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别人太太太太上瘾了

data.name
思维升级

认证作家
文 | Tanny   
来源 | 月球旅馆(ID:bymusing)


《可爱的诅咒》的作者雅基·马森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01

讨好别人是我安全感的来源


从小到大,我都特别善于察觉他人情绪的变化。

 

不论是父母、朋友或老师,我都能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情绪的反常,并下意识地加以解读。

 

像我这样的人,被称作“高敏感人群”。

 

因为我对情绪过于敏感,我也不自觉肩负起了别人的情绪。甚至很多时候,我都将别人的情绪放在我的情绪之前。



如果将我身边的世界形容成一片水面,那么别人的情绪起伏就是水面上的浪花。


而为了不让水面起一点涟漪,我会拼尽全力照顾好别人的情绪,尤其是悲伤、愤怒、失望、羞耻这样的负面情绪。 因为这些起伏的涟漪,会让我本能地感到危险。


为了消除我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为了让水面重新归于平静,我于是扮演起了“讨好者”的角色,把自己的情绪压抑下去,首先照顾对方的情绪。 一旦看到他人是愉悦平静的,我才会感到安全。


尤其是在谈恋爱里。


因为害怕跟人起冲突,我往往不会争吵,非常害怕让对方不高兴。如果产生矛盾,我的认知不是“我们之间出问题了”,而是“他生我气了”。 最病态的一次,是我在男友手机里发现了他和别的女生的暧昧对话。 而我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生气难过,而是愧疚。我开始不断思考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还是我这个人不够好,他才不想要我了。



《风平浪静的闲暇》里的大岛,把我讨好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她随时随地在“读空气”,总是根据别人的反应给合适的回应。



在朋友圈中没有存在感,在职场上老是背锅,甚至对男朋友也是言听计从。



普通人的社交场变成了她的战场,察言观色变成了她的武器,为了维持表面的微笑形象,她必须要付出十倍的精力。




对大多数讨好者来说,出门社交就像打开了一只雷达,我们需要接收无休止的情绪信号,不能暂停,因为战争随时都在进行。


 这样的生活虽然很累,但也给我带来了好处。


02

讨好别人太上瘾了!


 我曾经也试过勇敢释放自己的情绪,不要在意别人的情绪,却发现这样做的后果反而是我更焦虑了。


 于是我终于明白,“讨好”已经成了我身上的一部分,它一边伪装了我,一边保护着我。


就像大岛的男朋友慎二,他其实也是一个讨好型人格。 


只不过他的讨好形式是让自己变成公司里最受欢迎的人,这样的讨好一方面完美地保护了他,另一方面也伪装了真实的他。



如果没有一个契机让我做出改变,我想我会一直像直发的大岛一样,就这样活下去,毕竟也没什么不好。 


讨好别人变成了一件上瘾的事,因为当我用讨好作为保护自己的壳时,我感到它也同样变成了我控制别人的武器。


 我发现,当我一次又一次答应别人的要求而压抑自己时,我内心深处的感受其实是:这是一种施舍。 


我包容了你的情绪,因为我是一个更擅长控制情绪的人,某种意义上讨好反而给我带来了优越感。 于是不知不觉中我处在了高位,而被我讨好的人就落到了低位。


这种“圣母心态”造成的后果就是,我只会独自咽下负面情绪,并在内心产生怨恨:为什么我都这样讨好你了,你还是对我不好? 


讨好别人压抑自己的确不太舒服,但跟提出需求引起冲突,并使我的圣母地位降低相比,讨好就成了一个更完美的应对机制。




03

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


 改变不是件简单的事,我们的思维、情感及行为模式已经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固化。


并且我们一直都觉得这种模式很好,直到它最终失去原动力的某个时刻。


当大岛发现她不仅被同事当作随意使唤的老实人,甚至连男朋友都在同事面前说她的坏话时,她才决定摆脱这一切,尝试开始不讨好的生活。


而真正让我感受到自己的改变,是在另一场恋爱中。 在这场使我蜕变的恋爱中,男友成为了我人生除父母之外的重要客体,给了爸妈都不曾给我的无条件的爱,让我可以不再隐藏自己的情绪,因为我是完全被接纳的。


 但更重要的是,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假自我到真自我的展现。 我看到一个男朋友原来不是时时都要表现出强大、体贴的保护者形象,我看到了他的脆弱、他的恐惧与不安。


我第一次与别人的负面情绪如此近距离接触,第一次经历了剧烈的争吵、互相的撕扯、和最赤裸的自我暴露,我第一次没办法用讨好保护我自己了。



这时候,我才开始建立真正的关系。


 我也开始暴露真实的自我,开始学会表达自己,学会拒绝我不喜欢的要求。 


我开始肆无忌惮起来,那些曾经被隐藏的不堪的特质慢慢暴露了出来,但竟也没有招致我想象中的毁灭性后果。


 这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本的自我也可以被接纳,暴露内心的真实想法也不会被抛弃。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提到,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


第二阶段是“面目可憎” 


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恼怒。

 

此时,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们可能就会无动于衷:“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

 

虽然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还是为这种改变心存犹豫。

 

第三阶段则是“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

 

此时,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



著名的讨好型人格蒋方舟曾分享了她的蜕变之旅。


她曾一个人去东京生活了一年,很少上网也没有朋友,这一年的经历让她脱离了日常的社交圈,她不再需要在乎别人的评价。

 

回国后,她某一次跟一位老师吃饭。在饭局里,当那位老师又要倚老卖老教训她时,她不再是选择违心地应和,而是直接将那位老师骂了一顿,最后甩门而出。


然后她非常开心地给朋友打电话说:我终于骂人了!

 


蒋方舟后来提到自己的改变,她说曾经想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而现在,她害怕被错误的人喜欢。


我想,我改变的动力也是一样:从现在开始,我只想被正确的人喜欢。


因为这样,你才能吸引来真正欣赏你的人,他们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公众号简介: 月球旅馆(ID: bymusing),集电影、人文、社会话题的泛心理学公众号。一个鼓励自我探索的心理空间,以心理认知+艺术体验的方式,让每一个平凡的人踏上自己的英雄之旅。


排版:小鲸鱼   Claire 

 

举报
蒙奇·D·小花

感觉被说中了

2020-11-07 · 回复
Userfy9ljy

以前的我

2019-12-19 · 回复
匿名

最喜欢的文,我懂了好多

2019-12-08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