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以为可能阻碍你过得更自由

data.name
meiy...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
文: meiyayibu
来源:meiya(ID:OneStepUp)


不知道你听过“邻人借斧”的故事没?


一个人想向领居借斧头来用一下,在去的路上,他想:“邻居会把他的斧头借给我吗?那个斧头可是他新买的,他舍得借吗?他本来就不是个大方的人,上次我向他借犁,他说犁坏了。这一次他肯定不会借给我。哼,一把斧头都不愿意借,这个领居也太差劲了,做人太无情无义了,以后我要出点什么事情,让他帮忙,他更不会帮了!”


他越想越生气,结果他还没走到邻居家门口,就已经彻底的绝望,并且被愤怒所控制,他怒气冲冲的敲开邻居的门,对邻居说:“斧头你留着自己用吧,我才不稀罕你的破斧头!”


可以想象,这个人最后斧头肯定没有借到,因为他并没有向邻居开口提出借斧头的要求,邻居可能还会因为他的行为和言语,生气地回应:“突然跑到我家乱骂,你是神经病啊!”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觉?会产生什么观点呢?


也许有的人从中学到:要减少对未发生事情的负面预期和想象。当一件事还没开始做时,就在心理上有了悲观的设定,那结果是自然做不成。


这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叫“自证预言”,是指“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他们对自己评价,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会影响到自己未来的行动。


简单讲就是,你有什么样的预期,你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比如,在一个家庭里,这个妻子认定丈夫就是一个不愿意分担家务,不懂得疼惜妻子,只顾自己快活的自私男人。那她极可能就不会向丈夫提要求,“你去洗个碗”“你帮忙洗个菜吧”“把桌子收拾一下,准备开饭了”这些要求她可能都不会去提,或者提了一次丈夫没有做到,她就放弃了,或者丈夫做了,但是她不以为意,会忽略丈夫做到的,然后盯着丈夫没有做到的那些,比如忘记倒的垃圾,因为打游戏而晚了一个小时才洗的碗,或者对丈夫做到的事情认为是他勉为其难才做的,其实心里根本不愿意做,又或者她什么都不说,也不提要求,只是自己默默地把所有的家务都做了,但同时在观察和考验丈夫,看他是否会主动帮忙做。


然后对自己说:“哼,我就知道,他就是一个这么自私自利,只顾自己舒服的男人。”


这个丈夫一开始也会试着去分担一些家务,但是发现自己无论做还是不做,做多还是做少,妻子都认为自己是个不愿意分担家务的自私男人,慢慢的,他越来越不愿意做家务,越来越懒,家里的家务全有妻子一人承担。


这位妻子和闺蜜以及朋友们会这样吐槽自己的丈夫:“我老公又懒又自私,家里的酱油瓶倒了都不会扶一下。”带着无奈、难过还有一丝小得意。因为这本就符合她的预料,这证明了她的判断和想法是正确的。而人都是自恋的,没有不喜欢自己是正确的。


很多时候,给我们找麻烦的不是那些我们怀疑的东西,而是那些我们确信无疑,但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回事的东西。


很多的时候,我们的“以为仅仅只是自己的“以为,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以为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


怎么让一个相信自己是对的人发现原来自己错了呢?说实话,挺难的。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概念叫“投射性认同”,是什么意思呢?


先说“投射”,就是一个人将自身拥有的想法、感受、特质、动机、欲望或行为“投射”到别人身上的一个过程。


简单讲就是“以己度人”,用自己的心思(多指不好的)去猜度别人。比如我讨厌吃鱼头,我就觉得别人和我一样也讨厌吃鱼头;我看到漂亮的女孩就会产生强烈的嫉妒,当我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就会觉得别人很嫉妒我。


“投射性认同”较“投射”比起来更为复杂一些,讲得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做出反应的模式。


比如,一个人不断给你传递的信息是“我很无助”“我要活不下去了”,目的是为了寻求他想要的帮助和照顾,你和他在一起时间久了,就会受到他的诱导,认同他传递出来的信息,觉得他很弱,要活不下去了,你要不断地去帮助他照顾他。


于是,形成了依赖的投射性认同。


比如,一个人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传递出一种信息“别人是不喜欢我的”,因为他投射出来的能量非常强,在人际关系中常常有一种“别人排斥我、欺负我”的那种可怜、哀怨感,或者释放出“你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你” 的攻击和敌意,和他相处的人感受到这些部分,就会不自觉地认同他,从而不喜欢他,讨厌他。


再比如,一个母亲和女儿的相处模式就是她不停地传递给女儿自己多么付出,多么伟大牺牲的感觉,以激发女儿对她的感激和亏欠感,然后女儿就听她的话,被她控制,努力回报她。


她不管女儿要不要她的付出,也不管女儿对这样的方式是不是喜欢,她渴望的是自己投射,女儿认同。如果女儿不认同,不愿意按照她的套路来,她就会很生气。


玩投射性认同游戏的人,在关系中,其实是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


无论是“自证预言”,还是“投射性认同”,其实讲得都是我们内心深处对他人对世界的感受、解读、想象,是如何影响到我们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早年与主要抚养者或重要他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内化成自体的一部分,然后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活现出来。


就像一个人心中有一把锤子,内在的关系模式是锤子要敲钉子,那他面对现实生活时,就容易看到很多钉子,然后要去拿着锤子敲钉子。


养育一个人,很像安装电脑系统,如果植入的是一套好的互动关系模式当然没有问题,要是植入的是坏的互动关系模式,就比较麻烦,他的生活会一直陷入一种坏系统的重复。


如何改变这种坏模式坏系统的重复运作呢?


最重要的一步,也是第一步就是要有觉察。


觉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在关系中有哪些负面的“投射”或者“自证预言”,它们是如何阻碍和影响自己的生活的。


为自己的生活保留第三只眼睛,去看看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重复出现的bug,这些bug之下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内在的渴望,遵循着怎样的价值观。


当看到一个让你不舒服的人,遇到一些让你不舒服的事情时,尝试着在当下停下来看一看:“我这个不舒服到底是什么感觉?到底是什么让我不舒服?我对这种感觉是不是一直很熟悉?


觉察得越清楚细致,改变才越容易发生。


第二步,就是停止旧系统的运作,尝试换一个新的操作系统,一点点地让新的系统代替旧的系统。


这个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旧系统运作了几十年,是非常强大的,要改变不容易,需要一些时间,需要持续的努力。


没有人会一直坚持某种错误,之所以坚持某种错误,是因为他相信自己坚持的东西是对的。


所以,一个人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错误的能力。这种能力帮助一个人可以不断更新成长,系统升级。


最后,愿你系统升级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meiyayibu,畅销书作家;书评人;心理答询师。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改变,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等多部作品。微信公众号:meiya(ID:OneStepUp)


排版:小鲸鱼,林洁愉

赞赏
举报
匿名

我为什么时候才可以不理那些我不想关心的人的人生。

2019-10-01 · 回复
匿名

说到心坎上了!

2019-09-27 · 回复
匿名

值得鼓励

2019-09-27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