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王子病”不是霸道,是真的看不见别人 | 周小宽

data.name
周小宽

认证作家
文:周小宽
来源:周小宽(ID:xiaokuanjoy)


1


有个词最近让我感觉耳目一新,「中年王子病」,


你听说过吗?

 

偶尔看了几集《中餐厅》,当“霸道总裁”黄晓明说,“听我的!”“我不用你觉得,我觉得就行了”,我算是对「中年王子病」这个网络热词也有了直观的理解。

 

百度搜了下定义——特指人到中年,但是身上经常展现出像不成熟的王子一样的霸道、固执、忽视他人、以我为中心的感觉。

 

其实我觉得,黄晓明只是因为碰巧是明星参加了这个节目才被如此放大,广大民间这样的人多着呢。

 

王子病的特点,在我看来一个三段式的句子可以说出内涵,那就是


——我是正确的;别人应该和我想的一样;只有和我想的一样才是正确的


千万别把这个叫做“自我”。如果这叫做自我,那么“活出自我”这个词你一定会有很大的误解。

 

自我,这个词肯定是相对于他人而言的。也就是说,有自我的人一定和外界、他人有着界限。


而只要你看得到你和别人是有界限的,那么你就会自然而然承认,你与他人的差异,包括价值观、感知、思路、决策、对错判定。


所以一个真正有“自我”的人,不会有王子病。

 

“中年王子病”的患者,恰恰是没有“我与你”的界限的人。


他们觉得对方理应、应该、肯定会理解和认同自己内心的对错标准,无需多说和解释,别人就应该和自己想得一模一样。


就像中餐厅中的老板黄晓明,其实身为一个老板做决策没有问题,有时候老板就是要决断一点。但是在他和大家沟通的过程中,很容易看到两个特点:


一、 我无需知道你为什么这样想,

二、 我无需跟你解释我为什么这样想。

 

这种思路贯穿了很多他和大家在一起讨论餐厅事情的场合,特别是当事情有点复杂,彼此对情况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每个人其实都有各自想法的时候,带队人黄晓明的这种“无需”,就令到一个本来可以探讨的氛围,变得突然充满了敌对感、攻击和委屈。

 

我刚好看到一集,是大家为了开不开午餐和晚餐的事情在表达看法,但是场面却很尴尬,很多人不敢发言。当林主厨说出了不开午餐的想法后,他真的只说了一两句话,黄总裁就当场安排另两个人去接替林主厨的事情,然后全程不再有林主厨发言的机会。


那个氛围传递的就是,“我不想听到你的原因”“我不想知道你的想法”。


这不是作为一个老板怎么安排员工工作的问题,而是林主厨完全被剥夺了表达建议的资格。我在电视旁边看,觉得那一刻林主厨都要哭了。

 

因为,中年王子病的“患者”,看不到别人。也拒绝看到别人。

 

2


对于中年王子病的“患者”,公众的推测一般就是,这个人肯定是小时候被惯坏了。


也许吧,每一个霸道总裁的背后,或许都有一个溺爱他的妈妈(爸爸)。

 

但这不是全部真相。


大家说一个人被惯坏了,长大了还是忽视他人,自我中心,就似乎是将矛头指向这个人的,可其实,有“中年王子病”的人,也是受害者。

 

他(她)如此地意识不到他人和自己的差异,意识不到别人和自己的对错看法可能是不同的,意识不到自己不应该将自己的想法全部强加给别人,是因为他意识不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限。


一个人意识不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限,是因为,他们的世界里不存在“我与你”,而是“我和你的共生”。


也就是——要么有你,我就不能呼吸,没有自由意志,你就完全吞噬我的生命;要么有我,你就完全不存在自由意志,一切都是我说的为准。

 

这个人在生命开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甚至直至中年,都被最亲密的养育者以这样的方式养育着,对待着。

所以这个人如果没有觉察,就很难突破内在强大的固化模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有我没你,有你没我。


不是我要针对母亲,而是母婴关系是我们最核心的关系。


我们的人格模式发源于这里,形成于这里,固化于这里。

 

中年王子病的人,很可能有一个价值感很低,又极之溺爱并依附于孩子的母亲。

 

我认识一对夫妻,夫妻俩都是我的好朋友,


那位丈夫就和黄晓明很相似,霸道总裁范。其实,他是一个善良又真诚的人,也不喜欢粉饰和伪装。在朋友圈里很多人欣赏他。


但是他的妻子常常和我提到他的霸道,“我老公经常在一些事情上,根本没法听不同的建议,他有几次甚至还吼我说,'我就是不可以听到你在旁边说!我知道我要怎么做!’ ”


她很难过,但是我想她的丈夫,并不理解她为什么如此难过。


“我其实就是想表达我对一个事情和他不同的想法,一点都没有强迫控制他一定要照我说的来那种意思,可是他连表达都不让我表达,”


我朋友在这样说的时候,脸上和林主厨的表情是一样的,几乎要哭出来。


“他就会突然很愤怒,好像我做了非常糟糕、冒犯他的事情,对我充满了攻击和敌意,所以我就会觉得特别委屈。我不明白我做错了什么。”

 

她做错了什么呢?


她只是表达自己,并没有强迫对方一定要认同,这当然不是错。


那么她先生感受到的心理现实是什么呢?


她对她的先生提出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时,仅仅只是在表达作为另一个个体,不同的感受、认知、判断、建议,


可中年王子病的人,那一刻的心理现实很可能是“我要被湮没了”“我的自我会被你吞噬”。


一个自我价值感很低、以付出者身份自居、长年抱怨老公、对女性身份自卑、将儿子看做自己最大财富和人生意义所在的母亲,就很容易养育出“中年王子病”的儿子。


我这对朋友中的丈夫,就有一位这样的妈妈。

 

而中国这样的妈妈其实很多。


试想,一个女性,在相对贫穷、物质匮乏又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这个女性,儿时肯定得不到什么爱、关注和尊重,所以她是缺爱缺自我而又极为自卑的。


价值感极低、自我也没有稳固的核心,她结婚后肯定希望在丈夫身上获得弥补,补上自己内心缺爱的巨大空洞。

她的内在就是一个极度匮乏缺爱的孩子。


所以可想而知这样的婚姻关系的幸福程度。


很普遍的状况就是,她肯定找不到那个能够完全满足她的男性,代替父母好好爱她,她也没有能力去接住对方的问题和缺点。婚姻中充满了她的不断抱怨。


因为不自信去争取爱,她以受害者和付出者的样子获得别人的关爱,这就成为了她的模式。

 

这样的母亲如果有了一个儿子,自觉女性身份卑微的她,会将这个孩子当做自己的救赎——母凭子贵。


“你们虽然看不起我是一个女人,你们虽然不珍惜我,但是我有一个儿子,是你们所有人的宝贝。”


低价值感的母亲,将自己所有的价值和寄托放在了这个儿子身上,她的自我也和他在一起了。孩子得到的荣耀,她就会觉得也是对她极大的补偿。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妈妈会怎样去“爱”这个孩子,怎样爱才够呢?


——作为一个小女孩,以前从不敢满足自己,可现在我有一个小男孩了,我可以理直气壮的去满足他,满足他就是满足了我。


这是一个早期缺爱的生命,本能地补偿自己的方式。


这种满足,是一个看起来长成了成年人的婴儿在满足自己补偿自己,那是无节制的,那就是大家说的“溺爱”

 

于是,这个小男孩就和母亲牢牢捆绑在了一起。


他成为了母亲生命中的光、价值、自我、期待、希望。


他也就不再是他自己。而是和母亲合二为一。

 

这就是共生。

 

“你要什么妈妈都给你,妈妈自己没有任何想法,妈妈不需要吃不需要喝不需要玩,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你开心就行。”


在这个孩子的早期,他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里的体验就是以上这样,既然一个人的人格模型在六岁前就已经形成了内核,


那么这样一个男孩长大,在他潜意识人格的深处,怎么去感知别人?


他世界里的那个每天和他一起的人,没有自己,没有自己的需求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不同的意见。


共生的妈妈,于是就养出了一个很难意识到他人存在的孩子。

 

3


有人也许要问了:


我知道了,为什么这个孩子长大,会意识不到别人可能有不同想法,会觉得自己的想法也应该是对方的想法,所以“我无需对你解释”。


可是第二个“你无需表达你的想法”是怎么来的?


比如中年王子病的人为什么对别人的不同意见那么生气?那个丈夫为什么听到妻子发表看法就会失控吼她?

 

因为,共生的可怕之处在于,这个孩子也要相应付出代价。


即使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想法,他也无法坚持自己的想法。


他会本能地觉得,我必须要满足他人(妈妈)的要求。


所以,他不能面对别人提的不同的建议,那会让他觉得“好可怕,因为我必须要满足她。”


他被妈妈这样忘我的溺爱着,代价就是从此妈妈的自我,是要寄居在他身上的。如果妈妈对他有期待,那妈妈的期待就是他必须达成的目标。他永远不能像个真正的成年人一样,完成和妈妈的分离,因为妈妈极端的付出,会让他分离时的内疚也达到了一种超过平均的状态。

 

正常来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和养育者分离,最终形成独立的内在自我。为自己而活。


按照心理本能的角度,我们也会因此产生内疚感,这是正常的,内心离开父母的内疚,通常是一个人可以承受的。

 

可是在这样的母婴关系里,孩子受了妈妈的恩情太多,


他也感觉到妈妈没有自我,他如果完成和妈妈的分离,或者拒绝满足妈妈的愿望,就犹如杀死了自己身上附着的妈妈,


那么这种内疚是极为巨大的,大到潜意识无法承受。


所以这个人的人格很难独立于自己的母亲。


他在关系里,没有关于界限、差异的认知。因为他和妈妈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种感觉,也会发散到他的其他关系里。

 

当这个人长大,他对母亲的很多要求会有求必应,也会不自觉按母亲的期待去活。


比较明显的例子是,有的男性会因为妈妈的愿望最后搞散自己的婚姻。因为他和妈妈早就是一体的。他并不真正属于他自己。


自然也无法好好经营婚姻,保护喜欢的女人。

 

带着母亲的自我这样生活的人,因为内疚,无法反对母亲,去表达自己的差异想法,但他被吞噬的愤怒就会转移到对他提出不同建议和看法的人身上,会有剧烈反应——他的自我其实很悲剧地被母亲吞噬了,别人的建议,在他的本能反应里,就和妈妈的愿望一样,是他必须要回应和满足的。


因为这就是他内在的模式。


这会高度唤起他被妈妈吞噬自我的感觉,他不敢反抗他的妈妈,因为妈妈太可怜,对他又有恩,所以他对于自我被吞噬的剧烈抗争,就会朝向他人。


在其他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中释放。


写在最后


故事说到这里,你觉得是这个妈妈可怜,还是妻子可怜,还是这个中年王子病的丈夫可怜?


我想心理学最大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心智化地去看待自我和他人,去深深地理解,那么所有的痛苦、争执、愤怒、无力甚至丧失,就会变得更容易承受,更容易消化,更容易找到让关系可以舒服走下去的方式。。

 

也想跟所有中年王子病的人说,

当你有一天意识到了你和别人的差异性,

意识到你和他们之间是可以有界限的,

意识到你可以拒绝,可以保留你的看法,

那时,你才真的拥有了你自己。


而不是共生。


(本文只是针对大众节目中的片段摘取,作为探讨心理现象的一种文学引入方式,不是对真实人物黄晓明先生的心理分析,请读者留意)

作者简介:周小宽,心理咨询师,看待世界和自我有点特别。关注心灵成长、原生家庭创伤、两性关系,一个温柔而有力量的心灵陪伴者。微信公众号:周小宽(xiaokuanjoy)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举报
笙歌拂衣

家中有王子

2019-08-31 · 回复
影子

学习心理学可以用理论分析比人的很多行为,这样去理解别人在某个情况下会有某种反应,同时反馈到自己的生活里面去避免某些事情,纠正自己的一些本能的反应,

2019-08-29 · 回复
李李

分析的很通俗易懂,学习了👍

2019-08-28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