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里,在心里种一片花园

data.name
Joy ...

认证作家
文:Joy Liu
来源:繁荣成长工作坊(ID:FlourishingParty)
原文标题:寒冬里,在心里种一片花园 | Joy小姐姐暖冬系列


01

花园和机器的隐喻


James Carse在【有限与无限游戏】这本书里做过这样的一个对比。


他说我们可以以机器的样貌活着,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把所有其他人类和生物都当作是工具,我们甚至也把自己当成工具;一只猪的成熟便意味着终结,它长成熟了,便要被宰杀,所以它的生长和成熟,都是为了成为人类的肉食;我们砍伐树木,变成木材,填海造田,自然只是人类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


当然我们还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活着,那便是花园的样子。在一个花园里,任何东西的成熟都只是成熟而已,它不是终点。我们也许会采摘成熟的果实,但不会砍伐树木;花园里小动物的成熟,也只是成熟,不是它生命的终点;我们跟大自然合作,浇灌花朵,等待果实的孕育,所有这个过程里,树木和动物并不是“为了我们而活”,我们不是自然的主宰,自然和人类是平等的关系,相互成就,相互帮忙的关系。


当时这两个隐喻就很触动我。


这两个隐喻,也可以用在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上:你是在“利用”自己来达成某种目标,比如消耗自己的身体来赚钱,或者是把自己当成完成某个目标的工具(不管这个目标是结婚,生孩子,或是成功成名),还是把自己当成一座美好的花园去灌溉,照料和呵护?


今天我想邀请你探讨的,就是如何在自己心中种一片花园,一片可以持续繁荣,持续生长,即便在严冬也有玫瑰开放,一直绽放着生命力的花园。


在匆忙的日常生活里,当我们生活在人被物化成KPI指标,一个国家被物化成GDP增长和军事武器的先进程度时,我们难免会以机器的方式活着。今天的这些文字,希望可以是一个小小的提醒:别忘了耕种你内心的花园,在那里培育你的花朵,这样你生命的火焰才不会被飓风熄灭,你心灵的土地才不会在魔幻的现实里变得贫瘠和枯萎。



02

你有一千种方式枯萎,更有一万种方式生长


在咨询中,我不断听到这样的故事,人们告诉我,他们看不到自己,找不到力量,每天感觉不到自己生命的活力,感觉到心里的某个部分死了。有来访者直接告诉我,她心里的那片土地,现在是一片荒芜,寸草不生。


让一个人枯萎,其实并不难。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个孩子,你不准这个孩子打开门去探索世界,这个孩子的一切好奇被你禁止,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你选择不聆听,你甚至不愿意真正去看这个孩子。


每天见到她,你只是告诉她:“去上班,去赚钱,你要对这个家负责”;


每当孩子试图跟你表达一些困惑时,你就告诉她:“该睡觉了”或者“别想那么多了,一点用都没有”;


这个孩子对某个东西感兴趣,但因为刚刚开始学习,做不好,也不够自信,这时你对她说:“别做了,你看你尝试了这么久都没学会,你不行的”


你猜猜看,这个孩子会不会抑郁?这个孩子会不会枯萎?


现在,如果这个孩子就是你自己呢?


时下很流行一个说法,叫爱自己,但究竟什么是爱自己呢?在我看来,爱自己不仅仅是吃个大餐,买买买或者打扮自己,它甚至也不仅仅是“满足自己”,“取悦自己”那么简单,虽然做这些事情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让人愉悦。我更喜欢的说法,是给予自己生命力,就像是给自己种了一座花园一般。


做助人工作的这几年,我最深刻的体验之一,便是开始意识到,那些说就喜欢当废柴的人,不过是对生活失望而已,就像那些说不需要爱情,不需要他人的人,只是对关系和自己没有信心而已。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深深渴望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可以跟他人产生深刻而美好的连接,持续感受到自己的在世热情。


就像每棵橡树种子,都渴望长成参天大树一样,每个人都愿意在最大程度上,用自己的天赋,努力和才华,在这个世界上成长为自己的样子。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哪怕是那些被精神科医生贴身“精神疾病”的人,也是如此,甚至更是如此。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有一千种方式枯萎,就有一万种方式重新生长起来,在你的心中种一座不败的花园。当然,花园不是自己凭空长出来的,它需要你腾出空间,然后播种,浇灌,每天花时间照料,松土,施肥,给予它足够的关注和耐心,让它慢慢生长起来。


接下来我们聊聊,如何种这样一片给予你无尽生命里的花园。



03

论如何当一名好园丁

 

我当然没有答案,之前我也说到过,在我的文章里,你找不到什么答案,但如果你愿意通过我的文字,跟你自己对话,或许你会有些新的发现。


首先,只有你才知道,要在你自己的这座花园里种些什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需要一个空间来种植。


这个空间也许是物理上的,比如有人想要一个画室,有人想要一个书房,还有人想要舞蹈室,涂鸦室,咖啡厅或者仅仅是一张可以看书写字的桌子;


这个空间同时也是时间上的,你独处的时间,你聆听自己的时间,你跟自己对话的时间,你与人连接的时间,或者你表达创造力的时间;


这个空间还可以是流动的,曾经有来访者告诉我,她学会了每天在上下班通勤的时候,在地铁上跟自己对话,梳理自己的思绪,这个过程总能让她安定下来,尤其是在焦虑和害怕的时候。


至于在花园里种些什么,我真的没有答案,你只能问问自己,什么会让你感觉到“活着”,感觉到你是真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活着,而不是一个工具或角色活着。


可能我还比较幸运,对我来说,最滋养我的时间,反而是所有我工作的时间—每次在咨询中与人的对话,每次写文章时跟自己的对话,每天看的书籍,感觉都像是把自己从睡眠中唤醒,纵深跃入人类文明的大江大河之中。


我一直是一个比较好奇的人,所以花时间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会让我感觉到充满生命力。


这个好奇可能是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的视角,我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生活方式,我在别人身上看到的新的存在方式,抑或是从前我没有接触过的世界。某种程度上说,我觉得我们都需要一些“没有用”的时间,让自己在“无意义”中徜徉,不带任何目的的去单纯享受某件事情。



其次,你需要足够的耐心。


我们都听过拔苗助长的故事,说白了,是不尊重自然生长的节奏和步伐。


我想说哪怕是有了自己的在世热情,带着很多好奇,种一座花园也绝非易事。打个比方,你再喜欢玫瑰花,也需要等待它从种子到开花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有枯燥无味的时候—松土,施肥,浇水,它可能在绿叶的状态下呆上10个月,才会开花。开花的时候,玫瑰的刺也可能在修剪时扎到你。


所以别指望一个立竿见影的事情。我们现在太着急了,努力了一点就要立刻看到“回报”,总盼望着自己能找到一劳永逸的方式。


我在上文中说,做咨询本身就是我种花园的过程之一,我也非常热爱与人连接,聆听别人的生命故事,但这个事情并不容易做,尤其是我刚开始咨询那两年,经常会感觉到挫败,偶尔某个来访者讲述的故事也会让我感到悲伤,愤怒,或是喘不过气来。


后来在咨询中遇到了挫折,我会告诉自己慢下来,跟督导老师或者同辈探讨,自己与自己对话,问问自己还有什么可能性没有被我看到,或者直接放过自己,承认自己的局限,暂时就是做不到。特意把耐心这件事情拿出来说,就是想邀请你多给自己一点时间,让那些你种下的种子去慢慢生长,单纯享受照料它的过程,而不急着去问询结果。



第三,别害怕看见自己,也别恐惧表达自己


我的一位来访者告诉我,她害怕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她说她对自己会看到什么感到恐惧,总觉得自己可能会看到特别不喜欢的那一面,或者自己很阴暗的部分,所以索性不去听,不去看,把自己的某些部分锁在心里的某个地方。


如果还用花园的这个隐喻,我想在种满我们喜爱的植物之前,我们总会看到某些贫瘠的土壤,那些所谓“寸草不生”的地方,再或者是看到某些地方野蛮生长了某些杂草,某个地方有害虫,甚至花园里某个角落里有一扇上了锁的门……


但请记得,任何状态都不是永恒,就像你不照料花园,它可能会萧索一样,那些荒野之地,也并非永恒,一切都在你的参与中,可以被重新创造,什么时候,都可以是生命开始之时。


所以你也别害怕表达那些所谓“阴暗”的部分,它们也只是一种状态。


我记得有一阶段在纸上画曼陀罗,有一天我的情绪很糟,所以第一张画,我只用了黑色,并且画了一坨屎。然后我又画了第二幅,第三幅,到了第四幅的时候,色彩渐渐斑斓起来,我也能感觉到自己找回了一点力量,虽然这个过程里我只是在纸上自由勾勒和涂抹着。


那些所谓阴暗的状态,也不会是永恒,它们会在你的关照下,渐渐发生变化。所以看到自己才尤为重要。也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指望他人的看到—我们渴望被父母认可,被领导赏识,被朋友羡慕,被爱人欣赏—但与被他人看到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被自己看到。


这种看到,这种与自己同在的过程,会创造一种安全和沉静的心灵空间,让我们不再急着管别人要答案,让我们对自己更加理解,更加涵容和包容。


我记得从前联系不上男友的时候,我总是特别着急,心里有很多假设,在想他是不是故意不理我,他是不是对我不上心了等等。后来当我愿意停下来,去看到自己时,我突然明白,是我自己心里有很多恐惧,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对方觉得自己不够好,而我在向他索要肯定和安慰,来缓解这种恐惧的感受,但我不是总能索要到。


我渐渐学会了给自己一点空间,看到那个害怕的自己,告诉她:“别害怕,我在这里。”,她也会渐渐安静下来,在这个过程里,我慢慢就更加安定了。


04

对自我保持好奇,然后放手去做


心理学特别喜欢探讨自我这个概念,它也是现代心理学里的核心概念。


后现代心理学会觉得,自我这个东西,是一种社会建构,它是一个在很多关系中,不断与他人共创出来的东西,也在关系的过程里不断生成和变化着。


换句话说,自我不是固定不变的,虽然主流心理学特别喜欢强调人格这个东西,让人产生一种人都是“成品”的错觉。既然自我是生成的,流动的,变化的,那么你一直都在成为自己的过程里。


我觉得在你自己的这座花园里,当一个好奇的园丁很重要。


打个比方。之前你一直在种玫瑰,但在与他人的相遇和遭逢中,你可能突然萌生了种点蒲公英的想法,但是你也没种过啊,你也不知道一颗蒲公英种子,适不适合在你花园的土壤中生长,以及,它真的会长成什么样子,那你就带着好奇先试试呗,你的花园里到底有何种可能性,只有试过了才知道。


作家雷·布拉德伯里在【写作的禅机】这本书里写道:“我这一生并没有太多想法,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行动,看看自己做了什么,做完之后又会变成怎样的人。我的每个故事都是对自我的全新发现,而我每天发现的自我,都和二十四小时前的我有所不同。”


所以你不用先规划好自己到底要一个怎样的花园,也许是你先去耕种,然后回过头,才发现自己拥有了怎样的一座花园。


我想到自己写作和咨询的过程也是如此。


在我下笔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写什么,我只是有个模糊的想法,比如想写一篇跟花园有关的文章。我没有规划好自己要引用谁,这篇文章的“逻辑”和“结构”又是什么。我只是打定了主意要写它,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写完之后,我才看到:“哦,原来我写了这样的一篇文章啊!”


做咨询也是,在对话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什么目的地,也不知道会跟来访者走到哪里,我们只有有个大概的方向,这个方向还可能随着对话的进行随时变化。


只有一次对话结束,在回望时,我才看到:哇,原来我们做了一次这样的对话!



这一切,都只是带上一颗好奇心去冒险。


最后,如果要总结一下,我们要在心中种一座不败花园的这件事情,或者你也可以说关照自己,聆听自己,爱自己,给予自己生命力的这件事情


我想总结起来就这么一句话:别害怕寸草不生的地方,带上勇气,耐心和好奇心,放手去播种那些吸引你的种子,给自己足够的空间,然后静待它的生长和繁荣!


——The End——


作者简介:Joy Liu,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繁荣成长工作坊(ID:FlourishingParty),用后现代心理学,做自己生命的专家


排版:小鲸鱼,林洁愉


举报
Lily Cheng



你有一千种方式枯萎,更有一万种方式生长

2020-02-05 · 回复
cherie

2020-02-05 · 回复
匿名

2020-02-05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