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被物化的愤怒

data.name
科普

认证作家
文:王玺
来源:王玺心理空间(ID:gh_7d0e1df00f0f)


一位焦虑的妈妈带着16岁的女儿来做咨询。


女孩儿长得很秀气,但瘦得厉害,甚至有些瘦脱了相,走起路来像衣裳架子在空气中飘,一阵风就能刮倒的虚弱无力,令人暗暗为她担心。


妈妈说:


这个孩子,我不知道她到底怎么了,不想上学,不想出门,成天没力气,对什么都没兴趣,也不爱吃饭。


每天我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多好吃的,她都不肯吃,宁肯天天点外卖也不吃我做的饭。


点来外卖呢,也吃得很少,一大半都浪费掉,她瘦成这样可怎么办......


王老师,我这当妈的心哪,有多疼,多着急啊,从小到大,我简直为她操碎了心。


我共情地对她点点头,同时望向那个女孩,然而她并不看我和她妈,神色淡漠,眉眼低垂,不说一句话。


我决定和她单独谈谈。


她妈一走,女孩飞快地抬起头来,神情中满是嘲讽鄙夷之色。


她说:


我妈这个女人,就是戏精本精。


我吓了一跳,没想到她这样开场白,更没想到看上去沉默寡言的她,表达起来如此尖锐。


她说:


她到处带我看心理医生,到处表演伟大的母爱,可是有什么用呢,我只是配合她,看着她的表演,她太蠢了,不知道问题根本不在我身上,在她自己身上......


老师,我们谈什么都可以,就是别提什么母爱,吃东西之类的,我会很恶心。


我答应了她。


但是说着说着,我还是不小心说到了吃东西。


结果她的反应特别大,大到超出我的想象。


她开始干呕,呕到纸巾上,这一呕就停不下来,身体都开始颤抖,感觉她真的很难受。


等她好不容易平复下来,先跟我表达歉意:


对不起老师,刚才实在没忍住,没吓着您吧。


我关切地看着她:


你经常这样干呕吗?


她点头:


是的。还好今天早上我只喝了一点水,没吐出什么。平时我呕吐的话,连黄胆水都要吐出来。


我心想,难怪瘦成这样。



不好好吃东西,或只吃极少的东西来吊命(摄取少量食物维持身体的基本需要,以确保自己不会被饿死),如今在青少年人群中是很常见的现象。


有的是为了爱美、减肥,有的是拒绝和父母进行情感连接,有的则是表达某种反抗......都通过控制自己的食欲来呈现。


不吃妈妈做的饭菜,显然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很多青少年对父母的控制和老师的约束心怀不满和愤怒,又不敢直接对抗,潜意识里往往会以不肯好好进食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和叛逆。


天长日久,不管从心理上或身体上,他(她)们真的会对食物会形成条件反射的排斥和拒绝,严重的甚至会发展成为厌食症。


这个16岁的女孩儿,正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抗拒和不满。


她形容妈妈从小对她的喂养方式,是不由分说的拼命填鸭式,妈妈觉得她应该吃多少,就软硬兼施花样百出地强喂多少,完全看不到女儿的真实饭量,看不到女儿根本不需要吃那么多。


她从小就很胖,总被同学嘲笑,她认为自己的胖和妈妈不科学的喂养方式有关。


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在吃饭问题上最容易引发矛盾和战争。


这里面已不单单是吃东西的问题,而是争夺话语权和控制权的问题。


她说她妈妈最擅长用让她内疚的方式来劝她吃饭:


你要是爱妈妈,就把这盘青菜吃了。


你好好吃饭,妈妈才高兴,才会平安顺利。


你不好好吃饭,就是不爱妈妈,不体谅妈妈。


这个控制往往会从食物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天穿什么衣服,三餐饭该吃什么,几点写作业,几点玩电脑,几点喝水,几点睡觉,跟谁交往,不跟谁交往......


且全部打着“我都是为你好”、“你要是爱我,就听我的”的名义。


结果弄得她不胜其烦,连带吃饭都厌恶:


在我妈眼里,我就是个工具,就是个机器人,被她设定好了程序,每天所有事情都要按她的操作来。


如果有一点点违背了她,她要不就大喊大叫,要不就痛哭流涕,指责我没良心,没人性。


那么爸爸是什么态度呢?


她说:


爸爸?


我爸站在我妈那边一起指责我,我闭着眼睛都知道他要说什么:


你这孩子,你妈每天给你做饭多辛苦,你要感恩呀。你不听她的,是想逼死她吗?


不知何时起,她觉得自己吃下的每一口妈妈的饭都是负担,都是管控。


她已经忘了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拒绝吃妈妈的饭,拒绝后,她感到特别轻松。


而且她发现,当自己能够拒绝妈妈的食物,对妈妈的其他要求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了。


她潜意识想表达的是:我不吃你的,就不欠你的,也可以不听你的了。



他来咨询的原因,是自己的胃病加重了,这让他很不安。


起初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谈些什么,只是觉得心里堵得慌。


我问他感觉心里堵得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他终于回忆起来:大约半个月前吧。


半个月前的一天,他和一位女同事一起外出开会,等待会议开始的间隙,突然有人低呼某某(一个重要人物)来了,这一声低呼不要紧,原本闲散地瘫坐在沙发上的女同事,立刻像打了鸡血般从沙发上弹跳起来,飞快地冲到了某某的身边。


他在远处看着,脸上挂着笑,笑着看她趋前跟某某套近乎,小心翼翼跟某某索要名片。


看着看着,这个他再熟悉不过的女同事,在重要人物面前点头哈腰、满脸谄媚的样子,突然让他有些恶心。


这种恶心的感觉一旦产生,便难以抑制的蔓延。


当天他甚至不想跟女同事说话了。


他回忆起跟这个女同事的交往,她是个擅长把各种关系利用到淋漓尽致、八面玲珑的人,平日里最热衷于窥探、捕捉身边所有重要的资源和人脉,每天为很多在别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而奔忙。


很多人劝他慎重跟她交往,说她满嘴假话,喜欢利用各种关系牟利,这样的人最好远离。


他心里也清楚她是什么样的人,但他心软,架不住她的好言好语、小恩小惠,能帮她的尽量都帮,所以在单位里,他和她的关系还算不错。


然而在半个月前的那一天,他感觉到了对她的厌恶。



有一次在咨询中,他谈到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每到吃饭的时候,他都有些紧张。


为家人做一日三餐的妈妈,只要走进厨房,永远是一脸的沮丧和抱怨:


吃吃吃,这么多吃货,这日子何时到头?


有时他感觉到他妈做的饭菜都带着戾气。


他爸爸则是每餐必喝点小酒,一端起酒杯就开始骂人。


骂的理由千奇百怪,嫌菜淡了、咸了,哪个孩子不听话了,哪个孩子吃太多了......


有时骂着骂着,会突然临时起意喊某个孩子去罚站,罚站的意思就是因为你不听话,所以你不能吃了,你只能站在墙边看我们吃。


他很怕成为那个被罚站的人,所以他每餐饭都吃得飞快,以防自己万一突然被罚站,至少肚子不会饿了。


但他其实是很少被惩罚的孩子,因为他各方面都比其他兄弟姐妹出色。


他成绩好,表现好,听父母老师的话,是通常意义上的好孩子。


他的爸爸妈妈因此而格外高看他。


他爸会悄悄多给他零花钱,他妈会偷偷给他加餐:


你赶紧吃,别让弟弟妹妹看见,他们没有。


他忐忑不安地问为什么,他爸妈说:


他们都没用,不像你学习好,又听话。以后我们能指望的也就是你了。


这些话曾经让他自豪而骄傲,甚至还激励了他,激励他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


他果然成为家族中惟一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人。


毕业工作,他在单位里也很努力很出色,加班加点,从不懈怠,眼里永远只有工作,没有其他娱乐和自己的时间。


多年连轴转,他的身体频频出现症状,胃病只是其中之一。


我们的胃,从来都连着我们的心。


成年后的他,生活已经很优裕了,吃起饭来还是跟小时候一样又急又快。


他逐渐领悟到,他的不敢放松,是因为他害怕自己成为没用的人


一旦自己没用了,就会失去父母的爱。


就像他和那个女同事的关系,他其实早已洞穿了她的心机,她不过在利用他的人脉帮她办事,但他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部分。


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她找他帮忙,说明他是有用的。


他配合了她,满足了她的需要,就像当初满足了父母对他的需要一样。


而在满足他人的需要中,他也获得了“我是有用的”心理满足。


他对她产生的厌恶,是因为他突然意识到,她和自己的父母一样,判断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只有一个:


你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


这一点令他一想到就怒火中烧。


因为这些年他最恐惧的声音就是:


万一以后我不优秀了,我没用了怎么办?


他在人际关系中不断重复的,就是早年间和父母相处的模式。


咨询中,很多来访者谈到和父母的关系现状时,会有很多困扰。


他说:


我去我妈家看她,一般都是吃完饭再去。


我不吃她做的饭,不喝她倒的水。


她给我什么东西,我都尽量不要,实在无法拒绝的,趁她不注意就送人或扔掉......


我也不想这样,但就是忍不住。


她说:


我妈每周给我买一次菜,送来放在冰箱里。


最近我拒绝她帮我买菜了,因为她买的菜永远只是她自己觉得合适的,不是我爱吃的。


跟她说了我喜欢吃什么也没用。


我觉得在吃饭的问题上她也想控制我。


延伸到其他人际关系里,也很容易触碰到心里的痛点。


比如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无私地帮助了别人,事后别人却表现得仿佛不认识你,漠视你,似乎完全忘记了你曾为他(她)做过什么。


你因此而生气,而大动肝火,是因为你没有想到,当别人需要你的时候,仅仅只是把你当作了可利用的工具,并没有把你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


一个活生生的人被当作工具、物品使用,就是被物化了。



就像现在很多人相亲,首先考虑的是双方的综合条件和长相,而不是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彼此是否情投意合。


这也是一种物化。


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几乎是在被物化的教育中长大的,小时候比成绩比家境,长大了比事业比成功。


被物化久了之后,我们会渐渐忘了自己是谁,别人是谁,容易忽略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情绪,只会用被物化的价值观来看待自己和他人。


这一点对亲密关系的影响非常大。


正的亲密关系意味着要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要展现自己的脆弱与无助。


而物化则意味着仅把对方当作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


这样的关系显然是不对等的,关系中的两个人,无法看到对方真正的模样,无法感受对方真实的情绪和愿望,彼此之间很难建立起真正的亲密与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习惯把他人物化、当工具使用的人,也许曾经也被当作工具对待过,所以他(她)才会认为这样对待别人是可以的,是正常的。


在他(她)的认知和情感里,根本不相信别人会没有目的地与自己交往。


也许有人会问:


如何面对这样的人呢?


其实当我们看到关系中的真相,也就意味着多了很多选择。


面对那些把你当工具使用的人,你可以选择配合,也可以选择不配合;


你可以选择靠近,也可以选择远离。


我的咨询感悟:


无论掌握多少咨询技术与手段,都抵不上咨询师丰富的人生阅历、不断完善整合的自我及一颗真诚助人的心来得有效。


咨询师能走多远,来访者就可以走多远。


— The End —


作者简介:王玺,北京资深心理师(从业十年),曾当过公务员、杂志副总编辑,发表作品百万字,曾获北京市好新闻一等奖,出版人物传记《路在脚下延伸》,曾任天津电视台《我是当事人》栏目嘉宾专家。公众号文章均为原创。微信公众号:王玺心理空间(ID:gh_7d0e1df00f0f)。

排版:zhuhongbo@xinli001.com  微信:Gabi-90  我讨厌蚊子

举报
小鲸鱼364991

特别符合我目前的心境。我一直都会考虑到自己对别人有没有用处,也会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他人。其实抛开是否有用的衡量标准,我也可以愉快地享受人与人之间纯粹的交往乐趣。

2019-07-12 · 回复
雨咪

感情是最贵的,感性的交往应该既有物物交换的基础,又有感情喜好。不然就是别人说的戏精,金钱社会能走心的能走几个,大部分只是的过去,大家都有自己的事忙

2019-07-11 · 回复
xinli_4384

物化还好。你要走她要死要活求着你,最后别人以为是你在缠着她

2019-07-11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