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姨”照片刷屏朋友圈: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

data.name
心理咨询...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直播主播
文: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01-

人贩子“梅姨”画像是假的?


昨天,朋友圈被一张“梅姨”的画像刷屏了。



梅姨何许人也?


这个如同鬼影一般行踪不定、长相难辨的“梅姨”,长期以来都是妈妈们梦中的恶魔。


据犯罪同伙张某说,他们曾共同拐卖过9个孩子,梅姨负责联系买主。


也就是说,找到了梅姨,就有更大的可能找到这9个孩子。


然而,把孩子找回来,就意味着这些孩子能顺利回家吗?


有一位被拐孩子的父亲,走遍周遭的村镇,苦寻三年,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最终从火车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孩子妈妈接受不了打击,带着小儿子回到老家,又找了一个男人嫁了。


孩子被拐,家就散了。


近年来,随着5名涉案嫌疑人落网,两名被拐卖的孩子被找到。


令人没想到的是,亲生父母千里迢迢赶来见孩子,却不得不面对着一个残酷的事实:孩子已经不亲她,不认她,甚至不记得她了。


即使生活在物质条件并不好的山沟沟里,这些孩子仍然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


“如果买家联系我,我不追究买家任何责任。
我的家庭已经破碎了,
我最多想知道孩子在哪儿,过的好不好。”
可怜天下父母心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坏人如不能抓捕归案,怎样才能给破碎的9个家庭一个交代?怎样给其他人贩子以震慑?怎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孩子足够安全?


为了找到梅姨,“CCSER儿童失踪预警平台”发布了梅姨的新画像。


这个画像出自61岁的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之手,后经电脑合成上色。


知情者说,这幅画像与梅姨本人九分相似。


消息一出,无数妈妈纷纷转发画像,呼吁大家抓捕“梅姨”。


随后,公安部发声明称:此肖像并非出自官方渠道,CCSER不是公安机关官方权威平台,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新京报刚刚向山东画家林宇辉证实:全网疯传的第二张梅姨画像确实出自他之手。今年3月,他受到广东增城警方的邀请,见到了梅姨曾经的男朋友,根据他的描述画出了画像。


点击图片以观看

面对照片乌龙事件,CCSER负责人称:“梅姨头像来自于现有的公开资料,发布这张图片是希望让大家能够关注彩色的画像,因为彩色照更接近真人,如果有发现能及时举报,没想过在朋友圈刷屏。


画像刷屏的背后,折射出当代母亲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深深的焦虑。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说:“尽管转发梅姨照片,出现乌龙,但人们刷屏式转发,并非透支善意,而是反映出社会严惩拐卖妇女儿童的诉求。”


我们不忍心责怪一个心急的家长,因为在这条孩子回家的路上,他们已经等了很多很多年。


-02-

“母亲式焦虑”教不会孩子保护自己 



什么是母亲式焦虑?


“担心孩子没法平安长大”

“害怕孩子成绩差被笑话”

“操心孩子营养跟不上身体虚弱”

……


这些都是中国母亲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焦虑来源。


据专家统计,全世界的妈妈焦虑排行榜中,中国妈妈居于首位。母亲式焦虑在中国如此普遍,饭后散个步,都能抓住一大片焦虑的妈妈:


超市里,小孩想抓糖果吃,妈妈一把打掉他的手,怒斥:


“跟你说了多少次,不准吃!你怎么就不听话?”


公交上,小孩想要站着看风景,妈妈使劲把他按到座位上,怒喝:


“站着容易摔!好好坐着,坐好!不听话就把你扔下去!”


公园中,小孩想要摸散步的狗狗,妈妈惊呼一声拦住他:


“不准摸!被咬了怎么办?狗身上都是细菌,快回家洗手!”


妈妈们为什么这么容易焦虑?


因为生娃之前,没有人知道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会遭遇那么多那么多的磨难。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隐患,生娃之前都是闷雷,不声不响,生娃之后就成了一颗颗流星,砸在妈妈身上,把她们单薄的身躯逼成了一堵巨墙。


我有个当妈妈的姐妹,每天孩子出门前,都会不厌其烦的对孩子说:


“别跟陌生人说话”

“别让自己吃亏”

“别太有同情心”

……


我问姐妹:孩子太有同情心也不行嘛?


姐妹斩钉截铁地告诉我:当然不行!善良过头可不是什么好事,多少骗子就是利用孩子的善良把孩子拐跑了的。


我说: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善良,而是你这个当妈的,能不能用有效的方法保护孩子,并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你没发现,你的焦虑已经传染给孩子了吗?


孩子吓怕了,一脸不安地央求妈妈“我可以不出门吗”。


姐妹心里苦,忍不住惆怅起来。



我告诉姐妹,这些“歪门邪道”,不但帮不了孩子,反而会让妈妈的焦虑感越发严重。


孩子是否拥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从来都不是“教”会的,而是耳濡目染学会的,这分两个方面:父母外在的榜样,和母亲内在的“好乳房”。



-03-

妈妈的自保方式 

 就是孩子内在的保护罩 


有相关机构统计了一百多名儿童拐卖案例多手段和人数,发现人贩子最常用的手段是以下几种:



这些五花八门的拐卖手段,光是看一眼想象一下,就让妈妈们提心吊胆。


更别说这些事在生活中并不罕见,网络上搜索“差点被人贩子拐走”,都能搜出一大堆故事。


“怎么样保护孩子远离危险”,成了妈妈们每天都要苦思冥想的问题,有妈妈实在找不出答案,就从孩子入手,把孩子教育成“不容易被拐走”的孩子。


知乎上有人提问:哪种孩子不容易被人贩子拐走?


有一条回答点赞上万:没有人贩子拐不走的孩子!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贩子惯用的骗术已经升级,但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想要教育孩子自己保护自己,不但困难,而且不现实。


一不小心,教育的方式方法错了,反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反效果,使他们认为自己活得很艰难,对现实世界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


难道没有真正能保护孩子的方法吗?当然有,而且答案就在家长自己身上。


比教育孩子保护自己更好的方法,是让孩子看看:妈妈是怎么保护她自己的。


当妈妈遇到不愿意的要求,她是唯唯诺诺地答应,还是果断干脆地拒绝?


当妈妈自身的利益被侵犯,她是忍气吞声地妥协,还是清楚地表明立场?


当妈妈被邪恶的欲望诱惑,她是毫无主见地遵从,还是坚持着洁身自好?



孩子很早就开始构建自己的“图式”,即脑海中应对现实世界各种问题的策略库。


图式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妈妈面对危机时的态度,耳濡目染中植根孩子的内心,变成他应对危机时的策略图式。


没有比一个懂得拒绝、洁身自好、独立自强的母亲,更能教会孩子怎么自保的了。


她甚至不需要过多强调,孩子自己就能学会“不和陌生人走”、“陌生人给的糖我不吃”、“不喜欢的要求勇敢拒绝”。



-04-

孩子安全感形成:好榜样+好乳房 


百年前,佛洛依德认为,儿童六岁之前人格就已经固定。


但近年,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研究发现,孩子4个月-6个月的时候,就已经拥有稳定的人格气质。




从古到今,孩子成长进步的速度一直在加快,但妈妈的自我成长速度,却不见得能跟得上孩子。


所以,与其操心“怎么才能保护好孩子”,不如操心“怎么才能保护好自己”。


只有妈妈懂得以身作则,她才不需要焦虑于“如何保护好孩子”。


一个懂得保护自己的妈妈,就是孩子最好的安全锦囊。



而一个过度焦虑于“如何保护好孩子”的母亲,内心深处藏着对孩子的不信任,她焦虑的根源是:没把孩子当完整的人来看待。


这些母亲潜意识里认为,孩子是一个不会成长的物体,任由他人摆布,如果自己不照顾好他,他肯定活不下去,因为孩子没有抵抗风险的能力。


的确,无论多聪明的小孩,都斗不过狡猾的大人,面对人贩子,家长务必要把孩子看紧。



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否勇敢面对危险,能否与这个世界安全相处,却取决于父母的态度。


当孩子面对危机时,能比同龄人多犹豫几秒;


当孩子遭遇诱惑时,能比同龄人更果断的拒绝。


这几秒钟的时间,往往就决定了孩子的一生,父母如果在孩子心中形成榜样,就能帮孩子争取到这个机会。


孩子安全感的形成,榜样起到极大的作用,因为孩子生来就会模仿。



除此之外,还有“好乳房”效应


克莱因通过常年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世界有“好乳房”和“坏乳房”。


当孩子肚子饿了,他会认为肚子里有个东西在捣蛋,乳汁迟迟不来,这时妈妈的乳房就是“坏乳房”。


当他肚子饿了,妈妈马上察觉到,送上甘甜的乳汁填报肚子,这时妈妈的乳房就是“好乳房”。



如果孩子长期面对“坏乳房”,长期缺乏安全感,他们就会认为这世界非常危险,极其容易受到诱惑,旁人稍微给点甜头就跟着跑了;


与之相反,拥有“好乳房”的孩子具有充盈的安全感,他们拥有强大的直觉和自信,足以抵御较小的风险。


儿童人格形成过程中,妈妈如果能给他一对“好乳房”,以后的抚养过程中,就能无形间提高孩子抵抗风险的能力。



所以,与其对孩子的安全深感焦虑,不如好好关注孩子本身。


担心孩子被拐卖,就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做出正确判断;


害怕孩子遭遇危险,别急着扩散谣言,放下手机,陪孩子一起玩耍。


你的陪伴,就是孩子最好的守护。


你的态度,就是孩子最好的依赖。



-END-


作者简介: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版:小鲸鱼 soon

赞赏
举报
释渡·柒

“如果孩子长期面对“坏乳房”,长期缺乏安全感,他们就会认为这世界非常危险,极其容易受到诱惑,旁人稍微给点甜头就跟着跑了;
与之相反,拥有“好乳房”的孩子具有充盈的安全感,他们拥有强大的直觉和自信,足以抵御较小的风险。”

安全感真的会影响人的一生,最父母首先应该提升自我安全感的富足状态,再根据孩子的人格特质,与孩子相处。

2019-11-29 · 回复
匿名

不信任便会全部包办,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2019-11-26 · 回复
猫兜儿

父母的陪伴,就是孩子最好的守护。
父母的态度,就是孩子最好的依赖。

2019-11-24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