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高考成绩优秀的孩子,10年后都怎么样了?

data.name
心理咨询...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直播主播
文: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原标题:湖北高考状元被劝退:那些高考成绩优秀的孩子,10年后都怎么样了?


01


昨天,一个高考状元火了。


不同于其他高考状元的是,他2015年曾以市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北大,但沉迷游戏导致多门功课挂科,被学校劝退。



2019年,他回到母校复读一年,再次抱得高考状元的桂冠。


这段神奇的高考经历招来众多网友膜拜:


你大爷就算打游戏挂科被劝退了,也始终是你大爷!



还有妈妈把这个新闻发在家族群里,用来“亲切鼓励”自己的孩子:


“瞧瞧别人家孩子,同样打游戏,你咋连被北大劝退的资格都没有?”


高考成绩放榜后,浙江考生张振宇和烟台考生王端鹏考出749高分,并列全国状元第一。


多少母亲看到这个新闻,恨不得摊到孩子眼皮底下,让他们写出800字的读后感,并幻想自己孩子考出749分的场景。


知乎上有网友说:初中毕业20年后同学聚会,混得最好的依然是当年那些学霸。


高考后走上人生巅峰,几乎是每个妈妈都曾有过的期盼。

 

确实,那些千万富翁、财富名人、创业大佬中不乏当年的高考状元,低调一些,做企业高管、资深专家、科研领袖的学霸也大有人在。


连我隔壁邻居的阿姨鼓励明年即将高考的女儿,都会用名校加持:考清华北大,要是能考上,随便你做什么这辈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学霸+高考=名校=飞黄腾达,这公式深入人心。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并不尽然。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十年后都过着怎样的生活。


02


去年高考放榜后,一名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的重庆女生,由于高考只考了不到400分,跳河轻生死亡。


点击即可播放 https://mp.weixin.qq.com/s/RWs1uEXU7Cp3uv7dkqUNsg


从小,父母就灌输她“必须考上好大学”的想法,三年备考生活又强化了她对成绩的执念。


高考,对别人而言是“考得好或者考得不好”,对她而言却是“输和赢”。


一旦输了,就失去了生存的全部意义。


心理学家徐凯文提出“树理论”,认为人的自杀问题,基本上由三部分因素组成:


  1. 树根:一个人成长的原生家庭和环境。

  2. 树干:社会知识系统,信仰理想、价值观。

  3. 树叶:成就感、自我肯定。


学校可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成就感,却无法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


对有的孩子来说,高分能获得自我肯定;

对有的孩子来说,高分是父母逼出来的。


前者树干健康,枝繁叶茂;

后者看似优秀,实际根基暗藏病变,遇到重大挫折就会摧枯拉朽。


83年出生的魏永康,从小就是个“学霸”。


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

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20岁那年却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学校劝退。


他的母亲极度失望,为了方便儿子读书,她20年来寸步不离的陪在儿子身边,照顾他的衣食住行。


得知儿子被学校劝退时,她指着中科院的大楼对儿子说: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你去死吧!


如今,现年63岁的魏永康母亲,对自己扭曲的教育方式也很后悔。



她从小灌输魏永康“美女是毒蛇,万一招惹了一生事业就毁了”的思想,


导致魏永康不能和女孩子正常打交道;


她认为“儿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家务活从不让儿子插手,连洗澡洗脸都帮儿子包办,


魏永康进入中科院独立生活时,没有母亲提醒穿衣,他大冬天穿着单衣、拖鞋跑到天安门,周围的人看怪物一样看着他……


母亲扭曲的教育方式,把魏永康培养成了一个空有高智商,却毫无用处的“废人”。


他强大的学习能力仅在于理论,超过书本就戛然而止。


母亲过度的干预让他学习只为追求分数,根本感觉不到快乐。


对孩子而言,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他们会因此认为:


如果我学习,我能获得乐趣。

 

一旦父母、环境的外力让主动变成被动,孩子便会形成俄狄浦斯冲突,认为:


如果我不学习,我会遭到惩罚。

 

久而久之,孩子便会从挖掘学习的乐趣,变成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从主动感受心流体验,变成重复作业的学习机器。


03


去年十月份,一名南京大学新生因为高考分数高,所选专业不如意,在家长的要求下办理了退学手续。


没过多久孩子就后悔了,学校却表示学籍不可能恢复。


他失望至极,给家长发消息:我要自杀,你们等不到我了,我死也要死在这里。


家长心急火燎,联系警方一通搜寻,最终在广场上找到这个孩子。


虽然生命被救下了,但孩子骨子里依然认为:我的生存意义就是读书,不读大学,我就不配活着。


优异的学习成绩给了孩子强烈的自尊心,却没有给他捍卫自尊的能力。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书本与生活的差距、父母眼高于顶的要求,让孩子每前进一步,就感到万箭穿心,想退回原地,却已错过机会。


自杀对这些孩子而言,除了否定自己,也有着惩罚父母、逃避现实的含义。


他们学习的根源在于逃避父母的惩罚,潜意识里却在害怕成功,所以他们往往会认为:我除了学习,一无是处。


不久前,衡水中学“地狱式”学习法曾在网上掀起热议。


这所学校从早到晚不停的学习,如同军事训练一般的高强度学生管理,让这些孩子连梳头的空档都没有。为了节省时间,女生清一色留短发。


当这些孩子从各地“掐尖儿”似的来到了名校,发现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智商上的碾压,更多的是理想、见识、执行力上全面的碾压时,


我们不难想象,他们会产生多么强烈的无意义感。


徐凯文老师曾分享过一个案例:一位学习和性格都非常优秀的北大同学,某次自杀未遂后写下自己的感受:


“我原来还站在一块极其不稳定、随时有可能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但是至少心里知道我在什么地方。


现在是已经知道了,自己原来的地方是不对的。


它就变成了茫茫大海上漂泊,看不到陆地,时不时感到恐惧。”


这是现代教育的空心病。


20年的时间里,这些看似优秀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他们将自我价值依托在分数的基础上,用成绩来填补残缺的树根,如果这就是他们18年来全部的生存意义,你可以想象,他们进入社会后会经历怎样的空虚和迷茫。


绷得太紧的橡筋会断裂,人也是如此。


毕业之后,这些成绩优异的人生活急转直下,他们渴望成功,但害怕成功会招来惩罚,稍有挫折,就会否定自己的所有努力,于是便出现这样的人群:


自幼成绩优异的孩子,从小就是人中龙凤,进入大学后发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一抓一大把,自信心受到强烈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十年后落得个一事无成的境况;


从小被父母要求只管读书的孩子,来到大城市后,发现学校更看重综合发展能力,那些成绩不如自己但全面发展的孩子脱颖而出,自己拼尽全力也赶不上他们,十年里过着不如意、不快乐的生活。


04


拿下《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名声大噪的复旦附中女生武亦姝,因其姣好的外形、博学的才识,临危不乱的高情商被称为“诗词才女”。


今年被清华大学“全国领军人才选拔”计划相中,9月将进入清华大学理科实验班就读。



我至今记得《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的一幕,相比其他选手的谨小慎微,武亦姝抢答时出手迅速,她说:“先抢下来再说,反正我都会。”


这份理直气壮的自信,来自她多年浸淫文学、多达2000首诗词的记忆量。


生活中,我们对学霸的印象是这样的:

 

6点起床1点睡觉,严格遵守学习计划,每天的学习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几秒。

 

可武亦姝告诉我们,学霸也可以是这样的:

 

寝室床头只放一本陆游的诗词集,开心就读诗不开心也读诗,比起成绩更重要的是乐趣。



我曾收到过一封来访者的邮件,寄件人是典型的“人生赢家”:学霸,名企,高薪,妻儿和睦。

 

但他告诉我,他一点也不快乐。


有时候看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会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这样的生活;

有时候独自一人公司加班时,会产生辞职离家抛弃一切的冲动;

更多时候,他默默的自怨自艾着,饱受抑郁折磨。


他的童年记忆里,几乎没有和爸妈生活在一起的日子,脑海中家庭的概念无比模糊,时至今日,他都感觉自己结婚、生子的经历仿佛一场梦。


提到家庭,他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仍然是小时候妈妈指着他说:“考不到第一名你就去死!”爸爸严厉的责骂他:“别以为你今天考得好就有多了不起!”


如今他事业有成,父母垂垂老矣,却依然时常责骂他、苛求他,这让他感到痛苦不已。


他知道自己再这样下去,早晚也会像父母一样错误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他深知这是错误的,却只能按照既定的轨道走下去,为此内心饱受煎熬。


上个世纪70年代,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心流”这个概念。


他认为当人们完全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时,就会产生心流,这个神奇的体验,能够帮助人们实现从普通人到天才的转变。


知乎上,网友们分享了众多“学霸式心流”的故事:


  • 物理系的小天后半夜回宿舍蹭室友零食吃,兴奋的告诉她们,她刚刚做了一个物理实验,太激动了忘记吃晚饭;


  • 数学系的男孩子废寝忘食在教室里讨论各种猜想假设,白板上写满了公式,快乐的跟陌生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 地理系的牛人把地图铺在自己床单上,天天晚上枕着冰岛入睡,早晨看着大平洋醒来……


有很多人感到疑惑:为什么学霸能够学十几个小时还不知疲倦?怎样才能像他们一样精力旺盛?

 

仔细观察学霸的生活,不难发现:无论是生长在富裕家庭的学霸,还是寒门刻苦读书的学霸,他们都能够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专注于学习,享受着学习带来的心流体验,即使核电站爆炸了也不为所动。

 

这种状态并非来自于精力旺盛,而是学习对他们的大脑刺激非常强烈,如同多巴胺提高带来的愉悦感一般,能使他们长久的适应并沉浸在学习状态里,感觉不到疲倦。


一旦孩子适应了心流带来的沉浸感,打从心底热爱做这件事,日积月累中,学习力和自控力就会远超常人。


这和被父母逼着读书截然不同,也是看一页书都要翻几次手机、读一行英文都要开几次小差的人难以想象的体验。


但正因为有这种体验,寒门才能出贵子,十年前考入清华,是“学校里考得最好的那个”;十年后离开学校,依然是“学校里混得最好的那个”。


高考失利并不能说明你不是一个卓越的人,请相信,从热爱中诞生出来的强大心流,将在以后的生活里,给你带来活的越来越好的能力。


从热爱中孕育心流,从心流中孕育卓越,足以使人突破自己当前的局限,获得真正的智慧。


作者简介:芒来小姐,三点一弯钩主笔团。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学会会员,老爱瞎说一些好男好女不知道的真相。公众号:芒来小姐(ydsakyml)。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责任编辑:Spencer  蘩


赞赏
举报
大美其美

请问如何让孩子获得这种心流?

2019-09-13 · 回复
xinli_3757

领悟颇多,谢谢老师

2019-07-06 · 回复
xinli_3064

很对症

2019-07-06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