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综艺们,请不要再利用你的观众了

data.name
心理咨询...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直播主播

文 | 芒来小姐
来源 | 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01

 恶心!节目组强迫女嘉宾  观看自己被性侵的视频 



西班牙一个观察类真人秀,让我气到发抖。


素人嘉宾女孩卡洛塔,在一次录制过程中,被另一个男嘉宾何塞强暴。


房间里94个摄像头把这一切都记录了下来。



何塞把微醺的卡洛塔送回房间,关上房门。卡洛塔把何塞推开,何塞却解开了她的裤子,把她按到了床上……


节目组不知情吗?24个小时、全方位的录制。


但节目组选择袖手旁观。


并在第二天,神神秘秘地把卡洛塔“请到”一个房间里,逼着她全部看完。



看着何塞压在自己身上,粗重地在耳边喘息,卡洛塔当场就崩溃了,止不住地开始干呕。


她哭得泣不成声,一遍遍哀求节目组关掉视频,放她出去吧。



节目组不为所动,仅仅派了两名女性去安抚她。


崩溃退出节目后,卡洛塔没有等来节目的赔礼道歉,反而被告知:


“为了你俩好,你不能离开这里……对你和何塞来说,离开这个房间后这件事就不应该再谈了。



之后的两年里,卡洛塔不断地接收心理治疗、服用抗抑郁的药,严重地创伤后应激障碍,使她失去了工作的能力。


而《Big Brother》这档真人秀依然正常播出,一群又一群陌生人聚在一起,在节目组的监视下同居一室,挑战一场场竞赛游戏。



他们完全不知道,在同样的房间里,曾发生过这样的惨剧。


今年,勇敢的卡洛塔终于下定决心,将《Big Brother》节目组告上法庭,让这段往事得以曝光在聚光灯前。


一时间,西班牙官方媒体、BBC纷纷发文,表达质疑和谴责:


当性侵发生,节目组为什么不采取任何行动?


当性侵发生后,节目组为什么要让受害者独自看完受害的全程?


紧接着,《Big Brother》的各种黑料被网友们爆出来:


在俄罗斯版的节目录制中,一个男嘉宾狠狠地掐住了一位女嘉宾的脖子……但镜头后面的导演组无动于衷,还把它剪好了放出来。



有没有想想就后怕。


我想起了古罗马的角斗场,把活人和猛兽关在一起,策划者荷包里装着9万观众的门票费,眼睁睁地看着人被活生生地撕碎。


如今,策划者还是那个吃人血馒头的策划者。 


把人“圈”在“斗兽场”里,看他们被痛苦地性侵,看他们像猎物一样被追逐,看他们“自相残杀”,看他们被扔进水里、被骗喝油漆……



血腥、暴力、色情、低俗、恶搞……这些能够迅速抓住人们眼球的东西,成了节目组获取高流量的捷径。


面对外界质疑,这些栏目组面对问题有一个共同的借口:有需求才有市场,观众就是爱看这样的节目啊。


对不起,围观者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围观者,这个锅观众不背。


02

 为什么“血馒头”现象越来越多?


前不久,我最喜欢的明星去世了。


在一档深夜奔跑的真人秀里,心源性猝死。


对,就是高以翔。



每次看到他的消息、或者热搜,我都会点进去看,特别难受。


我理解《追我吧》这档节目的初衷,是想展现浙江省美丽的夜景,这没有毛病。


但用高强度的竞技模式来博眼球,吸取大量流量,实质上是策划团队的懒惰。



也许《跑男》的大火,让他们尝到甜头,意犹未尽。


“明星+高强度竞技”既然可以轻松地带来观众,又何必去思考节目内容的创新呢?


于是后来这种模式被不断复制《24小时》《极速前进》《高能少年团》《挑战者联盟》《我们战斗吧》……


换了个明星,就是个新节目,但本质上都差得不太多……



《追我吧》原想通过艺人挑战难关,展现积极的竞赛精神和城市夜景。


但节目组的做法并不是用心设计内容,而是用毫无创新的高难度游戏环节,去激活观众看热闹的心理。


他们利用人性的弱点,用“快、爽、low”的方式,强化人们的负面情感。


这是对人的藐视,也是对观众的轻视。


03 

无良节目,放大了人性的恶 


人性有喜欢刺激的成分。


生命扩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接触外界刺激的过程。人体是有一个奖励机制的,在人作出符合本能需要的行为时,就会进行奖励,分泌快感。


这些刺激的综艺,用惊险的桥段、超乎意料的设置、流量明星、高潮迭起的剪辑... ...


一次又一次的刺激着人们的感官,满足着人们的声色欲,刺激着快感的分泌。



喝的是尿


可同时人们刺激的阈值在一点点被拔高,在利益的驱使下,节目组只能用更加破格和吸睛的手段来抓住观众的眼球。


人性也有喜欢八卦和丑闻的一面。


《人类简史》里谈到,通过八卦,智人可以维持部落的稳定,所以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是因为“置换”的心理机制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观看电视节目,能让我们精神“退行”,从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抽离出来,回到轻松悠闲的小时候。


个体发展到第一生殖器期(2-6岁),会产生“置换”的心理防御机制,将自己对某人某事的感受,转移到另外的人或情况上面。


当我们观看电视节目,我们实际上是在转移生活中的压力和情绪,让那些得不到消解的心理包袱,在节目中得到慰藉。


某种行为被持续的重复,必然是有特定的奖赏在强化此行为,这被称为“正强化”。


不断观看电视节目,会强化我们的“置换”和“退行”等机制,所以从某个节目中获得愉悦感后,无论内容好坏,我们都会不断观看这个节目。


但正强化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非常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诱导。


比如在暴力镜头中穿插搞笑成分,它看上去就没有那么暴力。


然而人们没想到的是,当他们抱着年幼的孩子,一起欣赏一部搞笑动作片,当做一场阖家欢乐的喜剧,这些暴力镜头同样会强化孩子们的暴力想法


专业的电视人懂得把握火候,会在节目里穿插一些小玩笑,提高观众们的愉悦感,但节目本身依然是正面而积极的。



有毒的综艺则反其道而行之,整个节目充斥着丑闻、撕逼、暴力、情色,观众们不断观看这样的节目,负面情绪和想法不但没有得到慰藉,反而被强化了。


被正强化之后的负面内容,依然是负面内容,无论用如何华丽的布景、故事、明星来掩盖,也逃不过错误的价值观导向的事实。


错误的价值观导向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首先是放大了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是指:某些群体性事件发生时,由于旁观者的存在,个体的利他行为会受到抑制,受害者得不到帮助。


高以翔不幸逝世后,同在现场的黄景瑜后悔自己当时没能救人,背上了巨大的心理包袱,不得不求助心理咨询师。


同样的事情在幕后工作者身上也在发生:女孩在节目中被性侵,节目组的每一个人都目睹了,可他们都认为,这件事自己并不负主要责任,没必要站出来。


错误的价值观导向,会把人性恶的成分被刻意放大。


这是群体价值观错误带来的副作用,也是被不良媒体利用的人性弱点。


身为观众,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利用了。


当我们通过综艺节目释放压力、获得愉悦感的时候,看到光鲜亮丽的女明星狼狈地在泥地里打滚,我们会露出会心一笑。


可是如果我们身边有人摔倒了,挣扎着爬不起来,绝大多数人都会考虑:是否要上去帮他一把?


我们会希望道路坦荡好走,不会使人摔跤,可不良综艺节目,却引导我们暴露出人性丑恶的一面,渴望丑闻多一点,再多一点……


如果满屏幕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节目,很难想象,这个社会会浮躁成什么样子。


更难想象,有多少人成为被洗脑的炮灰,打开电视和手机,所见都是触目惊心的血馒头,而我们已经习以为常。


04 

人,才是流量的掌控者 


其实挺可怕的,我们的所思所想被他人研究得明明白白的。


他们不在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他们只在乎我们会不会被这样的产品所吸引。


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用户),所有的产品开始拼命迎合我们的喜好。


譬如某新闻APP只会推荐你喜欢的内容,某平台只会引进竞技类的真人秀,某技能类奖项颁给你喜欢的明星……


当所有人都在关心我们喜不喜欢,谁来关注那些应该被关注的社会问题?


好节目不仅在于正能量内容,更在于人与流量的关系中,工作人员始终把“人”放在首位。


万幸,上帝还是留了一手。


即,人类本身对于智慧的渴望。


人类的趣味在发展的同时,也是在说,人类的生命发展的过程。


而唯有真实的有效的,不具有欺诈性的快乐才能使人真正健康发展,幸福生活。



所以我们没有在“娱乐至死”中沉沦,被流量反噬,现实主义题材的文艺作品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我们通过《忘不了餐厅》关注阿尔茨海默病群体;


通过《奇遇人生》探索生命的真实意义;


通过《吐槽大会》直面脆弱,一笑了之。


人性始终是渴望美好的,渴望创造更好的生活。


一个节目是否认认真真沉下心做内容,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把丑陋的部分放大,是洗脑;引导人们用善良和温暖的视角去看待丑陋的部分,并给予人们无限的希望,才是传播的本愿。



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消费的个体,但只要有好节目在,观众依然保持清醒。


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还是有人在坚定地捍卫着我们的三观。


万幸,我们并不缺好节目,也不缺欣赏好节目的眼睛。


即使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人性的弱点,无止境的制造噱头、无底线的洗脑催眠,观众也依然懂得什么是好和美,什么是对和错。


即便四周都是黑暗,也不必惧怕,身处黑暗久了,一点点光就足够明亮。选择的主动权,终究掌握在自己手里。


只要你始终追求好而美,就不会败给恶意。


作者简介: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


排版:小鲸鱼   Claire 


赞赏
举报
姬存希-cc

不喜欢看真人综艺

2019-12-14 · 回复
压力山大的妈妈、妻子

不看电视很之了

2019-12-14 · 回复
匿名

沉迷壹心理算不算读书呢,哈哈

2019-12-10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