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妈妈越生气,孩子越黏人?

data.name
刘在英

咨询达人/心理作者
作者:小笑 

01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小笑,豆豆4岁半,我的小儿子。


豆豆今天下午上英语网课,因为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一会儿玩,一会儿躺,一会儿离开,在经过反复提醒,没有效果的情况下,豆豆彻底激怒了我。于是,生气的我大声呵斥他,并用手怒打了他几下,豆豆开始大哭大闹,完全无法上课。于是,豆豆越哭闹,我越生气;我越生气,就越想离开豆豆安静一会儿;但豆豆就越黏着我,拽着我的手不让我离开。矛盾就这样升级,变得越发不可收拾。不过还好,事情的结尾是,我运用了一些心理学方法,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豆豆也慢慢停止了哭闹,我们开始好好沟通,然后拥抱言和,开始了下一段愉快的亲子时光。


每一件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案例,都是我们提升和改善自我的最好契机。事件发生---经过思考---发现问题---进行总结---解决问题---收获成长。所以,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无论好坏,都能给予我们成长!


02



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妈妈为什么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孩子不听话,妈妈产生情绪,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情绪”是人的内心世界外在表达的一种方式,通过肢体、语言、动作、态度、声音等表现出来。孩子和父母,无论是在身份、地位和认知上都是不对等的。很多时候,不可否认,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父母代表权威,孩子代表服从。


我和孩子的矛盾是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开始的,在我的认知中,我进行了反复提醒,给了孩子机会。那么,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权威者”,我认为,孩子应该听我的话,按照我想要的方式上课。因此,在孩子三番五次拒绝之后,我会觉得我的权威受到挑战,有种教育失败的挫折感,进而联想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将来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遇到一个联想力极其丰富的妈妈,甚至会产生孩子这样下去,这一辈子就毁了的想法,那怒火将是烧得更旺。

 

这真的是意识决定情绪,情绪产生行为,行为影响生活,生活产生意识,意识决定情绪……就这样,陷入了一个无限循环中。那么,能够从源头上控制的,就是我们的“心理”,对待事物的认知水平。


如果,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也许我就更能理解孩子


孩子的世界也许是这样的:刚才的玩具实在是好玩儿;今天的上课有些无聊,内容也听不太懂;妈妈一直在旁边要求我好烦呀…….   如果,我能站在1米之外,静静地观察自己。也许我看到是这样的:这个妈妈采用了直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妈妈有些急于求成;这个妈妈把自己放在了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角色;这个妈妈生气起来实在是太可怕了!

 

这样的审视自我实在是太棒了!提高认知水平,掌控情绪的方法找到了。

 

告诉自己,我要掌控自己,深吸一口气,站在孩子旁边,想象下,如果我是孩子会怎么样?站在离自己1米之外的地方,观察一下,刚才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和“旁观自清”吧!


03



为什么妈妈越生气,孩子越粘人


想一下刚才发生的事情,在我很生气,推开孩子走向门口的时候,孩子一直拉着我,我越生气,他越往我怀里钻,一边哭一边抱着我。在我们冷静下来,拥抱言和之后,孩子丝毫没有受到刚才那场“硝烟战火”的影响,开心地接受了妈妈,并和我开始愉快的亲子时光。


为什么妈妈越生气,孩子越黏人呢?静下来思考,我有些自责和心疼。在孩子的眼里,妈妈就是孩子的全部,他能够无条件的接受妈妈。当妈妈生气时,孩子会敏锐地感受到。但孩子的思维很简单,他不会去想,妈妈为什么会生气?他会认为,妈妈生气了,就是不爱自己了,妈妈会抛弃自己。

 

回想一下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妈妈是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角色,特别是十个月的母子同体,妈妈就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妈妈越生气,孩子越黏人。


真实的原因是:孩子在幼年,对妈妈的依恋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妈妈就是孩子的全部。孩子如果在安全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就会很黏人,甚至产生“分离焦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直不停地用眼睛去寻找妈妈;过度担心妈妈会离开自己;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妈妈陪着;妈妈离开的时候会过分哭闹。深入孩子的心灵去寻找答案,我们就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黏人?我们也能更加包容和接纳孩子。


04




建立孩子的安全感,避免“分离焦虑症”。


安全感,是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在孩子内心深处逐渐建立起来的持续的、稳定的、安全温暖的心理满足。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通过与母亲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来逐步发展出社会适应的能力。当然,孩子也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于安全感的需求。

 

这个阶段,孩子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如果是愉悦的、温暖的、充满爱的家庭,那孩子就会感受到稳定的安全感。如果是吵闹的、痛苦的、缺少爱的家庭,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

 

1958年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过一个著名的 “恒河猴实验”,把刚出生的猴子从妈妈身边抱走,另外为它制作了两个铁丝猴妈妈。一个铁丝猴妈妈身上放着奶瓶,另一个是铁丝猴妈妈用舒服的、软软的绒布包裹起来。实验结果发现,小猴子只有在饿了想吃奶的时候会爬到铁丝猴妈妈身上,其他时间都呆在绒布猴妈妈身边。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日常的生理需求,还有心理温暖、安全、稳定持续的抚慰。我们人类的孩子不仅需要一个能喂饱他的家,还需要一个温暖的家。


05


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避免“分离焦虑症”。


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那就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了。温馨家庭环境具备的要素很多,道理大家都懂,关键是如何落到实处,就需要智慧,需要长期修炼。


首先是需要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之间的稳定、和谐和相爱。一个争吵不休、支离破碎的家庭如何让孩子安全?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就需要双方去磨合和领悟了。


其次,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每一次陪伴都有明确的主题,比如,陪孩子阅读、运动、绘画、玩游戏、做手工、搭积木等,带孩子去公园、游乐场、博物馆等。每一次陪伴都要全情投入,那种一边玩手机一边陪孩子是敷衍态度。


最后,对孩子多鼓励,少批评。孩子表现好的行为要及时鼓励,并在生活中进行强化。比如,孩子某天吃早餐比较好,这时候,作为父母,就需要及时反馈和表扬,“你今天早上吃饭又快又好,真的很棒!我们不仅可以按时到幼儿园听老师讲知识,还能长得越来越高。”


当然,孩子和大人一样,都是不完美的,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像我自己,就因为孩子没有集中注意力上课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有些话最好不要说,“再不听话就打你了,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你快点儿离开我,你烦死人了。”这些话都容易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意识,和孩子的良性沟通是一门艺术。

 

为人父母,教育孩子,是我们人生中一场持久的修行。他会让我们体会到人生最朴实的幸福。

 

讲一件生活中发生的事儿,写一段心情文字。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用这样的方式学习、分享、成长、修行。如果您在生活中有一些困扰,我们可以一起交流,一起成长。


如此,安好,愿我们都越来越好!




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遭遇挫折,让您感到烦恼和痛苦,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

假如,这些困扰影响了您的生活、工作,并且,持续好长一段时间没有改善。

那么,您可以找一位专业心理咨询师,协助您找到更恰当的方式解决现在的困扰,缓解您的情绪,缩短痛苦的时间。



声明:
图片与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作品版权及观点归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
所有转载均标明出处与原作者,如尽力核查未能发现原始出处和原作者,则默认“来自网络”。
挑选优质文章,与您共同学习。重在分享,尊重原创。
若有疏漏欢迎原作者及时联络署名或删除。

责任编辑:殷水




赞赏
举报
匿名

多读点东西,挺好

2019-10-20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