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为自己的未来设限 |《突破天性》

data.name
京师心理...

认证作家
文:喵喵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Markus是一个多元而丰富的音乐人。


在独立音乐人圈子里,他是出名的享乐主义。他追求刺激,外向热情。除了是音乐人,他也是一位演出经理,无论什么情况下,他总能使房间里充斥着活跃快乐的轰趴气氛。任何时刻只要他进入房间,他疯狂肆意的情绪总能调动起大家的情绪。


但Makus也有另外的一面。


他常常对焦点避之不及,喜欢离群索居;常常端起来读自己的严肃文学,彻彻底底地把自己封闭的严严实实。在结束工作离开自己的工作室后,独自一人漫步在僻静的胡同中,他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精疲力尽。


哪一个是真正的Markus呢?



Stephanie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女人。她在出版行业工作,同事眼里的她强硬冷酷,对他人的缺点和过失毫不留情。她承认自己脾气有些不好,但却对这样的评价多少有些骄傲。


但Stephanie也会有一反常态的一面。


在感恩节前后,她突然变得异常的平和与友好,表现出不符合常态的友善与温和,亲切到甚至令家人都感到疑惑不解。


哪一个是真正的Stephanie呢?


大五人格·特质理论


你可能会想,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我们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拿“大五人格量表“(有关大五人格,人格的海洋一文会帮你补补课)给他测一测,一份披萨外卖到达的时间(简版的人格测试大约需要30min),我们就能够近乎准确的从五大维度来归纳一个人的人格特质。



有明确的证据显示,我们的人格特质确实具有遗传基础,且在一段时间内较稳定,但这是否意味着天生的人格特质会限制你塑造人生的自由程度呢?上面两个例子,或许已经揭示了答案——


当我们看到Markus避免刺激性强的环境,离群索居时,我们会说他是一个内倾的人,而当他快乐轰趴外向热情时,我们会说他是一个外倾的人。当我们看到Stephanie工作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说她宜人性低,但当我们看到她温和友好的和家人相处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个宜人性高的人。


Markus在与圈内人士相处时,外倾的形象更适合他的产出和融入,强硬而冷酷的Stephenie在节日时为了贴合家中温馨的气氛表现得更加宜人——这就是人格的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内在现实饱含着人们打算做的事情,即人们在某个时间内要追求的个人计划,而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的对他人的看法则构成了外在现实。而我们的人格正式在这两种现实的联系中被构建出来。


那么这时,你可能对人格的特质产生了担忧,它虽然给予了我们一种预测人行为的能力,但当人们做出与这种稳定特质不同的行为时,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呢?


人的行为·三种来源


生物来源:人格特质“自然的”表达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实验室中,研究者请一些伴侣彼此探讨令他们担忧或苦恼的问题,并把他们的交流用视频记录下来,且评定了他们是否具有一种可以控制催产素表达的基因。最后,研究者让陌生人观看交流录像,并对视频中情侣在倾听伴侣时表现出来的同情与关怀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具有催产素基因变异的参与者显然更有可能被认为富有同情心,并且和蔼可亲。


这只是“宜人性”维度上的证据,而大五人格的每一个维度都有其生物来源。人们所谓的“自然的”反应,其实就是行为方式直接受生物源因素影响的倾向。当被生物源因素决定的外向者做出热情洋溢的举动时,我们似乎可以说他们在“顺其自然”,因为生物源因素并不受我们的主观控制。但这绝不是表达天性的唯一方式。


社会来源:情境中“恰当的”行为


你小的时候,粑粑麻麻有没有教导过你,“枪打出头鸟”或者是“做人要谦虚”或者是“不要突出,要安静地融入集体”呢?与此同时,在美国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小孩可能从小就被教导要开朗外向,勇敢积极地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一面。


而这些潜在的社会文化带来的行为规范即是一种社会来源。比如,内倾与外倾的行为风格既有生物方面的原因(如苏珊的一家都是喜欢看书不喜欢热闹的安静小孩),也具有社会方面的原因。


从某种程度上说,像生物倾向影响下的行为一样,人们受社会因素影响而做出行为一样是自然的。文化的影响既深远又普遍,我们就像斯金纳的老鼠一样从小被训练遵从社会规范举止,遵守即有奖励,违背则付出代价。



这时,让我们回到Markus,当我们联系他的社会背景来看他的行为时,似乎就没有那么奇怪了。三个月大时,Markus被一个喧闹外向、热情洋溢的法裔加拿大人收养,因而虽然他是一个生物源上的内向者,但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他将这生物和社会两种影响融合在一起,便成为了现在的他。


那我们又应该如何解释Stephanie呢,她成长于一种崇尚自信和坚持自己立场的文化中,即便现在她身边的人认为这种行为无礼而讨厌。


Stephanie的生物源特质就是脾气差,难相处的,社会因素并没有改变她基因塑造的部分人格,而是放大了这种特质。至于为何她在感恩节假期中表现出不同往常的行为,就需要接下来的这种特殊来源来解释了!


特有来源: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


“有时候我那么不像自己,以至于会被认为是与我性格完全相反的另一个人”

——《忏悔录》


除了生物来源和社会来源,还存在另一种因素会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Prof.Brian 将其称之为特有动机(idiogenic motives)。特有动机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的目标、抱负、承诺和个人计划,其来源是特异而独特的。前两种行为来源都是一种行为的自然表露,而通过特有动机,我们能够探寻一个人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


拿Stephanie来说,她的家人知道她平时争强好斗,强硬直接的行事作风,但他们不知道感恩节后Stephanie就要前往澳大利亚去执行一项为期三年的新公司管理任务。期间,她不太能常往返于两地之间,但她的女儿已经怀孕6个月了,孩子出生时她一定也分身乏术远在悉尼。在远离家人的调职冲击下,她决定改变和家人的关系,成为一个更温柔的母亲。尽管这也许只是一个模糊的构想,但却足以支撑Stephanie去做出温和的举止。


Markus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作为一个内向者,他可以轻松的融入自己的音乐,沉浸其中地创作,不在意其他人的眼光。但要成为一个能让演出变得精彩绝伦或打造非凡唱片的音乐天才,他需要参加许多社交活动,需要能够煽动气氛。因此,为了他的个人目标,他表现出这样一种外向的特质。


而正是出于爱,无论是对亲人的,还是对自己职业的,爱激励和鞭策着他们表现出他们独一无二的特征,而这样的特征,我们称之为“自由特质”(free triat)


自由特质


你究竟是怎样的人


“真正能定义一个人的,不是某种人格类型,而是他生命中最看重的那些事物。”

——Brian·Little


就像Stephenie能够为了能够珍惜节日期间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而变得温和,就像Markus能够为了实现自己在音乐上的成就而改变自己,在你的生活中,你也会为了许许多多的个人目标改变自己的行为,你也许会为了和同学们更加融入而变得外向,你也许会为了让父母放心而变得坚强,你也许会为了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而变得执着,你也许为了让老板满意而变得更爆肝……


正如Prof.Brian所说的,真正能定义你的不是人格测试所测出来的那五个分数,而是你生命中看重愿意为其改变的事物


是武器,还是毒药?


但是Prof.Brian同样也强调,实现这样的自由特质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比如当我们以不符合我们生物源的人格特质行事时,常常需要更强的动机,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久而久之,当我们长时间的“不做自己”时,就会像漫步在小巷里的Markus一样精疲力尽。


同时,当你长时间处于自己为了这个目标或是另一个目标持续的维持着自己特质的行事风格,过多的依赖于自由个性,而压抑固有个性时,你也会产生对自我的困惑——我是谁


到底是那个聚光灯下的闪亮的身影是你,还是这个深夜遨游在音乐中却失眠的蜷缩着的身影是你呢?


同时,长期做出不符合固有特质的行为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损伤。有这样一篇研究曾对这样的行为提出了警告,它的核心观点是——压抑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的唤起,如果这种唤起持续的时间很长,便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其次,刻意地去压抑生物源特质反而可能使压抑的特质在脑海里更加突出且清晰地出现。最经典的研究就是“不要想白熊”了,想要不去想白熊,就要在脑海里形成试图压抑的事物的形象(大大只的白熊),同时我们需要进入高度警觉的状态,耗尽认知资源,避免自己去想到这只大白熊,但这反而使压抑的对象不断浮现[5]。总之,不去想白熊反而会让你总想着白熊。如果你已经没法不去想白熊了,建议你试着不去想黑猫。

寻找小生境,恢复元气


那有什么我们能做的且可以减少不符合生物源性格行为所带来的潜在伤害呢?当然是有的,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找到具有可以使自己复原的小生境(eacape niches)


具有复原作用的小生境指的是一个可以让自己暂时获得喘息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避免采取自由特质的行为对自己产生的潜在伤害,并放纵自己的生物源特质。对于Prof.Brian来说,可以是一上午热情洋溢的交互式演讲后在河边独自散步。


对你来说,如果你是一个热衷社交的人,那么在一段时间的闭门苦读之后,你应该给自己一个放纵的轰趴夜晚,如果你是一个喜爱安静的小孩,那么在初步建立朋友圈或者和各种牛鬼蛇神的同学们打完交道后,在图书馆找一个角落静静的读完一本喜爱的书……


同时,当你身边的人做出令你困惑的行为时,你也许应可以尝试对TA的行为给予更多的宽容和支持。如果你喜欢社交的女朋友在专心致志地读了整整两周的文献,肝完了报告后和闺蜜出去撒野时,你就不应该认为她这样做是不爱你了!你要明白,这只是她寻求放松的一种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她恢复了外向的自我才能更好的爱你。同样,当你内向安静的男朋友刚刚完成一项对他来说难度极大的社交活动时,你应该理解在你和他打电话时他冷淡不想说话的行为(或许你可以和他一起安静地看看书看看电影)。



最后,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曾为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性格而感到困惑,对自己的策略性的表现感到虚伪和不自在,你也许会觉得这是一种欺骗,极其虚伪,也许你会抗拒这种似乎是面具的东西强加在你不羁的灵魂上,这种自我怀疑也从不会因为实现了既定的目标而离去。


但专栏君想让你明白,也许我们生来就不是单一的一种颜色,我们的人生应是五彩斑斓、精彩纷呈的,这些目标导向的策略也是组成你的一部分,只要你能够正确的区分和明白这些改变发生的场合,并认识本真的自己,你仍是那个独一无二的真实的自己。


“We are all qurky and unique and that is what makes us wonderful human.”


我们也许古怪,我们也许独特,而正是这些,令我们成为最好的我们。愿你能在世间徘徊旋转时,永远认清自己的心。


公众号简介: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排版:小鲸鱼    远方的你别回头

举报
匿名

为什么有的人会过度被喜欢的人的人一举一动影响到自己的情绪。而一些人面对喜欢的人开心或者难过都可以正常对待呢

2019-09-26 · 回复
  • 2020来了
    徐小小 Lv0  小虾米
    回复 2020来了 : 我也是的。不知道怎么解决
    2019-09-27 · 回复
匿名

主题值得关注

2019-09-24 · 回复
匿名

涨知识了

2019-09-24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