再影响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这本来是件小事,你如临大敌,孩子会感受到的,他会觉得‘这是我的缺陷’,这样才更会影响他的自信。”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智慧之言:耐心引导,顺其自然。


作者简介:dr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微信公众号:Dr昕理学(ID:PKUPsyXin)

排版:小鲸鱼 沉默的杜飞

举报
来自乌托邦的小鲸鱼

我们家也是慢吞吞的慢宝,曾经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直到老师反馈,她爸爸斥责,开始我还维护,需要给她时间,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被焦虑了,看了文章,又瞬间清醒。我宝虽然是慢性子,但她也能做到很快,比如口算比赛总是前三名,成绩优异,年年三好学生,还是班长,中队长等等,虽然动作慢,但是每次的作业都写的很整洁,工整,准确率高

2023-11-03 · 回复
匿名

天使宝宝

2020-01-31 · 回复
匿名

2020-01-22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