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不自觉地惯性讨好别人是讨好型人格吗?

data.name
人生答疑...

优质答主/分馆馆长/朗读者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我是一名高中生,我总是会不自觉地讨好老师、同学。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这是讨好型人格吗?
我要怎么改变,我觉得好难受。


妍琰:想陪伴更多的伙伴,一起渡过他们暂时困难的境地。

ta的主页


亲爱的楼主,
你好。

好想先抱抱你——看上去在学校里面做的那些“讨好别人”的事情,让你感觉到非常痛苦,同时也对要如何改变充满了困扰无助。亲爱的,你辛苦了!

——————

每个人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总是会在不同场景中不自觉地使用“自己觉得安全”的各种方式。

比如,有人到了一个让自己觉得不那么安全的环境,可能用“强势””凶悍“来挡在前面来保护自己

也有人通过“指责他人”来使自己不受到伤害

或也有很多人如同楼主一样——通过“讨好别人”或是“故意迎合对方”来期待赢得别人的喜欢和亲近。

这一切方式都没有对错;这是每一个人应对不同环境的“自动化反应模式”,是带有各自成长中留下的印记的。

因此,亲爱的楼主,或许我们可以先尝试着接受自己,同时也接受自己的那些“讨好背后的想要”

但,如果一旦开始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并且对自己一贯的行为开始“感到难受和痛苦时”,那或许确实到了可以去改变的时候了。

——————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说说“讨好型人格”这回事。楼主问:“我这是讨好型人格吗?”

亲爱的,如果你在学校中有以下的更具体特点

【经常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的感受;会事事考虑别人、经常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难以拒绝别人的要求、尽可能地表现宽容给你和善良】……那可能确实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人,【他们希望通过“取悦对方”来换取“别人的关注”、“重视”或者是“爱”;但在此过程中,却经常压抑自己、牺牲自己的需求】;因此,【讨好型人格的伙伴自己会非常痛苦;同时,由于期待“付出可以得到回报”,而一旦“并没有得到期望中的重视或者回应时”,心中可能会充满怨气愤怒,但又无处可以发泄。】

亲爱的楼主,说到这里又想抱抱你,你真的委屈自己太久了!

——————

在知道要如何去”改变“之前,我们或许需要先了解:“讨好型人格”是如何来的。

【1】当父母控制欲过强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讨好型的孩子”。

在这种专制型的家庭里,一旦孩子违背父母的需求或要求,就会被指责、批评、被打骂。因此,孩子觉得自己必须“讨好父母”才会有好日子过,久而久之,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2】父母本身就是讨好型人格,那孩子也有可能“被教育”和“习得”讨好模式。

在这类家庭中,孩子经常被父母要求“去牺牲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别人家的孩子、照顾别人家父母的脸色”,因此孩子经常从小就是自我委屈和自我牺牲中成长的。从小就用"讨好"来换取对父母、别人的满意和好评;慢慢地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因此,亲爱的楼主,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养方式,去看看自己的家庭、父母在自己成长中的影响,这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觉察和改变

——————

那自己可以做一些什么,以让自己可以好受一点呢?

【1】去“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意愿

亲爱的,你好像把“自己”丢了很久了!

你有多久没有“看到”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了?你有多久没有“做自己”了?

因此,【第一步,或许可以把“向外关注,迎合他人”的习惯收回来,回到自己的身上,看看自己的真正的想要。

只有看到了,才能去“做”。

——————

【2】去做,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讨好型的人把自己放“弱者”的地位,他们期望依赖强者,会无意识地逃避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


事实上,【在这个世界:只有自己才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既然楼主现在觉得还是蛮痛苦的,那还不如直面责任和挑战,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确认并坚定了这一点后,会帮助你更坚定地拥有改变的动力和决心!

——————

【3】建立边界

在“做”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很多困扰,其中比较频繁的一点,有可能是因为“边界不清”引起的。

比如,去过多地完成了别人他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或者多度承诺等等。

因此,【确认自己的边界和底线,看上去是重要的!】

去区分什么是"别人的责任",什么是"我的责任";不必为了愉悦他人而委屈自己,你完全有能量捍卫自己的观点和利益!

——————

【4】请了解到:你的“讨好”,并不会等价来别人的喜欢、尊重、接纳和爱

在之前,讨好者有一个核心信念,那就是:“我必须为他人做一些什么,别人才会喜欢我。我什么都不做,是没有人会接纳喜欢我的。”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子的。

人们靠自己的智慧、能力、爱和包容等精神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敬爱;因此,或许,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学识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

【5】需要的时候,寻求学校心理老师的帮助

高中是个还蛮关键的时候。在这个阶段,是会形成"自我同一性",会去探索"我是谁"以及"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或许,需要的时候,可以去尝试寻求学校心理老师的帮助,去更加清晰地厘清讨好型人格后面的那些深藏在潜意识里面的东西,去看到和疗愈,去迎接更纳悦自己的人生!

——————

亲爱的楼主,最后我想说的很重要的一点是:

【如果我们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那么我们是更不可能给别人带去快乐的!】

因此,或许先从"取悦自己"开始那一小步!:)

最后,祝,
做自己!

————

支持&厘清者,
妍琰



Baby steps:梦想到达的地方,希望脚步也能到达、

ta的主页


恭喜楼主晋级高中生,想来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因为可以向着大人更进一步。从“我是一名高中生了”的口吻也能看得出满满的自豪和责任感


然而不受控制讨好他人的行为似乎与自己的想法并不一致,成为走向证明自我的一种阻碍,试想若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行为能算成熟的大人吗?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很多大人也无法很好的处理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


所以,“不能控制自己”这是一种被允许的行为,虽然无法控制自己所有的行为,但我们可以往这方面去努力,尽量控制多的行为,并对不能控制的行为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勇于控制和承担自己的行为和后果,我想,这就是对成熟的大人的定义。


不自觉的行为每个人都会有,伯恩斯说“人们常无意识的做些自己都没意识到的事”。虽然习惯化的行为会让我们很自然的去执行而不被自身察觉,但真正让我们产生这样行为的背后是心理需求


举个例子,虽然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吃饭拿筷的动作,在想要吃饭并且桌碗筷子已经准备好的情况下自然执行。此时,拿筷夹菜是我们能意识到的,但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他们在夹菜之前有一些小动作。会无意识的把筷子往桌子上“顿”一下,使筷子齐平并借使手放到筷子的合适部位。此外,如果不是因为想吃饭的心理需求,习惯了的吃饭动作也无法自然执行,比如没胃口,即使面对一桌美食也无动于衷不想拿筷,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什么是讨好型人格?简单来说是违心做一些取悦他人的一系列稳定的行为和心理集合。两个点,一个是违心,并不是自己的本意。一个是取悦,取悦的意思是并没有合理的客观原因或者事件需要,没有相应的实力做支撑而采取的行为。


比如工作上自知自身能力已到上限,想要更好一点的职位,只能多做让上司顺心的时,哄得开心了,心情一好就有机会获得升迁,而如果不采取这样的行为,又不做改变的话,当前已是做到头了,倘若做改变的话,改变和取悦的成本相较而言无疑取悦更轻松一些,且更稳定和清晰。当然前提是本身对取悦行为不反感,反感的人都选择了改变或者郁郁寡欢。


我想说的是,楼主大可不必对“讨好型人格”这一概念耿耿于怀或者唯恐避之不及。


人若做出一种行为是有存在的理由。比如拿筷那“顿”一下的小动作可以让自己拥有更好的补充能量体验,又比如不自觉的调整凳子和桌子的距离以获得更好的舒适感。而楼主这种“人格”选择,(是的,楼主是可以主动选择的,虽然可能是无意识下的行为),更多是基于一种生存策略,这样可以使自己处于不被同学和老师讨厌、孤立的不安环境中。这对于刚升入高中,陌生环境中的楼主来说,安全感是极为重要的。当然,这个可供选择的模板不是凭空来的,人们常从他们的父母那里习得并且屡试不爽,如果不是有过成功的经验,谁又会将它再度使用。


我们不去探讨自己是否利用对父母的讨好来获得父母对自己的认同和赞扬。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这并不符合自己道德认知(超我)时,本能的心理需求(本我:认同和安全)就与超我发生分离,产生矛盾。以当下的眼光看,虽然楼主的生存策略是可供选择的,但因为没有更好的模板(局限于家庭环境),可选项也是非常有限,如今既然意识到它虽然对自己有利,但也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而我们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不选呢?


那又该如何去做?试想一下,如果要觉察到拿筷子“顿”一下的小动作应该如何去做?不是在拿完筷夹菜之后才意识到,不是在讨好完之后才意识到,而是在开始吃饭时就有意识的注意自己的动作,在还没接触之前,就跟随自己的意识流向,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么想,可不可以换个方向或者方式,自己观察自己的想法,当意识到自己是何时有了执行讨好的意图,就能在那个时候,准确的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接下来的行为了。祝好。



飞飞:人生充满了跨界相遇~

ta的主页


刚晋级高中,面对新面孔,不自觉地讨好同学和老师,自己的感受却被无情地忽略···楼主辛苦了~

 

我想,无论是“讨好”还是“讨好型人格”,只要目前的状态让我们觉得难受、痛苦了,可能的确是提醒我们需要改变的信号。

 

我暂时想到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关于是否是“讨好型人格”:

 

在我的概念里,关于[人格][人格障碍]的分类和描述,是为了学术、科研或治疗、咨询而“设置”和“鉴别”、“诊断”用的。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其实不必区分或了解得太清楚~咱们只需要体会:在目前情况下,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减轻我们的痛苦。

——————————————————————————

举个不知道是否恰当的例子:

 

一个成年男性,身高140cm,他不知道自己究竟算不算是[侏儒]。他也不知道,如果他真的是侏儒的话,这个社会还能否接纳他,他是否能够找到适合他的工作,他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为此很痛苦。

 

其实,作为旁观者的咱们心里清楚,他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和他是否被定义为侏儒没有必然的联系

 

他可以在简历中描述他的特长、专业,他的兴趣、爱好,他在学校的学习、学生会等方面的经历,以及他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最后他只需要诚实地告诉对方:我的身高是140cm

 

也就是说,他自己知道或经过专业判断后他是否是[侏儒],和他规划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他要做的,就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让自己更好地生存和生活

 

相反,如果他陷入到这个“概念”里,或许会[强化]他身材矮小的特征,反而去[引导]他过分关注这一点,更加不利于他未来的规划和人生。

——————————————————————————

回到楼主的问题~

 

我们可以尝试着只看到我们难过、以及因何难过即可,不必非要给这份“讨好”下一个定义。这样反而会让我们更加轻松地面对,更容易积极地改变。


◎关于“要怎么改变”的问题:

 

我能想到的办法是:不关注、不在意,做自己

 

也就是说,不刻意强调我们是何种人格,不在意我们是不是在讨好同学和老师:

 

如果就是想讨好,那就讨好好了;

√如果这会儿我们累了,那就给自己放放假,先讨好几天自己,再去讨好他们。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可能改变就已经发生了吧~

 

以上~祝好!



赞赏
举报
相关阅读
“沉默”不总是“金” | 沉默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精选
“沉默”不总是“金” | 沉默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你好,陌生人!与陌生人闲聊让我们更幸福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精选
你好,陌生人!与陌生人闲聊让我们更幸福
匿名

很受用,特别是第一个回答。
我抑郁,别人说你家庭幸福美满父母又开明为什么会抑郁,我说我不知道,然后因此搞得头大。文中指出,讨好型家庭出来的孩子习得的也是讨好型模式。对!太对了!!终于找到了原因!找到了线团为什么乱,就能更快把它卷整齐咯

2019-12-09 · 回复
Userf5vbmg

很受用

2019-09-11 · 回复
xinli_6120

祝你越写越好

2019-09-04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