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岁开始,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圣诞老人不存在?

data.name
高浩容

咨询达人/互动达人/认证作家

「世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


圣诞节快到了,幼儿园老师给学生们纸和画笔,要他们设计出别具特色的圣诞树。


灿灿带着作业回家,她画了一棵圣诞树。


树上有河马、独角兽、大象,以及好多灿灿喜欢的动物。圣诞树上还有许多发亮的彩带,灿灿坚称这些彩带都是把天上的星星磨碎以后制成的。


圣诞书的尖端,灿灿画了一团烟花,她说这棵圣诞树有九千米高,顶端爆发的烟花是个信号,让月球上的嫦娥和玉兔知道:「圣诞节到了!」


老师给灿灿的画打了一百分,灿灿兴高采烈的带着画回家,以为能得到爸妈的称赞。


灿灿跳上来接她回家的车,迎接灿灿的却是另外一番场景。


正在开车的灿灿爸,和副驾驶座的灿灿妈,两为了元旦假期,到底是要出国旅游,还是回老家看老人。双方坚持不下,在灿灿面前争吵。


「元旦之后不到两个月就是春节,到时候再回家不行吗?想当孝子,你自己当啊!」


「妳少跟我摾啊!去年春节,妳每天都说身体不舒服,活儿都是我妈干的!我们平常已经很少回宁波了,多回去一次怎么了!」


灿灿见父母争吵,捧着画的双手手心不住出汗。每次看到父母争吵,她的内心都很不安。


「爸爸妈妈,这是我的画。」灿灿话语声小的像蚊子,生怕自己的话会惹他们更不高兴。


灿灿妈还在气头上,回头瞥见灿灿画上的圣诞树,不假思索的说:「圣诞树有什么好画的,圣诞节的故事都是假的。」


灿灿听了心里一惊,急问:「圣诞老人也是假的吗?」


灿灿妈听到女儿的回答,意识到自己刚刚的发言太极端,但说出口的话已经收不回来。灿灿爸无奈的摇摇头,通过后视镜,他看见女儿整个人委靡在位子上,对妈妈的回答很失望。


车内悄然无声,灿灿一家陷入沉默。



01

§ 成长即幻灭?

我们该如何教导孩子面对理想与现实


许多孩子和灿灿一样,他们相信世界上有圣诞老人,相信衣柜里藏着一个开启神秘世界的通道,相信童话故事里的公主都是真的。


在一些大人眼里,孩子的认知显得幼稚可笑。


但孩子真的是幼稚的,无法分辨世界的真实与虚假吗?孩子比成人更爱幻想,更容易陷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吗?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成长有两个很重要的心理特征:一个是能够适应分离与独立,另一个是能够明辨理想与现实。


两者密不可分,共同建构出一个健康的心灵。


换句话说,一个能够区别理想与现实的孩子,他才有独立的能力,而不仅仅只是呼口号。


同样地,一个独立的孩子,往往也是一个能够克服现实考验的孩子。


下面我们谈谈两者的内涵,好让我们了解孩子的情形,进而用更适合个别孩子的情况,与之相处与教育。


A. 适应分离:「我」的诞生,与「你」同行


心理学家马勒(Margaret Mahler),认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从与母亲的共生关系中,健康的逐渐形成个体的分离与独立:


自闭期(0-1月),此时婴儿只有简单的刺激反应,还谈不上有意识。他对自我的观念是模糊的,几乎不存在「关系」的概念。


共生期(1-5月),婴孩视母子为唯一体。以为母亲是自己身体的延伸,通过自己的意志,可以控制母亲的为来满足自己生吃喝拉撒的基本需求。


孵化期(5-9月),以母亲为认知的起点,通过与母亲的距离远近,展开对自我,以及环境的探索。可以说,母亲是孩子认识其他人的比较对象;和母亲的关系,是和其他人关系的比较对象。


探索期(9-12月),对世界展开自主性的认知,母亲从无微不至的哺育者,渐渐转化为陪伴者。开始有了比较初期的自我意识,试着通过我的身体去实现意志的方向。


别恋期(12-15月),分化的前阶段,虽然还是相当依赖母亲,但也更愿意用自己的身体,通过爬行、站立等更自由的方式获得探索世界的各种乐趣,逐渐形成自体概念。从中还能获得成就感。


复合期(15-24月),分化的后阶段,在经历原本对自己全能的自恋,一个接着一个破灭后,和母亲之间进入紧张的关系。呈现出自身的弱小、不安,与母亲之间存在分离焦虑,因此加深母亲在场的需要。


永存期(24- 36月),个体独立得到自我概念的固化,按照每个孩子不同的发展速度,最后形成对自我与世界清楚的分界概念。这时,孩子拥有明确的自我概念,世界对他来说尽管无比辽阔,一定程度上,孩子能意识到内心藏着探索世界的冲动,对人生所需的价值感与意义感有了初步反思。


可以想见,孩子降世之初,他对世界有「我是全能的」、「我是神」的幻觉,以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自己的一部分,都受自己的意志控制。


逐渐地,孩子发现没有母亲的奶水照顾,自己根本活不下去。开始有了害怕失去母亲的恐惧,可能招致痛苦与死亡的不安全感。


通过打破「我是全能的」幻想,孩子开始了解现实世界,进而发展出如何在现实中生存,与世界中其他个人相处的能力。


比如今天要获得食物,就得学习待人接物的人际行为,这是社会化的开端。


B. 明辨世界:现实是理想的材料,理想是现实的设计图


「谎言」的出现,是孩子认知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


参照马勒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孩子在成长初期,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谎,因为他们对于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还没有清楚的区分。


这时,孩子的谎言是有意识的,但是不带有恶意的。谎言更像是一种意志的展现,只是展现背后来自孩子对现实的认识有限。


第二阶段,随着自我观念逐渐明晰,谎言的作用主要在于表现自我,以及维护自我。


这是一种关于「自尊」的欺骗。


有些大成年后,还是会为了自尊说谎。


常见的就是「冒牌者症候群」,有些人经常吹嘘自己的学历、经历,但内心其实深感自己是个骗子,只是没有人发现。


即使有真实的成就,也会觉得只是自己运气好。因此也许在公众面前表现的很自信,实际上并非如此。


第三阶段,孩子会为了得利,为了满足「价值感」而说谎。


价值有绝对与相对两种,有时因为他人的价值感,影响了我们真诚的做出价值判断。


譬如一个人好看不好看,也许你觉得好看,别人觉得不好看,但有时为了显示我们品味得不同,我们会刻意说出一个让别人也满意的答案。


又譬如一群孩子都想当奥特曼,然后他们就开始比较那个奥特曼比较强,好像他们就是奥特曼本人。


更重要地,孩子希望自己认同的观点得到承认,因为这等同对他们个人的肯定。



02

§ 以孩子的视角、用孩子的步伐

陪伴他们成长


理解孩子在发展中面对的两项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明辨现实与理想、真与假是一种在成长中面对现实打击,从幻灭中重生的历程。


这似乎意味着,当孩子问我们:「圣诞老人存在吗?」之类的问题,我们应该告诉他事实,好帮助他成长。


实际上,这等于误解了理想与谎言的差异,以及两者对孩子心灵健康的作用。


比方当孩子尚未独立的阶段,孩子玩家家酒、扮奥特曼,并非孩子不理解现实,而是无须接受。


孩子知道圣诞老人是假的,但这时孩子无须让这个事实判断进入生活。圣诞老人存不存在,是一个能让自己看待世界更加开心,让生活更有乐趣的事。


孩子不会把圣诞老人存不存在和有没有饭吃、找不找得到工作的事情连结在一起。


有些家长混淆了两者,以为告诉孩子现实,他就能接受,实际上「知道」和「接受」是两回事。


谎言与真实之间,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帮助孩子逐渐接纳现实。


譬如在叙事治疗中,我们会谈孩子的画,问孩子:「这团黑色的云代表什么呢?」。


就像面对灿灿的画,她为什么要把动物画在圣诞树呢?为什么她的树要如此高大,还要让月球上的嫦娥看见呢?


这些值得和孩子一起探索的问题,都比「这棵树真的存在吗?」的问题更重要,当中呈现的是孩子的想法。


拘泥于真假对错,只会让孩子被迫用大人的思维看事情,这会带来两个坏处:


一方面,让孩子提前丧失自我特色的创造力,让他比起创造,更害怕犯错被责罚;


另一方面,让孩子被迫用大人的视角看事情,但他此时缺乏大人的社会经历,于是对许多事情用他「假想的成人角度」解读,难免产生似是而非的误解。



03

§ 结语:

超越真假,让我们跟孩子一起「说故事」!


成长的过程,不仅仅是现实事物认知能力的提升,还包括对抽象事物的想象力。


面对孩子的问题:「世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


我们可以不用给孩子答案,而是跟孩子一起讨论故事。反过来问问孩子,他对圣诞老人的认识是什么,对圣诞节有什么想法按愿望,对于相关的童话角色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进而,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和孩子同在,这个角度超越圣诞老人是否存在的「真假」问题,说不存在的东西存在的「对错」问题。


回过头来说,幼儿园老师为什么要在圣诞节带着孩子认识这个节日和圣诞老人呢?这就和为什么要让孩子认识春节的年兽、中秋节的嫦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帮助孩子提升适应分离与独立,明辨理想与现实的路途上,我们通过「故事」,用更贴近孩子认知能力,情感上更容易快乐学习的内容,了解那些虽然可以严肃表达,但超出孩子能力,并且枯燥乏味的人生哲理。


把礼物送给孩子们,充满祝福意味的圣诞老人,有许多关于温暖、分享与同理心的故事,包装在一个奇幻而动人的故事中,被我们代代相传下去。


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还是一种亲子之间的文化传承,是一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记载。


通过类似的故事,让孩子一点点明白,圣诞老人或许现实中不存在,但这不意味着大家在说谎。


圣诞老人的传说不是谎言,而是故事,故事背后有一个想要表达的现实人物、感受与事件,让他逐渐习惯现实存在的意义,进而在他比较安心的时候,将讨论故事,更多的转为讨论现实人事物。


回到开头的故事,我们当然可以跟灿灿的父母一样,简单粗暴的把我们以为的事实告诉孩子。


我们通过故事,引导孩子逐渐在自我意识中,将现实与理想融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整体。


这会变成一种大人也需要具备的力量,当我们面对柴米油盐醋的现实考验,我们仍然能够怀抱希望。


你说希望存在吗?如果你总认为圣诞老人是虚妄的谎言,你又如何相信明天会更好呢?


如果这个世界只有眼见的真实,那我们如何从固有的事物中,相信自己有开创独特性的可能呢?


如果我们内心只有真假对错,我们可能还会丧失幽默感。进而我们看见的一切都会枯燥无比、失去光彩。


在教育中,孩子成长需要的不仅是真相,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得到持续关怀。


这份关怀来源于我们成长中,父母陪伴我们从简单到困难,一点一点的了解这个世界,学习应对世界的方法与勇气。


我们从相信圣诞老人,到知道爸妈就是我们的圣诞老人,再到后来我们成为自己人生的圣诞老人。


一步步,我们成长,我们失落,我们受挫又奋起。我们长大,我们成为我们自己,写下自己的人生故事。



文:高浩容  (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著有《烦恼心理学》、《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等书;现居上海,专职咨询与写作;公众号:高浩容的小酒馆)
责任编辑:殷水
赞赏
举报
歌来了

你说希望存在吗?——像是一个选择题。

2022-12-04 · 回复
思之

真好

2019-12-19 · 回复
匿名

哈哈

2019-12-17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更多心理学文章 心理学文章列表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