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杀人回忆》丨恶魔就在人群中,你却无法看见

data.name
壹心理主...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鲸鱼社工
文:壹心理主笔团 | 符函
来源:壹心理(yixinligongkaike)
原标题:韩国《杀人回忆》真凶找到了......恶魔就在人群中,你却无法看见

华城连环杀人案的真凶终于找到。 


这起震惊韩国上下的案件,案发至今33年。


参与调查的警察超过200万人,嫌疑人数高达2.1万名。


终于,无数的可能性指向唯一的真相。 


华城连环杀人案的高关注度,在于其随机性和残忍程度。


10名受害人除了是女性外,无统一特征。


年龄跨度大,有18岁的女中学生、24岁的新婚主妇甚至71岁的老奶奶。


作案工具同样随机,多为受害人的衣物,难以追溯,也增加了侦察的难度。


而死者在生前遭受性侵,死后也备受羞辱,被各类异物塞入下体,像垃圾一样被抛尸。


2011年,华城杀人案开展新一轮调查。


今年7月,借助新的DNA技术,调查组终于锁定了真凶。


凶手正关押在釜山监狱里。


他叫李春才,在1994年因奸杀自己妻子的妹妹,被判无期徒刑。


恶魔早已落网,舆论开始提问:


连环杀手为什么没被发现?


是什么土壤养出了连环杀手?


我们能不能预防下一个连环杀手的诞生? 





 2003年上映的韩国电影《杀人回忆》,从警方角度复述了华城连环杀人案的侦察过程。


 在影片的最后,饰演警察的宋康昊直视镜头,这是在跟凶手“对话”。



△ 宋康昊夹杂着愤怒、迷茫、苦涩的表情,是在盯着屏幕前的凶手。


“我相信凶手一定会看这部电影。”导演奉俊昊说。 


凶手确实在监狱里看了。


而且据狱友回忆,看了三次,边看边骂。 


那是一只被刺痛而暴跳如雷的恶魔。 


凶手因奸杀妻子的妹妹入狱,作案工具是妻子的丝袜,手法和华城系列案件一样,是随手拿到的衣物。


但因为地点不同,警方没有将案件关联起来。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凶手具有极强的欺骗性。 


在《杀人回忆》中,一个偶然见到凶手的小女孩是这样形容凶手的:就是很普通的那种。 



△ 《杀人回忆》电影截图 

这名穷凶极恶的杀手,给狱警留下的印象是“沉默老实”。


 他守规矩,甚至学习陶艺、积极改造,还曾制造陶瓷在监狱里展览。


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在监狱里甚至算得上表现优良。


狱警说,要不是因为他被判的是无期徒刑,按这种表现本可以假释出狱。 


似乎只有在犯罪时,他才扯下“沉默老实”的面具。 



△ 韩国媒体公布嫌犯高中时期照片。图源:网易新闻


很多研究认为,连环杀手在心智上异于常人,那么生活和工作应该是无序的,容易被社会所排斥、孤立。


 有一类杀手,会努力融入社会,看起来平平无奇容易被忽略,甚至彬彬有礼,富有人格魅力。 


比如70年代的连环杀手泰德·邦迪(Ted Bundy),5年内犯下超过30宗谋杀案,从未引起警察怀疑。


他在一次警察的例行路检中被发现异常,而抓捕归案。


 实际上,警方曾经差点抓住泰德——他那时候的女友向警方举报了他的可疑之处:偷藏女性衣物,车上还藏着一把刀。 


但是警方并不觉得这样一位长相英俊又没有前科的法学院学生会是罪犯,所以不但没有调查他,甚至懒得传唤。 


△ 70年代的泰德 即便最后将泰德抓获并且定罪,仍有许多人质疑,断案是否可靠。


泰德高智商、高学历、谈吐优雅、长相英俊,对公众有很强的迷惑性。


他的一个朋友评价他是“让人想把妹妹嫁给他的那种人”。 


和其人格魅力相不符的,是其极为凶残的作案手段。


泰德将被害人打晕或者杀死后,抛尸野外树林,然后重复去抛尸之地,和逐渐腐烂的尸体待在一起,甚至奸尸。


这一切,都被他受人欢迎的外在人设所掩藏。 


同样把罪恶隐藏面具下的,还有一位“小丑杀手”——约翰·韦恩·盖西(John Wayne Gacy)。 


“小丑”称号来自于他对自己没有开始杀人之前的美好回忆:那时候他最享受的时刻之一,就是打扮成小丑逗孩子开心。



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因为热心公共事务,在当地很受尊敬,曾被当地商会评为“年度人物”。


而这样一位有头有脸的社会精英,在自家地下室藏了29具尸体。


直到警方因为腐臭味搜查他家时,事情才最终败露。 


盖西至死都没有表现出悔恨。


他对FBI的调查人员说,那些受害者只是些“毫无价值的同性恋和小混混”。 


平时温和礼貌的邻居,你以为他的爱好是高尔夫,私底下却在杀人。 



像泰德、盖西这种连环杀手,既颠覆常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也挑战着心理学家、犯罪学家的认识。


怎么解释这种特例?学者们为此争论不休。 


- 智商普通


 “高智商犯罪天才”是好莱坞大片、新闻媒体喜欢渲染的情节。


我们也确实从一些连环杀手的作案手法和反侦察手段中感受到,聪明的坏人最可怕。


 但是FBI在一本关于连环杀手的手册中提到,这群人的智商跟普通人,有高有低。


 拉德福大学(Radford University)的研究者统计了202名连环杀手的智商,发现平均值是89——算不上笨,但是离“高智商犯罪天才”还差得远。 


- 被孤立排斥,也可融入社会


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卢卡斯(Henry Lee Lucas),是一名妓女的儿子,从小生活在家庭暴力之中。


 26岁时,因为杀死母亲而入狱十年,出狱后仍然继续谋杀。


后来,他招供自己曾杀害三千多人——警方经过调查,确认有350名受害者。 


作为美国史上杀人最多的连环杀手,卢卡斯的人生在流浪漂泊和坐牢之间转换,几乎从来没有融入过社会。 


但是连环杀手的名单中,有优秀大学生泰德、社区公益人士盖西,还有医生、公务员甚至加拿大皇家空军上校,这些人都很好地融入了社会。


正如心理学家Hervey M. Cleckley所说:健全的心智、优越的社会地位成了他们的面具,面具底下的心灵存在着重大缺陷。 


- 爱好杀人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有的学者在连环杀手身上找到了许多心理疾病的表征。


(Bartol & Bartol 2004,) 比如杀害13人的连环杀手穆林(Herbert Mullin),坚称自己是听到了“脑海里的声音”:一场大地震即将到来,只有人命献祭才能避免——他认为自己是通过杀人来救人。 


FBI的一名心理侧写师认为:穆林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有的杀手则表现出毫无共情能力的倾向。 比如上面提到的小丑盖西,在被逮捕之后仍然认为,自己所杀的都是些没有价值、不值得活在世上的人。 


在监狱中,他也没有表现出任何悔恨之一。


执行死刑之前,他的遗言是:Kiss my ass! 


所以,像《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那样高智商、优雅甚至迷人的杀手,只是神话塑造。 


真实的连环杀手,具有多种复杂的类型,可能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 


难道这些恶魔是天生邪恶吗?


他们的后天经历,有没有共同之处?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纷繁复杂的学说中,目前最有说服力的一种,是童年创伤说。 


一些学者认为:大多数连环杀手都有过童年被抛弃、孤立甚至虐待的经历。


这种经历让他们变得有侵略性甚至发展出反社会人格,埋下暴力倾向的种子。 


而被抛弃的孤独感,又让他们渴望被认同、极端自卑自怜,最终扭曲成自恋的控制狂人格,而杀人就是他们实现对一个人的完全控制的手段。 


正如长期研究谋杀犯的心理学家James Garbarino所说:许多谋杀犯的心中藏着一个被虐待的孩子。 


有着“桑姆之子”外号的连环杀手大卫·伯克维茨(DavidBerkowitz),刚出生就被母亲送给了别人领养。 


这让他长时间难以释怀,感到自己对别人没有吸引力,也影响了成年之后与异性的交往。 


自卑的苦恼与难以压抑的性欲冲撞着他,激发出了变态的杀人手段。 


1976到1977年,他成了纽约最让人恐惧的连环杀手。


他的猎物是,深夜里停车在路边、公园,并在车里亲热的情侣。 他躲在暗处,朝他们开枪。


被选中的情侣,往往女方是棕色皮肤、长发,可以看出伯克维茨是将自己未遂的性欲转化成嫉妒和愤恨,向自己理想型的女性及其伴侣射出子弹。 


上面提到的泰德·邦迪,也有离奇的童年创伤。 他的父亲是谁,至今成谜。


他是母亲一段露水情缘的私生子,然而家庭为了顾及面子,采取了一个神奇的操作:泰德的外公外婆当他的父母,而生母成了他的姐姐。 


暴戾的外公经常殴打他和他的生母,终于在泰德五岁那年,生母带着他出逃,找到了一个姓邦迪的男人,这也是泰德姓氏的来历。 


因此,虽然泰德在成年后有着傲人的学历和智商,但是童年创伤难以抹去。 


为连环杀手寻找起因,并不是为他们辩护——小时候受过虐待,不等于犯罪值得原谅。 


正如PeterVronsky——一位长期研究连环杀手的历史和精神病理学的专家所说:

 

“如果有100个孩子遭遇了童年创伤,最后只有1个人成了连环杀手,那么其余99个呢?那个关键因素是什么?是责任感。连环杀手是自己选择变成杀手的。”


连环杀手对犯罪手法的讲究、对罪行的掩盖,恰恰说明这些人并不是精神错乱,而是精心策划。 


那么,他们就应该为自己的罪行负责,不能以精神病为理由推脱。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作为人性中最极端、最难解的一面,爱好杀戮仍然是一个谜。


心理学在目前的解释力也还相当有限。 


在连环杀手的罪行面前,人类很难再坚信自己是“万物之灵”、高于动物,因为动物都不会凶残到以杀戮为乐,称这种杀人为“兽行”还拉低了野兽的水准。 


但也是人类所追求的正义和良善在制止这些罪行。也许这就是人性——光明处高于天堂,黑暗处下于地狱。

- The End -

作者简介:符函,在常识断裂之处寻找新知。壹心理主笔团,一群与弗洛伊德抬杠的年轻人。微信公众号:心理公开课(ID:yixinligongkaike)

排版:小鲸鱼 梵辰


赞赏
举报
茗记芋心

人本身就是天使在右恶魔在左的,无论哪一方受压迫,都会在一定的时间逃出来

2019-10-05 · 回复
匿名

好文章先赞

2019-10-01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