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反黄金法则:你对别人的好,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data.name
从朋朋

优质答主/认证作家/咨询达人

早餐时,和老公一起喝胡辣汤,他问我:“你喝什么?”


我说:“胡辣汤”。


上饭时,一碗胡辣汤,一碗八宝粥,我俩一人一碗开喝,他还帮我剥了一个鸡蛋,我愉快的吃完了。


不一会儿,老公看我一直喝胡辣汤,就生气的说:“你自己喝完吧,别给我留了。”


我知道他生气了,说:“我再喝几口给你”。


他说:“我不喝了!”


他生气了,我是知道的,平常的时候我俩都是要不同的饭,然后换着吃,这次他以为我还会像原来一样,当我和他想的不一样时,他就生气了。


事后我问他:“你为什么而生气?”


他说:“你看我对你这么好,还给你剥鸡蛋,你怎么不能像我对你一样对我好呢,明知道我想喝胡辣汤,你却不让我喝。”


我又接着说:“我不给你喝胡辣汤时,你是怎么想的?”


他说:“你太自私了,我怀疑你在故意激怒我。”


的确,我在激怒他,想看看当我没有按照他期待的样子做时,他会是什么反应。但感情是最经不起试探的,你如何表达,他如何回应,就像是自动化的反应一样呈现出来。


我们的互动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他全程没有明确告诉我他想要喝胡辣汤。第二个问题是:他对我的好是有所要求的,这个要求一般不会那么明显,但会在他期待落空时显现出来。


分析完之后,我俩哈哈大笑,没想到我们都这么大的人了,还为半碗胡辣汤而争执。但我们的问题,不只是半碗胡辣汤的问题,而是在关系中付出和回报的问题。


我的试探还有一个原因,前天晚上刚做了一个有趣的梦。


梦的内容是:


在老家的客厅里,一个来访者来找我做咨询。客厅很大,但家里的人也在,我的期待是家人能够回避,毕竟我要开始工作了。但家人不知道我在做什么,还在门口来来往往做着他们的事儿。


来访者的弟弟也来了,我邀请他坐下来,可是当我去搬凳子时,却发现凳子都是烂的,基本上没什么像样的。这时候我就更愤怒了,愤怒家人怎么没有帮我准备好凳子。


咨询要开始吗?我很矛盾,一方面我知道咨询要在安静不被打扰的空间里进行,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来访者的个人隐私,这两点都得不到保障了。


显然,如果进行咨询,那就是对来访者的不负责任。要是不咨询了,来访者大老远跑了一趟,不是让人家白来了吗?


这种纠结持续了好一阵子,最后我做了一个决定,和来访者聊一聊,但又不是很深入的聊天,毕竟外面有干扰,也难以深入,并且我决定这次咨询不收费了。这样既能够照顾了来访者,也照顾了我的为难。


早晨醒来,我开始分析我的梦,体会到我对家人的愤怒。小时候,我经常有类似的愤怒,渴望被他们照顾,可是却很少获得满足。


我的那种愤怒和早餐时老公对我的愤怒是类似的:生活中我那么照顾你们(父母),你们怎么不知道为我想想呢!明明知道我需要什么,却不满足我。


只是,这是我的心理活动,在生活中我很少去表达自己的需求,总是默默等待着他们像我期待的那样来对待我,结果像梦里一样,落空,一次又一次的落空。


醒来后我领悟到一个道理:我的愤怒,并不是源自别人没有满足我,而是我从没有直接表达过自己的期待和需要,就期待他们能给我所需要的回应。我希望他们重视我重视的东西。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条关于人际交往的非常重要的法则,被称为“黄金法则”,它的内容就是“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也要怎样对人”。


比如,你希望别人对你微笑,那你要先对别人微笑,你希望别人对你慷慨大方,那么你要对别人慷慨大方,你希望别人爱你,那么你要先爱别人。换句话说就是:你想要什么,就先给出什么。


黄金法则的运用,相当于我们先向别人开放自己,传达我们的情感,这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然而,相对于黄金法则,还有一个反黄金法则,这个法则往往使我们陷入糟糕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反黄金法则是:“我对别人怎样,别人也应该对我怎样”。


抱有这种心态的人,往往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他对人的好,就像标好了价格,如果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就会愤怒、受伤、在道德层面绑架他人。


这会让人感觉到被控制,甚至害怕,因为你不知道当你没有满足他的时候,他该有多么的崩溃。


并且,反黄金法则,常常会出现在最为亲密的关系当中,比如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


你可能对这样一句话耳熟能详:“我都是对你好啊”,这就是典型的反黄金法则在人际关系中的呈现。我都是为你好,后面还有一句话,大概是:你应该听我的,你应该按我期待的样子回应我。


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伴侣,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多少会有种被道德绑架的感觉。它会让人感到内疚、愤怒、窒息。


一位妈妈向我哭诉她的烦忧,她说正处于青春期的儿子很恨她。


我问她,怎么会这个样子。她说她也不知道,但接下来,她向我描述了生活中的场景,我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


吃饭时,儿子吃一碗饭就饱了,她偏偏要儿子吃两碗。儿子说不想吃已经饱了,她就很恼怒,说儿子太瘦了,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碗饭肯定不够。


冬天来了,她很怕冷,儿子穿什么样的衣服她也要管,非要儿子穿的厚一点。儿子说他并不冷,但这位妈妈就像听不见一样,逼着儿子要多穿一件。


她和儿子常常因为这样的事情争吵,她说:“我对儿子这么好,他怎么就不接受不知道感恩呢,还惹我生气,明明天很冷,他还非要不按我说的穿衣服,他就是和我过不去”。


我说:“你是对儿子很好,可是你没有看见他的需要和他的感受”。


她说:“是的,儿子也这样说,说我的好不是他需要的”。


虽然儿子经常这样对她说,但这位妈妈丝毫没有在意儿子的诉求,还不断的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子,搞的儿子快疯了。她和儿子的状态就像是在战斗,非要一决高下,最后大家都很受伤。


我把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反馈给她之后,她忽然理解了儿子,原来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在用“我都是为了你好”在压迫儿子,而没有给儿子留有空间。儿子只能拼尽全力的反抗,用恨反抗。


毕竟在所有的情绪中,恨是最有力量的。



如何从“反黄金法则”中跳出来?


01.

觉知自己在做什么


一个人只有觉知到自己在做什么,他才可能从中看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施加了什么样的影响。就像案例中提到的那位妈妈,她一直以为自己是受害者,并站在道德的高点上指责儿子。


但她却不知道自己的控制,有多么的侵害孩子的自由。


当她看到自己在关系中如此的控制和强势之后,她就放下了,她忽然意识到原来不是儿子做错了什么。她开始学会区分自己的需要和儿子的需要,而不再是把自己的需要强加给儿子。


觉知,相当于一个人在启动第三方视角,来观察和审视自己在关系中的状态。


当一个人带着觉知在生活时,会更容易看到自己究竟被什么卡住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姿态和位置。第三方视角, 也会帮助一个人以相对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关系中的他人。


02.

明确表达自己的需要


善于运用“反黄金法则”的人有一个特点:想当然。觉得别人应该知道他需要什么,应该对他好,应该对他的好感恩戴德,他对别人的好应该获得回报。


他的付出,默默标上了价格,却没有真正考虑,关系中的他人感受如何,他给的是对方想要的吗,他想要的是对方愿意给或者有能力给的吗。


他在一厢情愿对别人好了之后,就期待着他心中的“应该”发生,如果不是期待落空,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明确表达自己的需要,是关系中很重要的部分。明确需要,也就明确了归属,毕竟那是你的需要,最终还是要由自己负责。明确表达自己需要,也会减少内耗,它是需要获得满足的最佳路径。


03.

学会自我负责,把“应该”换成“希望”


人际关系的反黄金法则中,有一个关键词是“应该”。


我对你好,你也应该对我好。这个应该是要求,也是指责。当对方按照你期待的样子回应你时,你会高兴,当对方没有像你期待的样子回应你时,你就会指责他,告诉他是他错了。


每一个“应该”的背后,都是一只在向对方索要的手,对方给你了,你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回报,对方不给你,你就会难过。这个时候,你不仅在控制和要求对方,自己也会被这“应该”控制住,感到痛苦。


但你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不能如此交易,“应该”多了,就会有落空,甚至会毁坏关系。压迫多了,必然会有反抗。


更理性的选择是,你要为自己的需要负责,把“我对你好,你也应该对我好”改成“我对你好,希望你对我也好”。“应该”的重心是他人,“希望”的重心是自己。


别小看这个小小思路的调整,它会改变你在人际关系中的分寸感,既能体现你对他人的尊重,你自己也会因此获得自由。



文:从朋朋  (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圈摸爬滚打11年,曾帮助500+人释放情绪、倾听内心。擅长情绪情感咨询、婚恋咨询、个人成长咨询。)
责任编辑:殷水
赞赏
举报
崔彪

“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也要怎样对人”。

2020-05-10 · 回复
匿名

学习了

2020-03-23 · 回复
浮生

之前,关于这个我就困惑了很久

2020-03-15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更多心理学文章 心理学文章列表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