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访多个国家,揭露了成长最重要的一面

data.name
壹心理翻...

认证作家/鲸鱼社工

心 理 0 时 差

壹心理 ◎ 荣誉出品





文:时差大叔
首发 | 心理0时差(壹心理旗下公众号,微信 ID:PsyTime)
原标题:“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 她走访多个国家,揭露了成长最重要的一面



-01-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陷入一种无奈的困境:

 

内心明明知道某件事物是存在问题的、需要做出改进的,但却不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什么样子的状态才是美好的……

 

教育也是如此,这件令全天下父母都感到焦虑的事情,大家可能都知道自己的教育中有很多不恰当的做法,但究竟怎样做才对呢?好像很少有人告诉我们。

 

不过,最近有这样一位妈妈,她带着疑惑与期待,来到了不同国家,想要从那些 “成功的教育” 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发现较为普适的教育方式。

 

这位妈妈就是周轶君,你可能在《圆桌派》的节目上见过她,抑或是读过她在《新华社》写过的文章…… 


而她最近被大家熟知,正是因为走访多个国家后,拍出了一部备受好评的教育纪录片 ——《他乡的童年》。[1]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豆瓣评分高达 9.2 的纪录片,究竟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周轶君


-02-

“我们崇尚秩序与集体,但不强迫整齐划一”

关键词:自由与包容


周轶君说:“想到日本,我眼前浮现的便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日本民族特性中,最为突出的是集体性,以及巨大的凝聚力和对细节的完美追求。”

 

这应该几乎是我们每个人对日本最大的印象,正是这些独特的特征,让日本可以快速有序地发展起来。而这些特征,与日本的教育息息相关。

 

花果 小朋友是幼儿园的一位学生,从小就在学习各种规矩:

 

摆正毛巾,



叠好衣服……



这些条条框框很难让她感到乐趣,因此有时就会不配合,甚至耍脾气。

 

虽然是规则,但她的妈妈在这个时候却不会刻意勉强花果一定要按照规则来做,而是会以其它的方式和她沟通。

 

“比如,这个妈妈帮你做”

“那另外这个你和妈妈比赛一起做”

……

 

来到学校后,花果与孩子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玩,充分地燃烧自己的能量。有的幼儿园设计成了圆形 ,因为这是自由、无拘无束的象征。

 

在圆形的空间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做出任何选择,选择与他人之间的距离、选择玩什么、到哪里玩……

 

周轶君在花果的幼儿园中,还看到了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进行正坐练习,并会整齐地呐喊。



幼儿园的园长说:

 

“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大家整齐划一”

“我们教育的目的”

“是认同每个人的差异的同时”

“创造出能够包容差异的氛围和回响”

……



这种教育理念渗透到了每一位老师的心里,他们可以允许孩子们表现出不一样的行为与想法,不会强迫他们必须遵守集体的规则。

 

例如,当在集体活动中遇到学生的相反意见时,他们会先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然后暂时停止对孩子做出要求,再会使用一些鼓励的语言,去帮助那些孩子下次能够跟上大家的步伐。

 

老师们发现,在孩子的表达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往往就会慢慢发生改变了。

 

以前的日本并非如此看重孩子们的自由意志,而如今日本社会的整体以及学校,都逐渐开始反省,过去是否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集团化和同质化……



就像日本教育学教授弘田阳介说的那样:

 

“现在,大家会开始展示并包容各种不同的个性,人们开始会把自己的长处和弱点,都作为自己性格中的一部分,向他人展示并分享。”


-03-

“没有不擅长,只是我们没教好”

关键词:平等与相信


如果说日本的教育是规则与自由并存,那么被称为 “教育最强国” 的芬兰,则是完完全全 “放养型教育”,这里的孩子们拥有着绝对的自由。

 

上课可以穿着奇装异服,可以随便吃东西,甚至人手一个 iPad,满足了小朋友对吃喝玩乐的所有需求。



然而神奇的是,如此自由无限制,孩子们却都认真听老师讲课,并完成一些实践,例如画出小动物、拍下自己的面孔……

 

在这里,小学三年级、四年级都没有考试与竞争,老师们提倡一种积极教育

 

“哪怕我们中的某个孩子”

“不擅长数学或者科学”

“又不擅长艺术”

“但他们依然能发现自己的力量”

“可能是为人公正”

“有创造力、有雄心”

“擅长团队合作,或者很善良”

“有毅力,有好奇心、同情心”

“有爱……”



在这里,老师们会避免贴标签,例如 “数学差”。

 

周轶君问到:“如果一个孩子真的不擅长数学呢?他讨厌数字……

 

“我们会思考”

“我们教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

“不会认为那个孩子有问题”

“我们会尽可能多地检查我们的方法”

“如果他玩对小汽车有兴趣”

“我们会用小汽车来教数学”



“我们会悄悄把数字引进孩子感兴趣的事物里”

“然后数学就变成了擅长之物”

“因为我们相信,他们本来就擅长”

 

除了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芬兰的教育中到处都充斥着平等


学校之间是平等的,

老师之间是平等的、不会评出等级高低,

老师与孩子之间也是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学生之间同样是平等的…… 

 

平等已经深深地烙印在芬兰人的脑海中。

 

当问及 8、9 岁的孩子,什么是成功时,他们的回答更是令人大跌眼镜:



“这里没有成功”

“如果你有一份工作”

“有一个妻子,有点钱”

“你已经算是(成功了)”

“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

“平等的,没有人是最好的”

“大家都是平等的”

……

 

没有盲目的攀比,可以对平凡的生活感到满足,一定会生活得很幸福吧。事实也是如此,在最新的《世界幸福报告》中,芬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1]



-04-

从日本与芬兰的教育中,

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其实,如果想单凭一个拍的特别棒的纪录片,就可以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是不太现实的。


就像周轶君说的那样:


“或许我们没有办法马上学习到其它国家所有优秀的东西”

“有些东西甚至也不符合我们的传统”

“或者我们的现实”

“但是我想至少会有一些从家庭”

“从个人层面可以去了解”

“可以去改进的东西”

“比如说,作为家长,我觉得要给孩子更多的尊重”

“让他们保持好奇”

 

是的,我们可以发现其它国家教育中的闪光点,那是值得每个家庭、每一位父母、每一位老师来学习了解的。

 

1. 包容差异,拒绝强迫

 

孩子们是不一样的,特别在性情方面,不会完全相同。

 

在 BBC 纪录片《宝宝的神奇世界》中,心理学家 Emily Jones 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发现了六个月大的孩子身上存在的稳定差异。[2]

 

Emily 给孩子呈现各种不同的刺激物:

 

玩具狗,



小丑,



面具,



Emily 想知道孩子们在面对新奇的事物时,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有趣的结果出现了,宝宝们对不同事物的反应,有着强烈的一致性:兴奋的始终都很兴奋,淡定的始终都很淡定…… 

 

他们不同的反应,可以总结为 3 种基本的性情(Temperaments),也就是成人所表现出的三种气质:兴奋型(Excitable)、淡定型(Calm)、警惕型(Caution)。

 

这些性情、气质在孩子六个月大时就会稳定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父母在教育孩子,孩子也有着自身的发展方向。

 

Emily 认为:顺从孩子的天性,依照不同的性情以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孩子,可能是最好的做法。

 

例如,如果你的孩子天生就特别警惕,面对新鲜事物时刻想着要躲避,那么你也许应该在他们做事情的过程中,尽可能让他们慢下来,慢慢地向他们介绍新的事物,而不是立刻要求他们接受;

 

如果你的孩子天生就特别兴奋、活跃,你也许应该经常带他们去一些不同的地方,体验新鲜的刺激。

 

就像 Emily 说的那样:在人类不断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这种顺从孩子天性的抚养方式,这是以后孩子在长大后出现不同性格的内在基础,也是我们每个人成为独特个体的基础。

 

因此,我们可以意识到每个孩子从小性情的不同,避免强迫他们每次都按照要求做事情,允许、包容他们身上的差异与不同想法,认真倾听。

 

2. 看到多面性,避免下定义

 

仅仅根据学习成绩便对孩子进行 “好学生”、“坏学生” 的定义,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 Howard Gardner 在 1983 年提出了 “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语文、数学等读写算术的能力,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3,4]

 

例如:运动员的肢体动作很厉害,而艺术家的空间能力比较强,作家善于内省,公司中的领导很会交际……



到目前为止,根据 Howard 的理论,人类可能拥有的智能至少包括九个,不仅仅是语言、数理逻辑,也包括空间、肢体、音乐、人际、内省……


一个孩子的成绩可能不是很好,但他依然可以表现出自身的力量,不仅仅是其它方面的才干,也可能是美好的品质,例如很善良、很公正。

 

3. 相信孩子们,可以做到

 

还记得刚刚介绍的芬兰教育中,有一幕特别令人动容:如果孩子真的不擅长、不喜欢数学,那该怎么办?

 

老师的回答出人意料:我们相信,他们本来就可以很擅长。因此,老师们会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尽可能通过有趣的引导,帮助孩子爱上那些看起来不是很擅长的领域,例如数学。

 

其实 ,在心理学中早已有研究发现,老师殷切的期望、相信孩子可以做到,真的会带来无法估量的积极效应,这也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5]

 

在 1968 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了一所小学。

 

他从每个年级中选出了 3 个班,并对孩子们做了未来可能发展状况的测试。然后,罗森塔尔把一份最有前途的学生名单,交到了校长和相应班级老师的手中,并告诉他们一定要对测验结果进行保密。

 

而实际上,哪有什么最有前途的学生,这份名单不过是罗森塔尔捏造的罢了。他想知道,老师们的期望是否会给学生带来影响。

 

几个月后,罗森塔尔开始对之前测试的学生进行复测,结果你猜怎样?

 

那些出现在名单上的学生,不仅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变得更自信、更愿意学习、更善于与他人打交道……

 

罗森塔尔认为,这就是期望的力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给予更多的培养与教导,称赞、肯定孩子的进步。孩子进步了,老师也很受鼓舞,因而形成了良好的循环。

 

就像那些芬兰的老师们一样,相信孩子可以擅长数学,相信孩子可以做到,并积极投入教学,改善自己的方法,真的可以让孩子们爱上令人头疼的数学。

 

是的,老师与父母,都可以以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写在最后-


在教育方面,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吐槽,或许就是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这种比较,会严重打击我们的信心与自我价值,甚至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其实,父母的爱本可以是包容的,包容孩子的不足,接纳孩子的缺点,而不是时刻想着打击、否定他们。

 

老师也是如此,接纳、鼓励孩子,是最好的教育。

 

在芬兰采访的最后,周轶君参加了一场画画的活动。她是一位不会画画的人,面对这样的活动有些 “心惊胆战”,因为特别害怕自己画的不好,害怕老师批评。

 

然而结束的时候,想象中的批评与比较并没有出现,出现的则是包容与鼓励:

 

“每个人都可以画”

“因为这些画不是用来彼此竞争”

“而是自我的表达”

……

 

周轶君很激动,因为 “我们总是被说,你这个不行那个做不好,你不可能做到这个那个。”



否定,会扼制孩子健康地成长;

而包容与鼓励,则会让孩子深深地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


世界和我爱着你。




-END-



References / 大叔参考的文献资料:
[1]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2019).
[2] BBC. (2019). Babies: Their Wonderful World.
[3] 百度百科:多元智力理论.
[4] Gardner, H. (1992). Multiple intelligences (Vol. 5, p. 56). Minnesota Center for Arts Education.
[5] Rosenthal, R., & Jacobson, L. (1968).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The urban review, 3(1), 16-20.


© 版权所有:壹心理。如需转载,请在微信搜索关注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心理0时差(微信 ID:PsyTime)」,后台回复 转载 二字,按要求申请授权,谢谢。

排版:小鲸鱼 soon




赞赏
举报
洛阳纸

和我梦想中的教育一模一样

2019-09-20 · 回复
用户已注销

成长需要陪伴

2019-09-20 · 回复
匿名

感觉自己不孤独了

2019-09-18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