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攀岩》:把爱好当职业,属于哪些少数幸运的人?

精选
data.name
蘑菇姑姑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

文:Miss蘑菇姑姑

来源:Miss蘑菇姑姑(ID:housewife-online)
原文标题:《徒手攀岩》 |“把爱好当职业”,属于哪些少数幸运的人?


纪录片《徒手攀岩》,记录了专业徒手攀岩者Alex从计划到准备、到成功征服世界上最难征服的攀岩目标酋长岩的全过程。不仅是一段经历的记述,它更呈现了一个少数职业者的职业选择和内心世界。

 

Alex自己也在纪录片里说,人最幸福的事是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自己的职业,这是我的幸运




徒手攀岩并不等于攀岩。


徒手攀岩,是一个孤独的极限运动,它更为非常极致。每次攀岩下面都是万丈悬崖,攀岩者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所以它要求人是零差错的。而Alex把这项运动坚持了近10年,而且都是一个人完成的,除了拍摄纪录片有摄制组跟随之外。


一个人靠着这么个体、小众的爱好,生存下来,不断完成新目标,他如何寻找到自己的生活,如何把它变成职业,这是我的好奇。

 

朋友看完后感慨说,美国还是挺好的,无论你有什么样的小众爱好,你都可以把它发展到极致,然后用它来生存。

 

这是一个社会视角,我不确定这是否是美国人民的“特殊福利”,但是他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无论如何要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个社会给你一种空间,让一个人的小众专业技能能被需求方买卖,这是社会分工高度细化才有可能的结果。

 

但除了这个宏观不可改变的因素外,我想生活中,更多数的人,别说这么小众又烧钱的爱好了,就是爱好个画画写作唱歌什么的,一般人也不敢拿它去做职业。原因是什么,我们和爱好之间到底应该保持什么关系?一个人先要生存,然后还要尽可能有自己的爱好,并且以职业为目标,是否可能呢?



我想起村上春树在他的书《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提到的“缝隙生存”这个概念。

 

在村上春树还不是小说家的时候,他首先就具有了一个小说家的“坏毛病”——个人主义。大学毕业后他就非常清楚自己讨厌一切体制内的生活。于是,他秉承着“不喜欢做的事怎么也勉强不来”的原则,就没有去找工作,而是大胆地开始举债,开了一个音像店。

 

尽管开店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辛,每个月要还银行贷款,有时候穷到还债头一条把所有的钱都凑上还是不够,村上却直言过得很开心


我们年轻,又非常健康,最主要的是可以整天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店铺虽小,却也算是一国之君、一城之主、无须挤在满员电车里行色匆匆地赶去上班,也无须出席枯燥无聊的会议,更不必冲着令人生厌的老板点头哈腰,还能结识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兴味盎然的人。

 

就这样他选择了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方式,既能活下来,又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发不了财,但貌似还拥有“一点自由”。

 

这种缝隙生存,或许对这种暂时没找到对爱好支持的人来说特别重要,因为生存、并且心理上感觉自己是自由的,这种状态或许对从事小众爱好、艺术爱好的人特别重要。


村上春树说


所谓小说家,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必须是自由人。在自己喜欢的时间,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我而言这便是自由人的定义。与其做个不得不在乎世人的眼光、穿一身不自在的礼服的艺术家,还不如做个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自由人。

  

因为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是永远都在的。作为个体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又追求社会认同,需要生存的财富,这是一个永远的矛盾。那么在矛盾中,如果一个人找到了个体与共同体徐缓的中间地带,也就是村上说的“缝隙”,就可以当一个“相对自由的普通人”。




“自由”和“普通人”的叠加,不知道是不是多数人认可的生活方式?多数人认同的“自由”,应该是财务自由后的绝对自由。


而所谓普通人的自由”,应该是生存下来并且有一些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缝隙就在飞黄腾达和穷困潦倒之间。村上春树认为做一个普通人,无论开酒吧,开书店,当自由作者,都可以叫做缝隙生存。村上说:“整个世间好像还有不少类似‘缝隙’的地方,只要走运,找到适合自己的‘缝隙’,就好歹能生存下去”——他显然找到了他的缝隙。

 

村上对这样的缝隙的描述真是让人动容: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呢?


就是个人与体系能自由地相互活动、稳妥地协商、找出对各自最有效的接触面的场所。换言之,就是每个人都能自由自在地舒展四肢、从容不迫地呼吸的空间,是一个远离了制度、等级、效率、欺凌这些东西的场所。


简单地说,那是个温暖的临时避难所,谁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自由地离开。说来就是’个体’与’共同体’徐缓的中间地带。每个人自己决定要在其中占据什么位置。

 

但是,当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今天来看,做一个自由的普通人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村上春树提到他孩童和青少年时期,到处都有可以逃入其中的余地和间隙之类的场所。而随着高速增长时代结束,泡沫经济时代又已告终,到现在,就很难找到这种避难空间了。

 

我记得看过一次《最强大脑》类似这样的节目,那个节目里介绍各种有特殊天分的人。

 

节目里有一个男人,具有一种特别的记忆力,他也从事攀岩的工作,攀岩的路线相当复杂,一般人记不住,但是他却很容易就能记住。虽然他拥有这个天分,但是这个天分有什么用呢?电脑记忆力比你更好,靠着这个记路线的能力也不能赚钱。

 

他有一个女朋友,女朋友希望的是他放弃大城市的攀岩事业,跟她回小城市开个小店谋生。这个男生上这次节目就是为了让女朋友看看自己的天分到底是什么(她甚至不是很了解他在做什么),而且计划节目结束之后,就跟她回老家。


那期节目好让人心酸。也许他放弃的不只是一个爱好和天分,放弃的是属于个人的独特性。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天分,只是这个天分放到现实中会有一个“评价”,于是它分为可以赚到钱的天分,不可以赚到钱的天分两种。

 

在今天这个社会,那些恰好拥有了一些社会认可天分的人,自然就是成功者。比如有些对数字模型敏感的人,很容易成为金融界的翘楚,赚到很多钱。这是一部分人的幸运。

 

但是,大多数人拥有的天分,可能正好不是社会上最能换到钱的那种,它不能给我们带来主流的认可和收入,这时候我们要如何肯定自己呢?是否还要坚持自己呢?

 

可以预见,如果这个男人回到小城市,开了小店,这个世界多了一个平庸的家庭,少了一个攀岩者,但这个世界还少平庸的家庭吗?


做一个谋生者是容易的,做一个理想主义的谋生者却需要更迂回的智慧和耐力。



商业社会越发达,每个人看起来越像。因为一种软性的生活方式和标准的存在让个体的选择空间其实一直在被挤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其实只能让你在看快手还是抖音中切换,但是快手、抖音、拼多多却都是早就被市场化潮流设置好了的商业游戏。很多人不是没有智慧和耐力,是把自己搞丢了。

 

一个真正的自我实现者,我想必然拥有个体主义精神的人,他不放弃自我,这是前提。


当然,比理想更重要的是,如何长期保有这个理想。


这是生存的艺术,更是一个调和现实和理想的哲学智慧。


如果你真的想把爱好变成职业,那么我强烈建议你了解“缝隙生存”,艰难求生,然后走出把爱好当职业的梦想之路



作者简介:蘑菇姑姑,国家二级咨询师,前网站主编,多家媒体心理专栏签约作者,情景式女性写作疗愈推广人。公众号“Miss蘑菇姑姑”(ID:housewife-online)商务合作和心理咨询请加微信mogugugu

排版:小鲸鱼 沉默的杜飞

举报
匿名

是该有这样的观点出现了

2019-09-11 · 回复
匿名

感谢作者科普,又懂了些知识,开心!

2019-09-11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