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的孤儿,何曾绝迹过?

data.name
成长

认证作家
文:懒妈
来源:懒妈邦(ID:lanmabang123)

01


我时常会想起来一个小男孩。

 

是一年多以前去看发小,我们两个人带着娃去逛超市,碰到的他。

 

看上去和慢慢差不多的年纪,身边有奶奶在一起,口齿还不是很清晰,经过副食区的时候,就指着货架上的一袋饼干,小小声的说奶奶,我想吃这个

 

然后奶奶回答他什么呢?

 

不是好的奶奶给你买,


不是不行啊今天光吃的零食都没好好吃饭,


不是你今天要是听话就给你买,


不是这个太贵了我们去看看别的,


甚至也不是回家让你爸你妈给你买。

 

而是直接简单的反问一句,“吃吃吃,给你一巴掌你吃不吃?”

 

我很诧异。

 

然而小孩居然没有闹。

 

他就低了低头,安安静静的走过去,走过了那一片花花绿绿的副食区。

 

 

02

 

奶奶说的那一个巴掌,当然没有真的落在他身上。

 

可是你能够想象,要在心里落下过多少个巴掌,才能变成像他这样,才两三岁,就已经学会了安静,服从,适应,以及不为自己争取。


我后来见过很多和他一样的小孩。

 

有时候是在公园,有时候是在地铁站,有时候是在商场游乐区,有时候是老人带着,有时候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你很容易就能把他们和其他小孩分辨开来,因为他们没有声音。

 

被打断了,不会烦躁;被拒绝了,不会哭闹;被漠视了,不会尖叫或是跳脚。那种安静,就好像他们已经丧失了一个小孩的正常反应。

 


正常小孩是什么样的呢?

 

正常小孩的生活,绝大多数都围绕着一个“我”,而这个“我”,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吵吵闹闹的——

 

  • 我伤心了,我要哭一哭。


  • 我很兴奋,我要叫一叫。


  • 我有需要,我要说一说。


  • 我想撒娇,我要哼一哼。


  • 我要抗议,我要吵一吵。

 

所以你看,要让一个正常的小孩变得安静,不发出声音,也不闹什么情绪,最有针对性的办法,是教他们摒弃掉那个“我”。

 

而当一个小孩,真的学会了摒弃自我,他就变成了孤儿

 

03

 

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孤儿,应该要属罗马尼亚的孤儿。


1966年,为了提高人口数量,罗马尼亚颁布了770法案,宣布每对夫妻至少要生4个孩子,非特殊情况下的避孕和堕胎都属于违法

 

这个法案一直持续了23年。


在这23年的时间里,有超过1万名妇女在地下堕胎手术中丧生,同时也比以往多出生了200万个婴儿

 

婴儿如同潮水一样涌来,个人和家庭无法负担,于是大量的婴儿被送往孤儿院

 

孤儿院的护理人员也不足怎么办?


于是只好用制度化的方式来管理婴儿:

 

一个工作人员需要照顾10个,20个,甚至40个孩子……


孩子们必须7点起床,七点半喂食,8点他们换尿布……


每个工作人员可能只有30分钟去喂10到20个孩子……如果孩子在八点半弄脏了他的尿布,他必须等上好几个小时才能再次换尿布……


孩子每天与其他人接触的时间,就是匆忙的几分钟的喂食以及换尿布时间,其他时间里,他们唯一的刺激对象就是天花板、墙面或是他们小床的栅栏。


TED网易公开课:孤儿院的悲剧,演讲者Georgette Mulheir



图片来源:纪录片《Ceauescu's Kids》


1989年齐奥塞斯库政权垮台之后,许多欧美家庭收养了这些孤儿,让他们得以在温暖正常的家庭环境当中长大。


然而对这些孩子进行了长达13年的追踪研究的“布加勒斯特早期治愈计划”发现,早期在孤儿院里的严重匮乏经历,依然给他们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2岁以前被收养的孩子,还有可能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努力帮助他们追赶上来,而对那些2岁以后才被收养的孩子来说,创伤几乎是不可逆的——从大脑发育、身体发育,到社会适应,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正常儿童的水平。

 

  • 孤儿院里的孩子,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 安静

 

在参观孤儿院以前,Georgette Mulheir以为挤满了孩子的孤儿院一定是吵吵闹闹的,然而真正进入之后才发现,“那里就像修道院一样安静”。

 

带领她的护士长还会很骄傲的说,你看,我们的孩子们表现得非常好。

 

新来的孩子呢?

 

他们刚开始会哭闹,但在发现再怎样哭闹也无人回应之后,他们很快就学会了不再多此一举,他们变得无精打采,毫无生气,长时间对着天空发呆。

 

就像其他的孩子一样。

 

 

04

 

罗马尼亚的孤儿当然已经成为历史。


但是很可惜,一直到2019年的今天,在许多大人看来,小孩最大的美德,依然还是安静

 

当然也有人用“懂事”或者“得体”这样的同义词来代替。

 

刚生下来的小孩,要安安静静的睡觉,安安静静的喝奶。


到保健站去打疫苗,哭闹就是不乖,安安静静的小孩才值得表扬。


去坐飞机坐火车,多少个小时也要全程安静的撑下来,否则就是熊孩。


到上学了,更是要安安静静的写作业,安安静静的听课,不能有一只幺蛾子飞出来。


 ……


总之,安安静静的小孩才最乖,安安静静的小孩最可爱,安安静静的小孩,才不会给大人添什么麻烦

 


怎样让小孩变得安静呢?


和孤儿院的思路是一样的。

 

  • 你哭了,我不会抱你。


  • 你说痛,没有人在听。


  • 你想要,我跟你说要克制自己。

 

于是小孩渐渐发现,真正的那个我,好像是没有人会关心的——


我发出的信息,我说出的话语,最后得到的,只有不回应,不允许,不在意。

 

于是小孩自然也就学会不再去管心里面的那个我

 

就这样,被父母遗弃的小孩,最终也学会了遗弃自我,然后长成一个父母双全的孤儿。

 

孤儿当然是安静的。

 

只是在这样的安静当中,活力渐熄。

 

远看是安静,近看是死寂。

 

05

 

到这里也许又要有人抬杠。

 

都要顺着小孩来是吗?


社会规则都不管了是吗?


把父母往死里逼不做到一百分就不行是吗?

 

没那么极端的。

 

社会有一个大大的“我”,父母有一个大大的“我”,小孩也有小小的,但是同样宝贵的一个“我”。

 

这个小小的“我”,会生出渴望,会仰起脸来,会发出声音,也会伸出手去。

 

有些时候,你当然可以不去满足他,但你可以去回应他,就好像有些时候,你当然也可以不允许他,但你可以去允许他表达。


小孩总会长大,会适应社会,会脱离父母而独立,但是在那之前,请先给他一席之地,让那个小小的我,得以喘息,得以存活吧。


很难吗?没有的吧。



作者简介:懒妈 / 本硕临床与应用心理学,本行心理咨询,后来改行早期家庭教育,家有慢慢小朋友两岁,全职至今。作者公众号:懒妈邦(ID:lanmabang123)


责任编辑:Spencer   一只


举报
积极的每一天都美好

都是这么要求孩子的,还理直气壮

2019-06-28 · 回复
xinli_1441

不错,有干货!

2019-06-26 · 回复
xinli_1637

深得我心

2019-06-26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