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冷暴力,只是觉得说了也没用”

data.name
壹心理翻...

认证作家/鲸鱼社工
文:时差大叔
首发 | 心理0时差(壹心理旗下公众号,微信 ID:PsyTime)
原标题:“我不是冷暴力,只是觉得说了也没用”



-01-


“我打算和他分手。”

 

前些天,大学时玩得很好的一位女性朋友,突然在微信上把这句话甩给了我。

 

说实话,我有些懵。他们平日里恩爱有加,怎么突然就想分手了呢?不会是遇到渣男了吧?

 

“男朋友最近总是闷闷不乐,问他发生了什么,也是一声不吭,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但我明明发现他莫名发火,比如唉声叹气的次数增多、陪我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对宠物也骂骂咧咧……”

 

这位女性朋友觉得男朋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不爱自己了,所以才想提出分手。



但同作为男性,大叔我的直觉告诉自己,这位男同胞好像有些难言之隐。因为我之前和亲密的人相处时,也会因为一些自己的原因,而表现出对别人冷冷淡淡,甚至很烦躁。

 

我当即回复那位女性朋友:试着理解对方的情绪,跟对方沟通,仔细询问下原因。

 

后来她发现,原来并不是男朋友不爱自己了,而是他工作上出现了问题:一个重要的项目进行了很久,但一直都不顺利。

 

他不知道如何跟女朋友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而且一想说了也没用,还是自己默默处理吧……



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当遇到问题时,身边的男生们会特别容易选择避而不谈?


其实这不是因为他们在有意躲闪,也不是在对你施行 “冷暴力”,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情绪问题,也就是 “情绪感知困难”(emotional illiteracy)。[1]

 

在心理学中,情绪感知困难是指一个人无法认识、理解和回应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情绪感知困难的特点包括:

 

  • 无法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 很难理解他人的情绪;

  • 很少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无私、有意义的亲密关系;


-02-

为什么男生更容易情绪感知困难?


似乎我们都会有这样一个印象:男生比女生更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呢,有科学依据吗?

 

1. 首先,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构造不同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专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Michael Thompson)认为,由于体内睾丸素的原因,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愤怒,更需要发泄。


但男孩不会像女孩一样,能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出 “我生气了”,“我很难过” 等情绪。他们往往更愿意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愤怒的时候摔东西。



男孩和女孩的另一个差异就是大脑结构的不同。女孩的语言中枢所在大脑区域大于男孩,所以女孩的口语表达能力要优于男孩,她们也更懂得把情绪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2]

 

所以,面对情绪,男性更倾向于排解发泄,而非沟通理解。



2. 性别刻板印象不利于男性表达情绪

 

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简单的性别归类 —— 把某些行为贴上性别的标签,告诉大家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简单来说,性别刻板印象要求男人是理性的,女性则可以随意表达情绪。不符合规则的人就会视为 “不正常”,受到惩罚,例如男孩哭泣。

 

我们从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就不鼓励男孩表达自己的情绪。父母们会告诉男孩子:“男子汉要坚强”、“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子汉大丈夫天不怕地不怕”……

 

等到了谈恋爱的年纪,男生会被教导在亲密关系中是不能表现得太过于脆弱敏感,必须要豁达开朗,否则就会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缺乏男子气概。

 

在近期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中,杨烁对儿子 “军训式” 教育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不但不重视儿子温柔善良的性格,反而全程用打压的手段去训练儿子变得更加像个 “男子汉“:


不准哭、不准偷懒、不准委屈…… 



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帮助男孩真正变坚强,反而因为过度压抑情绪而引发心理问题。

 

有研究显示,女性患抑郁症的比率极高,但男性抑郁症患者更容易自杀。男性因情绪问题所导致患心脏病的风险是女性的两倍![3]

 

因此,性别刻板印象通常会压抑男性情感的表达,导致他们忽视自身的情绪问题,对感觉比较麻木。那么,如果你在经历情绪感知困难,应该怎么做呢?


-03-

如果你正在经历情绪感知困难

你能做什么?


1.首先,要识别自己的情绪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否被情绪所困,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因为,情绪和身体是紧密相连的,身体的不适可以提供一种信号,来提醒我们可能正在经历情绪上的问题。

 

例如,我表弟是一位篮球运动员,有一次集训比赛的时候,他经常头疼眼干,去医院检查却怎么也查不出原因。医生只能建议他回去多休息,多用些眼药水,但病情一直都没有好转。

 

神奇的是,在比赛结束之后,他头疼眼干的症状很快就消失了。那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身体不舒服的背后,其实是内心焦虑的一种表现:因为他太重视那次比赛,所以倍感压力,时间长了,身体就开始发出警告,提醒着他要解决情绪问题。

 

所以,当你下次再感到头痛、胸闷、气短等身体不适时,可能不是身体的问题,而是情绪出了状况。



2.其次,给情绪命名

 

当你意识到自己情绪出现问题之后,下一步就要给自己的情绪命名。

 

有的时候不是我们无法处理情绪,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经历什么样的情绪。情绪太混杂,也特别微妙,根本没有办法用简单的几个词,比如:恐惧、焦虑、着急……这些两三个字就能说清楚。

 

但是,当我们把它们一个一个都拎出来,叫出它们的名字,贴上一个标签之后,就能看清楚它了。这些情绪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就可以得到纾解。

 

大叔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我的宠物狗欢欢因为得了肾结石而不幸去世,那段时间我心情特别低落,做什么事情都无精打采,朋友们的安慰也完全没有作用。我甚至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

 

有一天早上醒来,我觉得自己头顶上有一团沉沉的东西压着,起床都成了问题。我不知道自己在经历什么样的情绪,但这种沉沉的感觉,好像是欢欢躺在我的头上,在跟我撒娇。


于是,我干脆就把这种感觉叫做 “欢欢“。

 

之后的几个星期里,我时常早上醒来感觉 “欢欢” 在自己的头上玩耍,但我已经不再恐惧了,反而感到很亲切熟悉。不久,“欢欢” 找我玩得次数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我几乎感受不到 “欢欢” 的存在了。

 

我知道,“欢欢” 已经走了,新的生活应该要开始了。

 

所以,当你不知道自己在经历什么情绪的时候,别着急,不妨就给它起一个你喜欢的名字,让它和谐相处,甚至让它成为你的朋友。



-04-

如果你的伴侣在经历情绪感知困难

你可以如何帮助他?


1.识别对方内心的需要

 

有研究显示,男性最容易表达的情绪是快乐和愤怒。当快乐的时候还好说,但是当他们感到愤怒时,背后往往隐藏了很多复杂的情绪。[4]

 

当身边的男性,例如伴侣,可能经历复杂情绪时,特别是那些社会不鼓励他们表达的情绪,比如:伤心、脆弱、无助等,你可以尝试帮助他识别情绪

 

比如,男朋友加了一天班,半夜回家还饿着肚子,你正好刚从闺蜜的生日party回来,一副开开心心的样子。他一看到你开心的样子,就沉下脸不说话。你问他今天工作如何,他对你爱答不理。

 

没过多久,他就开始生气发火,抱怨你:“为什么不洗碗!”、“猫砂怎么没有换?”、“你每天都玩得这么疯,从来不顾家!”



如果这个时候你跟他理论对错,只会激化他愤怒的情绪。与其激化矛盾,不如帮助对方看到愤怒背后的情绪。

 

他的愤怒背后可能在表达的是一种失落,一种无奈,一种脆弱,甚至是一种渴求:我需要你的陪伴。


这个时候,你可以帮助他去理解自身的情绪,问他:你是否感到失落?你是否感到无奈?我怎么做才能够让你更好受些?

 

所以,当你的伴侣生气发飙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不陷在情绪里,而是能够跳脱出来帮助伴侣了解愤怒背后的复杂情绪,看到他最真实的需要。

 

2. 避免成为负面情绪的 “神助攻”

 

我们总说男人都是大猪蹄子,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不妨问问自己:我们的一言一行是否也在压抑对方的情感呢?(男性也同样需要这种反思)

    


当另一半向自己表露情绪时,尤其是伤心、痛苦和软弱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 hold 住?

 

大叔听过很多父母一辈儿的人,当先生发脾气,太太对对方的情绪选择冷暴力处理;当先生表达脆弱情绪的时候,太太会说:你是个男人么,男子汉大丈夫,这么小家子气,一点小事儿就这么敏感。


这种行为会进一步强化对方的表达困难。

 

当我们抱怨伴侣情绪感知困难的时候,我们是否也需要问问自己:

我是否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

我是否能够尊重对方的情绪?

我们能够及时回应对方的情绪需要?

 

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双方思考。



-写在最后-


大叔最近经常鼓励大家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也会尝试告诉别人自己的愤怒、伤心……

 

这并不容易,因为周围人可能无法接受这些负面情绪的输出,同时我们自身也会由于文化环境等因素,无法正常表达情绪。

 

只是希望这种鼓励,能让尝试沟通情绪的人增加,这样就会慢慢形成良性循环 —— 表露情绪,倾听理解他人情绪

 

祝福你,

我的朋友,

世界和我爱着你。



-END-


References / 大叔参考的文献资料:
[1] Perry, G. (2014). The rise and fall of Default Man. New Statesman.
[2] Kindlon, D. J., & Thompson, M. (2000). Raising Cain: Protect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boys. Random House Digital, Inc..
[3] Canetto, S. S., & Sakinofsky, I. (1998). The gender paradox in suicide.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 28(1), 1-23.
[4] Hess, U., Adams Jr, R. B., & Kleck, R. E. (2004). Facial appearance, gender, and emotion expression. Emotion, 4(4), 378.

© 版权所有:壹心理。如需转载,请在微信搜索关注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心理0时差(微信 ID:PsyTime)」,后台回复 转载 二字,按要求申请授权,谢谢。

排版:小鲸鱼 soon




赞赏
举报
匿名

真实面对自己是一切的开始

2020-01-23 · 回复
鱼妈211

小儿科了

2020-01-18 · 回复
姬存希-cc

很对

2020-01-18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