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活失控,该怎样找回情绪的可控?

data.name
logi...

优质答主
作者:logistic
来源:SMU心理健康(ID:SMUMentalhealth)


生活中谁都有过崩溃的瞬间:


  • 可能是实验结果不理想,导师却不停地施加压力的时候


  • 可能是周末想睡个懒觉,却被室友闹钟早早吵醒的时候


  • 也可能是计划很久的假期旅游,结果出发前一晚被客户一通电话喊回去加班的时候


身处这些情景中,我们的生活好像被别人支配了,自然而然地,我们心中就滋生出一种受挫的愤懑和无法反抗的无力感。


那应该如何调节这种情绪呢?


01


在这种情境下,我们的情绪除了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外,它更多还起着一种信号的功能,


向他人传达着我们未被满足的诉求。


伤心——我很难过我想寻求安慰;


愤怒——我讨厌我的时间被打扰;


甚至带着牢骚的情绪去做事,想借助情绪让对方“知难而退”......


情绪背后所传达的信息是很隐秘的,有时候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其他人是一个情绪敏感的,或许能意识到,他可能会跟你说,“对不起,吵到你了”或者是“你很累,先休息下,等会再干吧”。但更多的时候,其他人并不能意识这一点。


结果就是,我们把控制自己情绪的按键交给了别人。如果别人一直不肯给予你肯定,满足你的需要,你就会不肯释怀,一直郁郁寡欢。


02


因此,排解郁闷情绪的关键就在于,重新把情绪按键放在自己的手上。那该怎么做呢,或许心理学上的选择理论能帮到我们。


用情绪去表达诉求,是一种被动的、下意识的反应方式;而选择理论强调的是一种主动的反应方式。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让我们试一下在上述情景中,用带有“选择”的句子来体验一下:


“尽管实验结果又失败了,压力很大,但为了顺利毕业,我选择再坚持下去。”


“虽然我被吵醒了,但不想因此跟室友吵架破坏双方一天的心情,我选择起床做别的事。”


没错,句子表达的结果是一样的,加上“选择”二字,并不代表我们能够改变别人来满足我们的需要,但请你认真的复述几遍,仔细体会其中的不同


03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ABC理论(A代表的activating event,即激发事件;B代表的是briefs,即信念;C代表的是consequence,即结果情绪),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我们的情绪并不是直接由事件决定的,而是受到我们的认知,信念影响的。


举个小栗子:


Acticating event :周末约好跟朋友出去玩,结果在前一晚收到班长的消息,明天全班要参加团日活动,并且不能请假。


Belief1:有活动又不早通知,出发前一晚班长才说,这太过分了吧。


Belief2:很久前跟朋友约好的,现在跟他说,他肯定会很生气和失望吧。


Belief3:既然不能请假,那我问问朋友能不能一起参与,这样团日活动不会错过,也不会放朋友鸽子,太好了。


Belief4:明天的团日活动暗恋已久的男神/女神也参加,这样的机会很难得我要把握住,朋友一定也能理解的。


对应的结果就是:


Consequence1:生气愤怒,感觉自己毫无自由可言。


Consequence2:担心友谊会因此受到损害,很焦虑。


Consequence3:为自己的聪明点赞,但也有点担心朋友会不喜欢参加活动。


Consequence4:紧张期待,甚至有点小激动。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班长临时通知参加活动”这个事件是一样的,但由于对这件事的想法,信念不同,所引发的情绪也不同,可能是生气愤怒,但也有可能是期待,甚至是激动。


04


回到第二部分中所列举的场景中,虽然我们只是在句子中加入了“选择”两个字,但思维会影响语言,语言也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其结果就是:


首先,对于某些人的要求或者是某些不受控的环境中,我们不再是被动的情绪反应,我们能够以这两个字为契机,切换另外一种思考模式,重新思考事件的意义,从而触发不同的情绪。


其次,虽然最后选择的结果可能是一样的,但这个时候你很清楚,这种结果是你在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而不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暗含着一种从抵触否定到接受现实的态度转变,伴随而来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


最后,当我们用了“选择”的时候,我们更有机会去看清楚我的选择空间,为自己负责。当我们被动的,下意识的反应时,我们往往只能在做与拒绝之间反应。而当我们“选择”时,你可能会发现有新的反应选项,比如用一种心平气和的口吻去表达你的需求,又或者是找到一种新的折中方式,更灵活的处理问题。


05


当然,不可否认,生活中有的时候就是会面临着一些“彻底不受控制的事情”,比如意外、生病等等,这个时候选择理论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以一本我最喜欢的书《追寻生命的意义》中作者的经历为例子说明吧。


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尔,是一位犹太籍的心理学家,在二战的时候,跟很多的犹太人一样,遭纳粹的迫害送到了恶名昭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作者每时每刻都在面对着饥饿、寒冷、非人的工作条件和死亡阴影下的焦虑,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说:


“人类最后的自由,在已给定的环境下选择态度的自由。环境可能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唯有改变自己的态度。


这句话一直给予我很大的支持,事实上,就像很多人一样,我也有过感觉生活不受我控制的瞬间,有的时候我会习惯性的生闷气,但也有的时候,我会想到这句话,就有一种力量油然而生——那是经历一次次打击,却没有变成习得性无助的关键因素——对生活的控制感,我就会提醒自己,选择权在自己手上,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去面对。


选择理论是一种不同于大部分人以往的思维方式,它强调责任,强调选择,可能你会一时间不适应,但给自己点时间,给自己灌输选择的意识,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美好的变化


作者简介:小明,南方医科大学心理系在读研究生,热爱心理咨询工作,较擅长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取向。SMU心理健康(ID:SMUMentalhealth,介绍心理健康信息,推动心理健康互助,真诚,专业,陪伴。


赞赏
  • xinli_6291
  • 用户已注销
2人打赏了作者
举报
相关阅读
陷入情绪内耗,恰恰是一个成长机会
罗近月 #今天也减一点脆弱
陷入情绪内耗,恰恰是一个成长机会
强颜欢笑.jpg |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人类行为研究
强颜欢笑.jpg |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
你很特別。

👍

2024-03-22 · 回复
匿名

转移注意力,生活也许并不完美,完美的是你该如何选择。先冷静,再处理问题。

2021-04-06 · 回复
小鹿肥肥

情绪失控的时候,你都做了些什么?哪些让你更加失控了?哪些让你好转?

2021-04-06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