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7岁男孩交不到朋友,很委屈着急,怎么解救?

data.name
人生答疑...

优质答主/分馆馆长/朗读者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7岁男孩上小学一年级,最近因交友问题极度烦躁。他的原话:

  • 每次都要问好几遍可以带我玩吗,同学才有一点点反应,有时候答应有时候不答应。

  • 融入大家太难了大家都不喜欢我,我可能太讨厌了,我很不好。

  • 我觉得我挺正常的啊,但是咱们班男生一帮,女生一帮,我就一个人。

  • 我没有天天能固定一起玩的朋友,交到朋友很高兴,玩一两天就又不好了,反反复复的。


背景:

  • 男孩父亲在孩子一个月就去外地工作,每个月回家两三次;

  • 0-6岁基本上在姥姥姥爷家长大;

  • 孩子现在很在意爸妈的表情,经常会说:“妈妈/爸爸你咋地了,是不是生气了?

  • 孩子也会因妈妈总言而无信,说接他又不接他而感到委屈,对妈妈很不信任,总是失望。


张仁军:一个普通的心理工作者

ta的主页


不知道楼主和孩子是什么关系,是孩子的妈妈还是爸爸,或者是孩子的什么亲人,不过从楼主提供的这些信息里面的确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从个人的角度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供楼主参考。

1、孩子每次都要去问别人可不可以加入带他一起玩,对于几岁的孩子们来说,很多时候都是比较自我为中心的,想要什么就去要什么,想玩什么就会去玩什么,没有那么多的顾忌。孩子总是去问别人,可见他的内心极度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不敢确定相信别人会接纳自己。一次问或许可以被别的小盆友接纳,问的多了孩子的这种内心焦虑不安的情绪也会传递给别的小盆友,让他们也很烦躁焦虑不安,更何况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会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人总是要这样问,想一起玩尽管可以一起玩,孩子们的耐心也相对比较弱,因此孩子的请求并不是每次都会获得别的孩子们同样的回应。

2、孩子说融入大家很难,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无力和无助,说出这些话也是在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大家都不喜欢我”成为了孩子内心认为自己无法融入集体的一个原因,或许有一个或者是几个孩子用不太友好或者是孩子无法理解接纳的方式对待他,但在孩子的心里就形成了所有的孩子都这样对待自己都不喜欢自己以偏概全的认知思维模式。孩子又进一步把别人不喜欢他的原因深化归咎到自己的身上,觉得自己不够好太讨厌,可见他内心的自我价值感非常的低,对自我的要求非常高。

3、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很正常,并没有做什么,自己就被别人孤立了,可以反映出他和父母之间的感情疏离。

4、孩子想要的是能够天天固定和他一起玩的伙伴,也就是说他的内心非常的渴望陪伴关注,不愿意和别人分开,这也就会在无形中导致孩子的控制欲很强,害怕失去别人对自己的陪伴关注就想要牢牢的控制住对方,而这会让和他在一起玩的小盆友很难受,所以在一起玩了几天就玩不下去了,别的小盆友受不了这样被控制压抑的感受,自然会不跟他玩远离他

5、孩子从小远离父母,在姥姥姥爷家成长,这是导致孩子内心极度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重要原因。孩子越小就越需要父母的陪伴关注关爱,被迫和父母分开对一个婴儿来说就相当于是自己被父母抛弃,他会主动把父母抛弃自己的原因归咎到自己的身上,认为自己不够好很讨厌才会被父母抛弃,这种抛弃的感觉让孩子的内心非常的恐惧。即使是孩子每个月都会和父母呆上几天,但这也是在刺激孩子内心的恐惧,每次的相聚分离带来的感受都是在一次次的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6、孩子的妈妈对孩子的失信自然让孩子无法信任理解接纳她,做为父母对孩子失去诚信,也是在间接的否定孩子,刺激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值得父母这样对待,不值得被父母关注关爱信任理解接纳。


个人要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需要先解决孩子的父母身上的问题,父母身上的问题解决了,亲子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孩子身上的问题才会慢慢消失。

Baby steps: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ta的主页



1.“每次玩,我都要主动去问,可不可以加入,可以带我玩吗,每次都要问好几遍,同学才有一点点反应,有时候答应有时候不答应。”

这里男孩内心存在困惑,不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体现男孩如何交朋友没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家长可以适当解释和引导,与“被排挤”区分开来

2.“融入大家太难了,大家都不喜欢我,我可能太讨厌了,我很不好。”

可以问问男孩为了融入大家自己做了哪些努力?问问他其它小朋友是如何做的?然后家长在适当教一些小技巧。


3.“我觉得我挺正常的啊,也没做什么啊,但是咱们班男孩一帮,女孩一帮,我就一个人。”

也许,问题恰恰出在没做什么,在人的表情识别中,面无表情被认为是最冷漠的表情,有时什么都不做,会被认为是拒绝的意思。而男孩认为自己挺正常的,说明在平时与人的交互是存在问题的,和姥姥姥爷比较少互动,所以偏被动。


4.“我没有天天能固定一起玩的同学,交到朋友很高兴,玩一两天就又不好了,反反复复的,没有天天固定和我在一起的。

交到朋友非常高兴的场景像极了每个月和爸妈见面的样子,玩一两天就不好了正好符合和爸爸每次相处的日子。每次差不多到两天的时候,就会担心朋友是不是会像爸爸一样离自己而去


针对背景分析

男孩父亲在孩子一个月就去外地工作,每个月回家两三次,每月和孩子在一起5天左右;0-6岁基本上在姥姥姥爷家长大,妈妈偶尔接回家住,但大部分是在老人家玩耍;孩子现在和父母都很亲,但是很在意爸爸妈妈的表情,经常会说“妈妈/爸爸你咋地了,是不是生气了?”;孩子也会因妈妈总言而无信,说接他又不接他而感到委屈,对妈妈很不信任,总是失望。

可以看到的是,与爸妈相处的模式让男孩的内心产生焦虑,很在意爸妈的表情和那些很让人心疼的话,看到的是小心翼翼讨好父母,害怕被“遗弃”,渴望关爱的小男孩,妈妈言而无信的方式也让男孩的人际相处范式中添入了不信任的因子。


总之,由于现实各种原因可能造成角色和教育缺位,这些是可以理解的,而小孩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最伤害小孩的行为不是较少的陪伴,而是不告诉他们原因,让他们心生不解,不解是罪恶之床,一旦出现会生出无数伤害关系之手。 不是甜言蜜语,而是信守诺言,雷打不动,期待与被期待,满足与被满足,孩子期待的其实并不多,只要期待能被加以引导和及时回馈(不能及时回馈,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理解),心灵上达成默契效果并不比时刻呆在父母身边来得差。

心理咨询师老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人社局注册生涯规划师!

ta的主页


我看到你的描述,我很心痛,7岁多好的年纪,已经学会了用讨好父母来获取关注。我也看到一个自省的孩子,不停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在尝试行动,只是在多次失败以后,他小小的心灵已经没有能量了。于是他开始求助了,向你说了很多的话,描述了他的遭遇和感受。多好的一个孩子,自己一直默默的努力着,一直努力的爱着周围的一切。我也有一点欣慰,我想你也一定尝试过很多的办法,去帮助孩子,去引导孩子,很显然效果不佳,所以你在这个平台上来求助。

对于孩子的这个问题,我不想谈过去,我们来谈谈接下来怎么办?


1.让孩子安心。孩子7岁,有了更多人际交往的需要,但是他不安全,不踏实,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你要让他感觉,安全,安心,让他知道你是他永远的后备力量。一个人只有打心底里有力量,才会生出改变的动力,否则都是模仿。怎样让他安心呢?


(1)身边重要他人的道歉,对自己没有很好的照顾他而道歉;

(2)表达爱,向孩子表达爱和他的重要性;

(3)用孩子期望的方式对待他,比如陪他玩,带他旅游,给他买玩具,和他说话等等。

(4)让他享受无条件的接纳和宠爱。

2.让孩子学习交往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可以模拟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方式,建立合适的交往模式,同时必须让孩子有底线,哪些朋友可以交,哪些朋友不能交,哪些朋友的行为是自己喜欢的,哪些是自己不喜欢的,不喜欢的人自己要如何对待;

3.家长以身作则,带孩子串门,和小朋友一起出去玩,建立孩子的同伴关系。

4.自己实在没办法,就寻求专业机构和老师的帮助吧,不要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赞赏
举报
相关阅读
Amy807

我小时候也常看父母表情,然后问父母怎么了,长大了交友能力明显弱于同龄人

2020-12-12 · 回复
Lily Cheng

长期的过程

2019-12-21 · 回复
紫晶海因

要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需要先解决孩子的父母身上的问题,父母身上的问题解决了,亲子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孩子身上的问题才会慢慢消失。

2019-12-17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