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受伤的不是对方的行为,而是你的期待

data.name
meiy...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
文:meiyayibu
来源:meiya(OneStepUp)


01

让你受伤的不是对方的行为,而是你的期待


前几天,我抱着女儿坐着和她聊天,我问她:


“你知道妈妈最爱的人是谁吗?”


她露出狡黠的笑容答:


“不知道啊!”


我心里清楚她在等我说“最爱你啊”,但是那一天我控制不住自己坑娃的节奏,就说:


“你不知道吗?妈妈最爱的人是你爸爸啊!”


于是,娃一愣,瞬间就哭了,边哭边说:


“怎么不是说‘最爱我’啊?”


我憋住内心的笑,赶紧安抚她:


“是最爱你,是最爱你!”


这个小插曲让我想起前几个月我买沙发的事情。


那一天是月末,我进到家具城的某沙发店,喜欢上他们的两款沙发,正在考虑要不要买的时候,客服小姐姐说,她的业绩还没有完成,如果我愿意帮她完成业绩,她给我一个很优惠的折扣,还送我一个小皮凳。


我心想,这挺好的,一举三得,用优惠的价格得到自己喜欢的沙发,还有赠品,还帮别人完成业绩。


于是,签了合同,选了一款红色的小皮凳,然后愉快下单了。


沙发需要生产和运输时间,一个月后,我们联系好送货时间,沙发送上门了,结果没有小皮凳,对方说当时匆忙,送货员忘记了。


解决方案是:


  • 要么让我自己去门店取,要么快递给我。


还有,我喜欢的那个颜色的小皮凳没有了。


门店距离我家车程要40分钟,有点远,我就说快递吧。


对方说尽快发货。


这次送货,对方还送了一盆水培白掌,亭亭玉立,很美,我挺开心的。


可是两三天后,我就开心不起来的,快递没有到,白掌开始发焉,拔出来一看,它的根被切断了很多,泡水之后,烂根了。


我还发现皮沙发的两角在送货过程中磨掉了一点皮。


联系客服,对方派师傅上门修皮,这次送了那一张小皮凳。


我和客服小姐姐的沟通到此结束了。


这位客服小姐姐人很热情,有问题也及时的沟通解决,但是我的体验却不太好,为什么呢?


我想了一下,是期待的问题。客服小姐姐先是把我的期待值弄得很高,然后不断让我失望。


比如她主动提送我一个小皮凳,送货时,我便期待这个红色的小皮凳,结果没有送来,承诺没有兑现,还说喜欢的颜色没有了,换一个颜色。


后来,又发现皮沙发被磨破了皮,送来的白掌烂根,这些都让人失望。


伤害我女儿和我的,不是对方的言语和行为,而是我们对对方的期待,当期待未达到,或者期待落空,我们就会很受伤,因为受伤又会生出生气和愤怒的情绪。


让你受伤的不是对方的行为,而是你的期待。期待会影响我们的关系,高期待带来的往往是高失望。


这一点在亲密关系中尤为明显。


来访者小米和大勇是一对结婚5年,孩子3岁的夫妻,两个人最近到了快离婚的边缘。


咨询过程中,两个人讲了很多件让彼此耿耿于怀的事,无不体现“期待让人受伤”这一点。


结婚第一年买房,买房首付小米和自己的父母出了五分之四,大勇和他的父母出了五分之一。


在办理房产证时,当工作人员问写一个人的名字还是两个人的名字,大勇愣了一下,因为他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小米对此很生气,小米期待大勇想都不想房产证就只写自己一个人的名字,因为她和自己的父母出钱更多。


有孩子的第一年,小米全职在家带娃,她期待丈夫每天可以早一点回家,和自己聊聊天,也帮忙带带孩子,分担一下自己带娃的压力。


可是丈夫常常加班到8、9点回家,回到家,也不愿意和她说话。


而大勇工作了一天,觉得自己为了家庭在打拼,期待回到家可以看到老婆和孩子的笑脸,自己可以只是和孩子开心地玩一会。


可是,妻子却经常和他抱怨带孩子有多累,抱怨自己不够令妻子满意,让他有一种想要逃避的感觉。


当他们看见自己在婚姻中对方的期待,以及对方对自己的期待时,他们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试着更理解对方,更共情对方,也试着降低对对方的期待。


两个人还进行更深入的沟通,怎样做能够真正满足彼此的期待。


比如,丈夫可以早回家一个小时带孩子,妻子利用这一个小时休息一下,泡个澡、和闺蜜们聊聊天或者下楼散散步,而不是抱怨孩子和丈夫。


这样妻子不那么累了,心情好一些了,丈夫也不用听妻子的抱怨了,两个人都可以获得更好的满足。



02

调整期待,就能解决问题


女儿小巴掌从出月子之后夜里睡觉会频繁醒来,严重时一个小时一醒,好的时候两三个小时一醒,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我被这个夜醒的问题弄得很焦虑,看到别人抱着孩子就会跑过去问:


你家宝宝夜里睡得好吗?醒来几次啊?


一听到对方答只醒来一次,或者六个月不到就睡整夜觉了,我就更焦虑了。


那段时间,我不仅询问其他妈妈们她们孩子的睡眠问题,还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购买婴幼儿睡眠课程学习,加入一些睡渣群,和睡渣妈妈们一起聊天、吐槽。


了解越多,我越明白,孩子夜醒是不是个睡眠问题很多时候跟父母的要求和期待有关。


有很多妈妈希望孩子能睡整觉,或者夜里只醒来一两次,所以当孩子夜醒三四次,她们会很受困扰,觉得这是个睡眠问题,很焦虑。


而另外一些妈妈则认为孩子这么小,夜里醒来三四次或者五六次,每次都需要再次安抚才能入睡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她们是可以承受的,她们对于孩子夜醒就不会感到焦虑,因为她们不认为这是个问题。


那孩子夜醒三四次到底是不是睡眠问题呢?


看起来似乎没有标准答案。


我意识到,对于孩子来说,任何睡眠问题,如入睡困难、夜醒等,经常都是由照看者定义的,照看者认为孩子睡觉没有问题就没有问题,照看者认为孩子睡觉有问题,就变成有问题了。


而有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照看者自己的要求和期待。


我是怎么解决孩子夜醒这个问题的呢?


我只是调整了自己的期待,接受孩子的现状,认为夜醒这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因为期待调整,我在育儿上变得更轻松了。


睡渣妈妈群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


一位新妈妈进群,因为孩子八九个月大依然夜醒三四次而困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安慰她:


“我家也是这样。”


“你家宝宝还是睡得不错的了,我家的宝宝有时候还夜醒七八次呢!”


这位新妈妈在大家的回应中释放了焦虑,降低了期待,觉得自己的孩子睡眠没有问题,于是心态也变轻松了。


事情并没有改变,只是期待和要求变了,问题就解决了。


03

好关系,需要期待管理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留面子效应”,意思是:


  • 你先提一个大的要求,对方拒绝了,你再提一个小的要求,对方通常会答应。


比如,我向你借1000块,你拒绝了,我再向你借100块,你就容易答应。


因为你在第一次拒绝我的时候,会有一点内疚,感觉自己伤害了我,或者没有帮到我,这时我再提一个小要求,你为了平衡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做一个好人,就愿意答应我的要求。


在我看来,这个过程有一点操纵人心的感觉。


我最初的目的就是想向你借100块,但是你很可能不会答应,于是我搞了一下这个套路,你就会很愉快地答应我。


这个过程中,我相当于管理了你内心的拒绝值,本来向你借100块你会拒绝的,但我把你内心的拒绝值调高,先变成1000块,然后100块你就不会拒绝了。


拒绝值可以管理,期待值也可以管理。


朋友讲了一个孩子与父母的故事:


中考结束后,原本成绩不错的孩子心情沮丧地告诉父母自己考不好,对着考试答案,估了一个很低的分数,可能连最普通的高中都考不上,父母听了跟着沮丧、伤心,同时调整了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准备让孩子上个开叉车的技校或者职业高中之类的。结果成绩出来,孩子不仅考上了高中,而且还是重点高中,父母惊喜得不行,主动提出给孩子买他喜欢的相机,还带孩子出去旅行放松,整个暑假都对孩子笑脸相迎。


后来,父母才知道,他们被自家孩子“机智”地骗了。


其实孩子心里清楚自己考得不错,却故意告诉父母,自己没有考好,就是为了让父母最后因为收获惊喜而高兴,对自己好一点,可以满足自己的愿望,让自己过一个轻松快乐的暑假。


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抛开孩子欺骗父母这一做法是否恰当,我从这个故事中看到孩子也在做一个“期待管理”。


所谓“期待管理”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对他人所抱有的期待这一过程。


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有个著名的幸福公式:


  • 幸福=效用/欲望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幸福感类似于满足感,它实际上是现实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期望状态的一种比较,两者的落差越大,则幸福感越差。


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幸福感常常和我们的期望有关,而进行恰当的期望管理则更容易让我们收获幸福。


我在咨询中常常遇到那些因为期待过高而让关系被破坏的人。


ta希望伴侣或者父母如自己期待的那样为自己承担,或者ta持续的为伴侣或者父母承担而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于是冲突就产生了,失望就产生了,痛苦、愤怒、委屈、悲伤等情绪也产生了。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习管理和调整自己对别人的期待,以及管理和别人对自己的期待。


需要常常审视自己,我们对父母、对伴侣、对孩子是否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这个期待不仅伤害了他们,也令我们自己痛苦。


同样的,我们也要去看看父母、伴侣、孩子亦或者其他人是否对我们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


我们能够为这些期待去负责吗?


我们能够挣脱这些期待为自己而活吗?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对他人的期待上,那我们常常会有不安全感,会患得患失,因为他人没有义务为你的期待负责,他人的行为也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


没有一个生命能够为另一个生命负责。


每一个生命只能为自己负责,每一个生命的目的都是成为ta自己,而不是去成就别人的期待。


你有注意到自己对他人的期待吗?


或者你感受到他人对你有怎样的期待吗?


欢迎留言,与我互动。


作者简介:爱生活,爱成长,改变就趁现在,成长从心开始。meiya,畅销书作家,心理咨询师,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等书。目前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专注个人心灵成长。成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过程,和我一起,从“心”开始吧。本文转载自公众号:meiya(OneStepUp)

排版:小鲸鱼  梵辰


赞赏
举报
相关阅读
匿名

❤👍

2024-03-26 · 回复
匿名

👍

2024-03-25 · 回复
你很特別。

👍

2024-03-25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