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会骗人吗(一)?| 错误记忆

data.name
京师心理...

认证作家

文:郭滢                                               

来源: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ID:aginglab)



都说鱼类只有短短7秒的记忆,比起它们,我们人类可幸运多了。我们不仅可以记起自己许多年前第一次走进小学校园的场景(回溯记忆),还可以记得要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买点第二天吃的早饭(前瞻记忆)。


有了记忆,我们才能应对当前环境带来的诸多挑战;


有了记忆,才有了我们每个人独特的个性与看待世界的方式。


但是,殊不知,对于我们如此重要的记忆系统也会出错,偷偷地给我们使了个障眼法呢~


在记忆的研究领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叫做错误记忆(false memory),它是指人们错误地回忆起从来没经历过的事情,或者回忆的内容与现实并不相符的现象。错误记忆发生的情境有很多,举几个栗子吧~


01
关联性错误记忆


关联性错误记忆(associative memory errors):被试错误地回忆或再认出体现了与呈现刺激具有语义关系/知觉特征上关联性的未呈现刺激的现象。


DRM范式是研究关联性错误记忆最常用的实验范式。


  • 在这个实验范式中,被试在学习阶段被要求识记一系列语义相关的单词(如床铺、做梦、打盹、疲倦、夜晚、睡醒、休息),并且这些单词的语义均指向一个关键诱饵单词(睡觉),但是这个关键诱饵在学习阶段并未呈现过;


  • 结果发现,在之后的回忆或者再认测验阶段,被试报告关键诱饵呈现过的概率非常之高, 甚至达到了对学习过单词的击中概率水平。


这可以说是非常神奇了。要知道这可是被试完全自主产生的错误记忆,被试居然报告出自己压根都没见过的东东!!!当然,除了自主产生,被试也可以在外界诱导的作用下产生错误记忆,比如误导信息效应。



02

误导信息效应


误导信息效应(misinformation errors):接触误导性信息后,对过去经验和事件的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心理现象。


Loftus等人设计了巧妙的实验(被称作误导信息干扰范式)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


  • 先让被试观看一段视频(由于汽车超速而发生车祸,致五车追尾),然后实验组的被试会就这段视频被提问一些包含错误假设的问题,如“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经过谷仓的时候车速有多快?”,而控制组的被试则被提问“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的车速有多快?”


(眼尖的朋友一定发现了实验者玩的小把戏,实验组被试被提问的问题中包含“谷仓”这个客体,而控制组则没有。)


  • 结果发现,相比控制组,实验组的被试更多地报告在视频中看到过谷仓的出现,但其实这样的记忆是虚假的,是在实验者错误诱导的操纵下产生的,原来被试看到的视频中压根就没有出现过谷仓!!!


这可有点细思恐极了。当证人在法庭上作证的时候,律师检察官反复根据己方的观点向他们求证提问,在这种影响下,证人根据自己记忆中所谓“亲眼见到的东西”做出的回答有多少是真情实况,又有多少其实是被错误诱导了呢?


误导信息干扰现象的提出者Loftus曾在TED上做过精彩的演讲——《记忆的虚构》


03

想象膨胀


想象膨胀(imagination inflation):通过想象能提高一个人确信某一未发生事件发生过的程度。


实验室研究的方法通常是:


  • 首先提供给被试一份列有多项童年事件的生活事件清单(Life Events Inventory,简称LEI),要求被试判断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每件事发生过的可能性(采用等级量表来评分)。


间隔两周后,被试想象清单中某些事件发生的情景。最后,被试再次填写生活事件清单,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结果发现,想象后,被试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显著提升,发生了象膨胀


此刻,我们可以回忆一下那些我们自以为曾经影响我们一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到底是真实发生的,还是期望中我们想象出来的?我们的自传体记忆到底掺杂着多少虚假的成分?


小词典


自传体记忆:一种特殊的情境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事件的记忆。


04

推断错误


推断错误(inferrence errors):人们将自己实际没有经历过的,只是根据已有经验推断出的事件记成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件。


  • 有研究发现,当给被试呈现某一特定场景的图片(如儿童游戏室)后,被试会错误的回忆出该场景中未被呈现,但属于场景中典型物品的泰迪熊。


  • 另一项研究发现,当被试阅读一段去餐厅吃饭的文本时,尽管文本中并未提及点菜这一步骤,已经对这一系列脚本了如指掌的被试们会错误的回忆出点菜这一环节。


人们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降低人们加工外来信息的认知负荷,使人们很快地根据以往经验做出适应性的反应,另一方面它也使我们变得“过度自信”,还没能对外界信息作出全面的考察,就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The End—


作者简介: 郭滢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 ID:aginglab),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心理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老年心理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在此我们将分享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广老年心理学相关的科普知识,并推介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

责任编辑:Spencer,鲸落

举报
xinli_2344

非常有帮助,谢谢分享!有些地方还需慢慢品读。

2019-07-03 · 回复
xinli_2344

作者写的很详细,让我感触颇多!

2019-07-03 · 回复
xinli_716

我特地下载了app,微博登录来点赞+评论,此文有一定的含金量!

2019-07-03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