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书院卷土重来的背后,站着一群装睡的父母

data.name
心理咨询...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直播主播
文: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sandianyiwangou)


01 

殴打学生的“豫章书院”死而复生?


还记得这张图片吗?


2年前殴打、体罚、囚禁,让学生乖乖听话的豫章书院,最近又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线。




尽管在媒体的爆料和志愿者的举证下,2017年豫章书院修身教育专修学校被当地主管部门注销办学资格。


时过境迁,豫章书院倒没倒闭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原院长吴某又开了一家“堂渊文”卷土重来,甚至还要拿回“豫章书院”的商标。



令人意外的是,如今仍有家长愿意主动把孩子送进类似豫章书院这样的“学校”。


而那些原本曝光豫章书院的爆料者,竟纷纷收到了“死亡威胁”。



面对大众的质疑,原院长吴某连发两条微博,称是“网络黑社会的栽赃嫁祸”,并表示“已报警”。


却被眼尖的网友发现,吴某所配的两张“报警”的图片,均是从网上找的。



比起收到死亡威胁,更令人心寒的是:


  • 施暴者意图东山再起,受害者却执迷不悟。


还有多少家长心甘情愿地,要把孩子送到类似“豫章书院”的地方?



让举报者们担忧的是,全国仍有无数“豫章书院”这类网瘾学校,打着“再教育”的旗号体罚孩子,任凭每年数以万计的无知家长将孩子们送入虎口。


这些学校具有相似的背景:


  • 不懂医术

借医学治疗的名义“改造”学生,比如杨永信的电击疗法。


  • 没有资质


借国学的名义囚禁和体罚学生,比如豫章书院。


  • 没有军事背景


借军事化管理的形式限制学生人身自由,通过高强度体罚和心理压迫让学生屈服,比如南昌鸿杰少年学校。




不同的学校,相同的体罚。


不禁让我们问一句:


为什么总有家长前赴后继把孩子送到这里?


是什么给了“豫章书院”们苟延残喘、狼狈为奸的力量?


02

“为了我活得更好,孩子必须听话”


央视记者柴静曾在网戒中心,询问将孩子送进来的父母:


哪些家长曾对孩子实施肢体暴力、言语暴力、过度溺爱孩子、不尊重孩子人格、不与孩子沟通?


在场的家长,几乎都举起了手。



我们期盼着网戒中心彻底倒闭,却忽略了一个事实:


  • 每一个羊入虎口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逃避教育的父母。


或许家长并不知道网戒中心的手段,真相曝光后,也为自己的无知感到后悔,但他们并不理解什么是“合格的教育”。


温尼克特认为,合格的教育,并不需要给孩子多好的物质生活,只需要将孩子当成一个人看,让孩子保持生命最初的活力,给予他一种感觉:她可以自由的使用父母,满足自己的种种需求。


可这些将孩子送进网瘾学校的家长,都具有一个共性:


  • 将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利用孩子达到自己的种种需求。



温尼克特始终把“成长”和“分离”,视为亲子关系最重要的议题。


孩子的成长以“分离”为前提,如果父母不懂得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无法给予孩子与自己分离的自由,孩子一生都得不到成长。


沉迷网络、打架滋事、撒谎偷窃……这些问题儿童常有的问题,就是孩子固化在稚嫩的心理阶段,不愿意成长的表现。


这背后,往往有一对相似或相仿的巨婴父母。


记者访问网瘾中心,一位家长接受采访时表示:


孩子不听话,电击一下就听话了,这不是很好吗?


他们不深究孩子叛逆背后的心理动机,也不反思自己的教育失格,他们只知道:


孩子不听话,我心里就烦,为了让我不烦,孩子必须听话。


还有一位家长接受采访时说:


“我脾气急,看到孩子不对就乱发脾气,夫妻俩也打架,现在全家都和睦了。对我来说,网戒中心就是活菩萨,简直把我给救了。”


对这些家长来说,养孩子是无比辛苦的,失眠严重、情绪失控、家里一团乱、生活被孩子严重影响。


这些家长潜意识里认为:


  • 我过得这么糟糕,都是因为孩子。


孩子是个“大麻烦”,他们没办法抛弃孩子,可心底无比的期望,能把这个“大麻烦”变成听话的傀儡,


于是打着教育的旗号、本质上就是“不择手段让孩子听话”机构的网瘾中心,就成了这些家长的救世主。



03 

屈服于假自我的孩子  

活不成父母期待的真实模样 


心理学大咖曾奇峰分享过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成绩直线下滑的孩子,看见白纸就会心生恐惧。


几次咨询之后,曾奇峰治好了孩子的白纸恐惧症,孩子和母亲离开咨询室,曾奇峰的小助手告诉他:


孩子走出咨询室后,孩子妈妈不停地问孩子:


“你真的好了吗?你不怕白纸了吗?


她还把孩子带到小房间,一遍又一遍地验证孩子是不是治好了。


曾奇峰就说:


糟了,我不该把孩子那么快治好。


这位妈妈之所以带着孩子来看心理医生,并不是想把孩子的病治好,而是要不断的提醒自己:


“孩子成绩不好,不是我不管,是他病了,我没有办法管。


或许孩子“成绩下滑”的真实问题,让这位妈妈恐惧,她不敢去面对。


只有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生病,才能让她心安理得地,逃避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就算孩子的白纸恐惧症治好了,将来还有可能出现其他心理问题。


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家长,无论是“豫章书院”的忠实粉丝,还是不断带着孩子治疗心理疾病,我们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


  • 他们既不能接受自己解决问题的无能,也不愿自我成长学习解决问题之道。


  • 只有把所有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才能缓解他们的焦虑,心安理得地去逃避他们不敢面对的问题。


美名其曰:我是为你好。


事实上,就是一场自私的交易。


当豫章书院们没有了,孩子的心理疾病治好了,家长们又有什么理由,去逃避孩子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问题?



我所在的心理咨询所里,常有家长们带着孩子焦虑地找上门:


“我孩子的问题能治好吗?多久能治好?


咨询师告诉家长:


这要看孩子是什么问题,有些问题涉及到整个家庭的关系,需要家长们一起努力改变,才能让孩子更好。


有些家长就会十足不耐烦:


“我是在说孩子的问题,关我什么事?你只要把孩子给我弄好就完了!


但凡爱说“我是为你好”的家长,多多少少都有希望孩子达成期望的心理。


心理较成熟的家长,愿意与孩子共担风雨,他们不断完善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像一盏明灯,不断地引导孩子去达成期望。


心理不成熟的家长,他们眼里的孩子生下来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父母的期待,达不成就去搬救兵。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以父母的感觉为中心建立“假自我”:


  • 除非敏锐的捕捉父母的感受和想法,满足父母的情绪,否则他们就会面对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治疗”方法。


只有父母尊重孩子想法,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才能让孩子形成“真自我”。


让他们能够以自身感觉为中心建立的自我,变得生动而流动、放松、专注并天然的富有创造力。


04 

让孩子的翅膀变大  

才能自由地飞翔 


儿童作家郝广才在ted演讲中,讲了自己亲眼目睹的一件事:


某次吃饭,他看见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为了玩具吵了起来。


妈妈愤怒的指责年长的孩子:跟你讲过多少次,出来吃饭不要吵!


孩子说:可是他(弟弟)抢我的汽车!


妈妈说:那你给他啊!你是哥哥,必须让着弟弟。


孩子说:那我不是这辈子都完了,我不可能比弟弟小,以后分财产还得多分他一份。


这番眼光长远的发言,并没有平息妈妈的怒火,她说:你不给他,我就让老板娘来把你做成人肉包子。



那么问题来了:


  • 这个孩子得到的是教育,还是教训?


孩子的独立意识,有时会让家长头疼,对控制欲较强的家长而言,独立意识太强的孩子会带来强烈的失控感,这个时候,“教训”孩子是不错的选择,比如要求孩子闭嘴,给自己一个安静的吃饭时间。


你能说,这些家长不想培养孩子飞黄腾达的翅膀吗?


当然不,他们渴望孩子光宗耀祖,可是当孩子有机会飞起来,他们却会因为难忍失控感,把翅膀绑住,让孩子不要瞎折腾。


这就像裹小脚一样,小时候绑住了翅膀,长大后也飞不起来了。



2006年,一名叫凯瑟琳的5岁小女孩,从电视上看到“非洲每30秒都会死一个小孩”,便浑身发抖。


她的妈妈看到之后问她:


为什么你数了30秒之后就发起抖来?


凯瑟琳说:


因为非洲死了一个小朋友。


这时,这位妈妈有三种应对方式:


粗暴的要求孩子不要发抖,非洲小孩跟她没关系。


无视孩子的童言童语,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机,陪她一起缓解恐惧。


凯瑟琳的妈妈选择了第三种,她上网查明非洲小孩高死亡率的原因是疟疾,告诉凯瑟琳蚊子会带来疟疾。


第二天,凯瑟琳把午餐的点心费剩下来,存钱给非洲小朋友买蚊帐。


在妈妈的支持下,凯瑟琳开始卖玩具筹钱买蚊帐,甚至鼓起勇气写信给比尔盖兹,请求他捐款。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比尔盖兹居然真的同意了,捐款三百万给非洲小朋友买蚊帐。


就这样,5岁的凯瑟琳救了数十万名非洲小朋友。


温尼克特认为,分离是为了更好地爱你的孩子,孩子的未来能有多广阔,完全取决于父母是否允许他展翅高飞。


每一天,都有一个孩子渴望实现梦想,可像凯瑟琳这样能够展翅高飞的孩子,屈指可数。


因为像凯瑟琳的妈妈这样,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的家长,实在太难得。


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更像是“脚手架”,起着辅助性的作用,支撑孩子站立,引导孩子飞翔。



要是家长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或许这世上会有更少的“问题儿童”,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天才”。


如果家长能理解:


  • 无论孩子有多少问题,最终的问题都是亲子关系问题,或许网瘾学校在他们心里,就不会再有那么高的价值。


别怕,风风雨雨,有家人一起面对。


作者简介: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三点一弯钩(sandianyiwangou)

排版:小鲸鱼 梵辰

赞赏
举报
阳光盒子

洗脑,想当然的父母

2019-11-23 · 回复
Decade77

希望这些父母是工作人员假扮的

2019-11-22 · 回复
金

太多畜类家长了,气愤

2019-11-21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