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习,我们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data.name
道长

心理作者
文 | 程驿
来源 | 道长的思维铺子(ID:daozhangsiwei)


点击即可观看


从小我们就被告知要好好学习,但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学习?

所以我们一直以为,学习就是「大量重复并记住信息」。

我们背单词、背元素周期表、刷数学题,都是这样的方式。


但即便你花了30000小时去这样学习,最终却几乎什么都没有记住。

为什么效率如此之低,我们却一直使用这种方式去学习?


01. 学习的正确方式究竟是什么



学习的正确方式,绝不可能是「大量重复记住信息」。


而真正正确的「学习」方式,有且只有一种,那就是『构建模型』


「模型」也被叫做算法或套路,它不需要我们记住每一种情况,而是一旦掌握,就可以处理所有类似情况。


比如学习写小说,你一定会去看很多小说。但你没有必要记住所有内容,而是通过不同的故事去总结一套写作模板,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去设计故事。


「模型」这个概念,查理·芒格极为推崇。


但并非因为他极致推崇你就要使用,而是因为这是这是人类进化的必然趋势,是你目前为止,高效处理信息的唯一选择。


02. 为什么学习就是「构建模型」?



这其实是生命从简单到复杂的必然演化,我们需要从生命演进的三个阶段分别来看:


  • 生命1.0


我们都知道,生命的首要任务是「生存」,生存就需要对“什么是危险?哪些是食物”等信息进行处理。


只是一开始,生命还用不上「学习」这种方式,而是用「遗传」就可以完成。


比如我们都知道动画片《海绵宝宝》,其中的生物海绵就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之一,它的生存仅仅依靠吸附海床上的营养物质。而它对于危险的处理,也可以靠身体内的骨针引起入侵者皮肤感染。而这些能力,统统只靠遗传就能完成。


我们把这种纯粹依靠「遗传本能」去处理信息的生命,叫做生命1.0阶段。



  • 生命1.5


但「遗传」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它在很长时间内不可改变。现在的人类和10万年前的人类相比,遗传的信息也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所以一旦期间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遗传信息就不够用。


所以这时,生命又进化出了另一套武器,那就是——记忆。


比如在ABCD四个环境中,生物全部经历一次后就会产生记忆,就能记住C环境是危险的,D环境才有食物。

有一次,科学家试着给鱼缸中的章鱼扔了一只牡蛎,章鱼想吃里面的肉,弄了几个小时也打不开。过了一周,人们又将牡蛎扔进去,章鱼就不再理睬这只牡蛎。


这种遗传+记忆」的生命形式,我们姑且叫做生命1.5阶段。



  • 生命2.0


后来,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生物不只面临ABCD四种环境,而会面临成百上千种情况。

比如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工作大致只有4000多种,而在2000年,全美国的工作种类至少有50万种之多。


我们再不可能把所有环境都记忆下来,这时大脑又进化出了一个超级能力,那就是「学习」。


学习不是记忆,而是通过已有经验,去构建一个稳定的模型。


比如小学时熟记乘法口诀表,如果让你回答“2*8”这种口诀表范围内的计算,你可以凭记忆脱口而出。

但如果让你回答“236*98”这种口诀表范围外的计算,记忆就不够用,这就需要你用已经掌握的「乘法法则」来完成。


这种不必记忆每一种信息,而去掌握信息之间稳定不变关系的行为,就叫做学习。


正是因为有了学习能力,人类才能掌握不同的复杂技能。


比如厨师能够根据「模型」稳定输出菜品,律师能够根据「模型」去处理复杂的案件,小说家能够根据写作「套路」去设计每一个故事。


由此我们可以像iPhone一样,可以随意开发学习程序(模型)。



人工智能专家泰格马克曾经把那种无法改变身体硬件,且大脑软件(程序或模型)也不可改变的生物叫做生命1.0阶段。


而把人类这种,虽然无法改变身体硬件,但可以改变大脑程序的生物,叫做生命2.0阶段。


03.如何学会【学习】



如果根据「学习」就是「构建模型」这个定义。你会发现,我们在某些领域会很擅长「学习」,但在某些领域却至今没有学会「学习」。 


其实,模型大体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运动模型(Modelling of human body motion)

第二种,则是认知模型(或思维模型/分析模型)


对于运动模型,我们总是很容易掌握,比如你从小学会用水杯喝水,读小学时学会骑自行车,后来去驾校学习开车,这些都是运动模型。


掌握运动模型的核心,是对模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拆分并刻意练习,一旦掌握终生不会忘记。

但对于认知模型,我们则显得生疏很多。


从小到大老师让你背诵了无数首诗词,却很少有人掌握诗歌的写作模型,从而写作诗歌。

而在高中你可以做数学的各种复杂运算,但几乎没有人把数学思维运用到工作之中。

而很多人当年的英语成绩都不差,但我们依旧没法用英语交流,看英语电影,读英语杂志。


相对运动模型,为什么我们的认知模型效率如此之低?


其实,一个稳定的「模型」包括三个部分:


1、输入部分

2、模型部分

3、输出部分


我们以数学学习为例:


在学校学数学,输出部分是”为了获得分数”;所以模型部分,则会变成“如何解答某某类型方程”这种解题技巧。

所有的学习行为,最终都是为了掌握中间的模型。你通过大量刷题,就学会了“解答方程”这个模型,这也许能帮你考取高分。


一旦离开学校,这个模型就变得毫无意义。因为你的输出,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知识本身。



所以要真正学习知识,构建模型的输入部分,一定是知识本身。


那么,什么是用知识本身去构建模型?


比如你今天读了《高效演讲》这本书,你没有必要把所有知识点全部记住,而是直接建立一个以后都可以用到的演讲模型:


“坡道-论点-论据-甜点”。


然后构建这套模型,做大量的刻意练习,从而不断打磨模型的使用型,这才是真正学习。


当然你会觉得,这类练习演讲、学会沟通这类实用型知识,可以有大量实践去验证模型。



那么那种纯粹的知识,比如像哲学、心理学或历史等这类知识,又该如何学习?


答案还是「构建模型」


演讲表达可以叫做「表达模型」,而心理学哲学则是你的「分析模型」或「认知模型」。


我们就拿心理学举例:


很多人学习心理学,都是买来一堆书,然后做一堆笔记。

但正确的方式,则是构建一个一个的模型,去分析别人。

比如「情绪」是一个心理学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概念之一。

你让自己大脑记住这些概念,没有任何意义。


而你完全可以去构建一个情绪的分析模型:


比如输出部分,可以设定为,一个人在家庭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激烈的情绪?


而模型部分,你需要考虑引起一个人情绪起伏的变量究竟是什么。性格不同是一个非常表面化的解释,真正引起一个情绪的,其实是他的「稳态认知」失衡。


比如一个婴儿时不时在旁边吵闹,父母是不会有情绪的。因为这符合他们的稳态认知——婴儿本来就会吵闹。


而你在劝告一个七八岁小孩不要吵闹,而他依然吵闹,你就会发火。因为我们的稳态认知是,告诉了不要吵闹,就不应该再吵闹。结果与认知不符,我们就会发火。



由此,我们就知道了整个模型的关键,其实是在输入部分, 每一次只要你仔细观察自己或别人的「稳态认知』,就能避免和更好控制很多情绪。


比如通过学习,理解了七八岁小孩偶尔吵闹的原理。再有类似情况,就在我们认知范畴内,你就不会发火了。


04. 启示


本期视频,我们通过生命1.0到2.0阶段,全面讲述了学习的本质,并不是重复记忆信息,而是去掌握信息之间稳定的关系,那就是「构建模型」。


从古至今的学习,都是这样。


一个猎人可以根据天气和动物气味等有限信息,就能判断是否应该狩猎。但他却没有必要去记录每天的天气变化。


而一个营销高手,凭借一些数据的微小变化,就能预测市场趋势,从而调整营销方案。他也没有必要记住具体的市场信息。


为什么我们的脑容量从300万年前开始激增,而变大的部分并非主管记忆的海马体,而是让你思考和学习的前额叶等新皮层。


就是因为“用最小信息量去构建模型,从而产生预测和判断”这个能力,无论在任何时期都能极大增加我们的生存优势。


生命花了几百万年让我们学会学习,但我们却把学习当成死记硬背。


构建模型,是目前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


在泰格马克的观点中,这种无法改变身体硬件(包括大脑),但可以改变大脑软件(程序或模型)的生物,叫做生命2.0阶段。



而下期视频,我们则会探讨生命3.0的学习方式,当我们既可以改变身体硬件,又可随意更改大脑软件后,当时候的学习会是什么样子? 


公众号简介:道长的思维铺子(ID:daozhangsiwei), 一年思考100个问题。

排版:小鲸鱼   Claire


举报
英凯教育  Tang?

抄袭的歪

2019-09-16 · 回复
匿名

懂得调节自己的心态是关键!

2019-09-12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