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反智杠精”,最好直接吊打

精选
data.name
京师心理...

认证作家

文:木棉959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很难说,“你头发去哪了”和“你们这有啥用?专家都是骗人的吧?”,哪句话更让科研工作者糟心一点。如果只是逢年过节应付亲戚还好,那么公开场合发表这种言论,真是会让人……一口老血堵在心口。


从小到大的基础教育课已经告诉了大家:按医嘱注射合规生产的疫苗是安全且对人健康有益的;人类活动会导致全球变暖;进化论解释了生命的多样性和变化;抛开剂量说毒性是耍流氓……


尽管大多数人在学习到这些科学结果后,都会把它们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但总有一些人公开反对这些结果,并传播错误信息。


比如一向嘲讽“全球变暖”的这位


放任这些人发表反科学言论当然是有害的,不仅带偏不明真相的小朋友,万一被付诸实践,还会切实危害到生命。




我们该如何反驳“反智杠精”?


医生小柯终于下了夜班,回家路上想刷刷手机靠沙雕网友恢复元气,却突然发现,这样一条内容突然上了热搜:


你们怎么保证xx疫苗有用呢?它对人是安全的吗?疫苗的副作用和风险是无法估量的!


作为一个病人,老百姓不知道在给药前身体对疫苗有什么反应。即使在注射后变得健康了,也可能有有害物质进入身体,只是我们还不知道。医生能打包票不会有害吗?要是几年、几十年过去了突然生病,医生敢保证跟疫苗没有关系吗?


只要疫苗不是100%安全的,你们就不能哄骗着老百姓打疫苗。要求注射到健康人体中的产品100%安全,这过分吗?

@小杠


评论区也是一片硝烟。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深知xx疫苗是经过临床检验、对预防xx病症有效已经被广泛使用的,怎么能放任这样的内容误人子弟呢?


那你觉得,小柯会怎样反驳小杠呢?


  • A选项:“科学研究发现,你说的这一点不对”


“科学证据是明确的,针对xx的疫苗是一种避免这种疾病的安全的方法,比起副作用和并发症的风险,不接种疫苗而患xx的风险要高得多得多。从它被发明以来,无数临床试验支持了它的效果,比如……


关于疫苗的安全性,我们还要知道,生产方是遵循一项非常严格的协议的,这也证明了,每一批针对xx的疫苗都受到政府的持续监测,以确保疫苗的高质量。让我们坚持事实:疫苗提高了所有人的健康水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建议所有年龄的公民接种疫苗。”


第一种策略,被称为“话题反驳”(topic rebuttal),即用既定事实来反对关于某个特定问题的错误信息。



  • B选项:“大家看好了,ta是这样偷换概念的”


“小杠要求疫苗100%安全,但在科学上,这一论点被称为‘不可能的期望’。


这本来就是一个不可能的期望,因为科学永远不能保证任何医疗产品100%的安全,无论是阿司匹林还是心脏手术。任何治疗都会对患者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产生残留的并发症风险。小杠用这样的话术,是在让大家拒绝所有现代医疗吗?”


这就是另一种策略了,被称为“技术反驳”(technique rebuttal),主要是揭露否认科学的人用来误导听众的方法,来说明这一内容的错误和不合理。

哪种反驳有效呢?


小柯分别发布了两条回复,支持者和反驳者蜂拥而至:


“听医生的,听证据的!”

“这么多证据有什么用,万一遇到自己有不良反应,医生还会这么冷静吗?”

“哈,原来是这样,哪怕普通走路也不是100%安全的啊,小杠太偏激了。”

“但说科学不能保证100%安全,不正是支持了小杠吗?”

……


小柯看着有点头大。



其实,不只是医生,心理学研究者也对这些辩论很感兴趣。有心理学研究者进行了线上实验,来检验在反击反科学言论时,话题反驳和技术反驳两种策略到底有没有效果。


这些实验收集了1773名吃瓜群众的数据。在第一个实验中,他们播放了一段关于疫苗接种的辩论录音给一群德国本科生听。在这段辩论中,“小柯”会做出下面四种反应中的一种:不反驳、话题反驳、技术反驳,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研究者测量了吃瓜群众对疫苗的态度,以及在录音前后接种疫苗的意愿。然后,他们两人在不同的条件下重复了这一方案:除了德国本科生,他们还邀请了美国的吃瓜群众,一群普通人群样本;除了听录音,他们还用阅读书面论点的形式来重复了这一实验——毕竟我们少有机会听到现场辩论,而像小柯在网上反驳小杠那样才上更常见的。


这些实验的结果显示,如果吃瓜群众看到太多反疫苗言论,即暴露在否认科学的环境中,就会不那么愿意接种疫苗了;不过,话题反驳和技术反驳都能减少这种影响,而且似乎同样有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也有效果,哪怕似乎并没有带来额外的增益。



当然了,无论小柯怎么反驳、辩论、解释,还是会有不相信的人存在,他们固守着自己的观点,用偏见筑起了一道墙。

不过,小柯也并不想说服他们——只要不让他们的言论带偏更多人,他们的墙倒塌时不伤及无辜,小柯就觉得不错了。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结果,”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认知科学家John Cook说,“这项工作让沟通者相信,他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都会有效的。”


最后,邀请大家一起来做个练习题,你会如何对待这样的答案呢?



面对上文练习题,


不理,没时间去辩论

B 话题反驳,举例进化证据

C 技术反驳,这人是来卖书的

D 其他(欢迎评论~)



有时候遇到“反智杠精”真是不想理,但有时候又不愿意让这种言论占据地盘,只能掏出键盘来战个痛快。


学堂君只是希望,当大家做一个“捍卫正义的使者”时,也反思自己足不足够有理有据,有没有变成一个“无脑喷子键盘侠”~


- END -


相关原文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how-to-debate-a-science-denier/


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ID:bnupsychology)

排版:小鲸鱼 婉仪

举报
熹薇

1、你们怎么保证这篇文章说的是正确的?它对人真的无害吗?万一后面有个心理治疗师通过这篇文章催眠你怎么办?它的副作用和风险是无法估量的!
2、作为一个啥也不懂·你怪我咯·可爱宝宝,我们谁会知道这篇文章说得对不对?即使现在看着挺有用的,有点什么留在潜意识里几百年的危害怎么办?
3、只要这篇文章有一个错别字,这篇文章就不是权威的,一个字也不能信
我强烈建议大家都不要读文章了

【狗头保命

2019-08-19 · 回复
Windskj

1、你们怎么保证米饭有用呢?它对人是安全的吗?米饭的副作用和风险是无法估量的!
2、作为一个人,老百姓不知道在吃饭前身体对饭有什么反应。即使在吃饭后变得不饿了,也可能有有害物质进入身体,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能打包票不会有害吗?要是一百多年过去了突然死了,医生敢保证跟吃饭没有关系吗?
3、只要米饭不是100%安全的,你们就不能哄骗着老百姓吃米饭。要求卖给健康人。
我强烈建议不要吃米饭。

2019-08-15 · 回复
xinli_1019

喜欢这篇文章胜过整天看心理学纯理论!

2019-08-15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