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破坏孩子自尊心的教育,都是白费力气

data.name
成长

认证作家
 文:钱志亮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期盼社会对自己尊重,是一个人天性的需要。”


尊严并不是成年人才需要的东西,在孩子的世界里,也同样重要。


有一则新闻,重庆一小学5年级的男孩,因头部被擦伤而剃了光头,结果被班上同学嘲笑是“光头强”,男孩倍感羞辱,愤怒之下打了对方。


在被校长找去谈话时,男孩丝毫不胆怯,反而条理清晰地发表了一番关于尊严的“演讲”:


小孩也要尊严,你们大人知道吗?


我宁愿被打得很惨,我都要尊严。


我宁愿罚站一天,我也要尊严。


不论多小的孩子,都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顾一切。


孩子有了自尊心,才会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从心底里接纳自己、充满自信、积极进取。


可是有多少父母,仍然在打着爱孩子、教育孩子的名义,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破坏着孩子的自尊心。


破坏性批评


最伤孩子自尊心的,除了打,当属破坏性批评。


2014年7月,知名艺术家谢勇凭借作品《语言暴力》获得第57届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


他将“怎么不去死”、“丢人”以及“是人就比你强”等恶语做成模具,可以拼凑成枪、刀和斧头等凶器


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灵感来自于几位少年犯,几位为儿童做心理辅导的心理师在辅导过程中发现:


促成少年犯犯罪与父母对他们的惯用语言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




谢勇说:“语言是有能量的,积极温暖的语言能让孩子变得自信、乐观;而攻击性、伤害性的语言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却忽略了这一点,常常在孩子犯错、调皮、表现不好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进行语言攻击:


“一天天的,什么都做不好,就知道吃。”


“连这都做不好,以后还能干什么?”


家长是出了气,对孩子却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意义,反而很容易破坏孩子的自尊心,让他越来越自卑、不断否定自己,或是引起孩子的反抗情绪,不断积压在心里,影响心理健康。


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说,“当我们注意维护孩子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时,孩子很快就会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会激励他们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


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其次才是如何引导他。否则,一切教育都是白费功夫。


想让孩子变好,不要总是毫不留情地斥责、辱骂、居高临下地教导,多用平等交流的语气和孩子对话,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人前教子


我曾在学校门口、大街上、小区里、地铁上,亲戚朋友围坐一起的家中,都见过父母教训孩子的场景。


直接伸手打巴掌的、批评教训的、分享糗事贬损的,应有尽有······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说过:“要想毁掉自己的孩子,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孩子贬到卑微的地位上······当众出孩子的丑,是杀手锏。”


中国父母那么在意自己的面子,却丝毫不懂得给孩子留面子。


古时候信奉“人前教子”,认为在众人面前教训孩子,借用众人的目光让孩子感到羞愧从而自省、改正自己的行为。


放在如今的社会其实早就不适用了,父母不给孩子尊严,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孩子怎么可能会听话呢?


当着众人面教训孩子,孩子不会感觉被教育,只会感受到难堪和屈辱,留下一生自卑的阴影


这样的孩子哪怕再优秀,也总是会觉得自己不好,一直盯着自己的缺点,难以建立自信。


还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对父母充满了不信任甚至是怨恨,让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


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有句名言:


“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也会更小心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


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之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永远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教训孩子,私下里再单独和孩子认真沟通,给予正确的引导。


这不是袒护和包庇,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守住教育的底线。


以爱的名义包办、控制


破坏孩子自尊心,最隐秘的方式就是替他做所有的事。


当国外父母早早地训练孩子做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中国父母还在包办一切、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


《变形记》中有一个女生,从小在一家人的保护中长大,17岁了还是妈妈、姑姑给她喂饭、穿衣服,生活根本不能自理。


替孩子做所有事,表面上看是爱孩子,其实就是不尊重孩子,不相信孩子的能力。


  • 孩子要自己穿衣服,“你还小,妈妈穿”


  • 孩子要自己洗澡,嫌孩子洗不干净速度慢,自己代劳;


  • 孩子要帮忙做家务,“你不会,一边玩去吧”······


孩子得不到锻炼,没有凭自己的力量完成一件事的体验,只会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产生低自尊,越来越依赖别人。


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的衍生品,就是密不透风的控制,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而不是平等独立的人。


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只凭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来操控孩子。


从衣着、兴趣班、交友,等等大大小小的事务,孩子都没有话语权和选择权,只能听父母的安排。


父母不舍得放手,孩子很难自信地走向独立。


想要不破坏孩子自尊心,那就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利,帮助他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看见孩子真正的需求、懂得倾听他的感受、接纳他的情绪;


少给孩子出主意,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他自己选择、犯错的机会。


这样的教育,才会带给孩子尊严、自信、成就感,他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和快乐。


作者简介:钱志亮工作室,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主办的家庭教育平台。每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创文章,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本文已获得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Spencer   一只

举报
xinli_1526

感谢指点!

2019-07-02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