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原生家庭为你织的“天罗地网”

data.name
朱雀为夏

心理作者

最近《都挺好》这个电视剧在微博频频上热搜,甚至出现了“转发这个苏大强”的网络神句。每一天的每一集,都有“苏家人”呆在微博话题榜。

 

一个电视剧为什么这么火,到底是什么引发大家的热议。

 

《都挺好》讲的什么呢——在强势的妈妈去世后,喜欢“作妖”的父亲和“不省心”的子女们围绕“婚姻、家庭”展开的故事。


里面涉及的话题,从“原生家庭式忧伤”到“啃老”“愚孝”,无一不在触动社会的痛点。

 

其中,姚晨饰演的小女儿苏明玉带动的是“重男轻女”这个话题。作为收视率的保障,演技在线的她把苏明玉无情又柔情的一面演绎的淋漓尽致。


01

“苏明玉式伤痛”

 

比起“爱作”的父亲苏大强,只会说“我对你太失望”的大哥苏明哲,“巨婴”二哥苏明成——小妹苏明玉似乎是最正常的,可真的是这样吗?


母亲生前对自己冷漠、打压、忽视,什么好东西都给了两个哥哥: 鸡腿是两个哥哥的、放学后给二哥洗衣服、考上了清华母亲以“缺钱”为名让她去了师范院校、十八岁之后母亲便没给她一分钱。


——受到太多伤害,苏明玉给自己涂上厚厚的保护色,伪装成一个无爱无情刀枪不入的“钢铁侠”。


看到父亲的衣服破旧了,苏明玉带着父亲买几千块衣服,本来是贴心女儿为父亲挑选衣服的场景,硬生生被她演绎出“上司带下属购物风”。

 

助理小新工作失误,师父准备开除她,苏明玉背着小新向师父求情,还被师父说“护短”。可先前小新惶恐的问苏明玉会不会惩罚自己,苏明玉却表现的一脸冷漠。

 

明玉第一次见大哥三岁的女儿小咪时,带着面对陌生人时的习惯性隔阂,身为大人的明玉反而显得无所适从。


在小咪用小手握住她的手,甜甜的叫“姑姑”后,明玉卸下防备,向小咪露出宠溺的笑,吃饭都要和小咪形影不离。——苏明玉关于“爱”的表达能力,竟然不如一个三岁孩子。

 

从“瞒着大哥帮他找工作”到“哪怕和二哥不对付也不忘帮助二嫂升职”——她的内心藏着对家人的爱,需要被肯定需要被理解,却吃亏于不会表达,也不知怎么表达,让别人误以为“不近人情”。


有时候恍惚自己是不是活成了母亲的模样,可只有局外人的我们看的出她的坚强善良。


冷漠是包裹在柔软内心的假面,因为被伤害的太深太久,忘记自己背负着厚重坚硬的壳。

 

“白马王子”小石出现之后,陪伴她保护她,别人都不理解她时站在她一边。

 

她却还是对石天冬说出“你以为是谁,我和你什么关系,关你什么事”这种伤人的话。


不得不说,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持续很久,甚至伴随一生。


可怕吗?可怕,更可怕的地方在于我们去躲避,不正视,任由“隐疾”溃烂,最终晚期,不可治愈。


就像缺点,选择忽视,就错过改正的可能。找到其根源,才能解决。

 

也许无法根治,可就像身体里和我们共存的细菌一样,不要把它们当做问题。接纳自己,爱自己,也相信我们是值得被爱的,才能真的都挺好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并非天生就有。如果我们没有培养“爱的能力”的观念。我们不懂,作为我们子女的下一代也很难习得。正如苏大强到苏明玉,缺乏“爱的能力”像极了遗传性基因。

 

大哥苏明哲最常说的话就是“你真的太让我失望了”“你怎么回事啊”“你怎么当别人儿女的”,可最让人失望的就是他,只会嘴上说说,却从来不会付诸实际的爱的行动——只有承诺的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身为成年人的苏明成,最常说的话之一就是“她这不是在羞辱我吗”,他抵抗“羞辱”的方式就是暴打妹妹一顿。——这不就是无法和情绪和谐相处未开化的孩子吗?


苏家人是一群光鲜亮丽的大人,在爱面前,他们都退化成了孩子,遇见刺激就暴怒,不懂如何表达爱。

 

02

每个人都会遇见一个“苏大强”

 

在微博里频繁看到大家对苏大强的“深恶痛绝”。他的身上有着人性深处的劣根性,自私又懦弱。


妻子在世时家里出现争执就躲起来,妻子离世,仗着孩子们孝顺,为所欲为,稍有不顺心就来一句“你是不是嫌弃我这糟老头子了?”

 

因为母亲的“重男轻女”,苏明玉小时候受过很多委屈,作为父亲的苏大强,明明知道女儿的这种委屈,却完全无视。

 

引发全民怒火的苏大强身上究竟有哪些特质呢?

 

① 毫无担当


有一次,苏大强吃不干净的鸭脖住进医院。哪怕二儿子因为自己住院而被大哥冤枉,也不澄清鸭脖是自己买的。


女儿为了父亲的健康专门请朋友小石给父亲送饭,在小石被误解甚至被警察抓起来,儿子女儿吵的不可开交,父亲也不愿意站出来为小石说一句话。


当明玉被明成打,明成被抓起来。明成的儿媳妇让老爷子想办法把明成弄出来,他瞬间化身成“楚楚可怜”的退休老人。

 

② 自私懦弱

 

苏明玉因为二嫂的事情被二哥打进了医院。作为父亲,第一时间听说女儿被打没有想过去探望女儿。


后来去了医院也没有关心女儿,只是为了儿子求情——这种求情还是在儿媳妇“软硬兼施”下,“全身上下冒着不情愿”,带着“以后还要安稳的在二儿子家住着”的目的。


母亲在世时家里有了矛盾,第一时间躲起来——远离麻烦。现在无论是想住大房子,还是想找令自己心满意足的保姆——从来不觉得是在麻烦儿女。


把事情做过分到: 前年买的床要换新的,去年买的沙发丢掉,一个人住电视要最大的,保姆换了三个没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

 

仗着儿女的“孝顺”理所当然的做一条吸血虫。


人与人是需要边界的,哪怕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也要有边界。


老大苏明哲已经沦落到失业的地步,自身难保也要打肿脸充胖子给父亲买五百万的房子,没有考虑过自己、妻子、幼小的女儿之后的生活。

 

一个人失去界限感,自我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中国人的“孝顺”思想太过根深蒂固,从苏明成的“啃老”到苏明哲的“愚孝”,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如果界限不明确的话,要么别人剥削你,要么你蚕食别人,最终造成的结果——大家都生活的不痛快。


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帮助父亲,不要将自己的生活拱手让人。

 

那么,在生活中怎么建立边界感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心理学家Gionta给我们提出的建议:

 

① 认清自己的底线


一定要有自己的处事原则、遇事的接受范围。自己都不知道底线在哪,别人的侵犯也理所应当。


不适感和“压力”是测量底线的标准,在人际的互动中有这两种感受,可以记录下来,原则是需要列举出来逐渐条理的。


② 勇敢说“不”


Gionta认为,“害怕、罪恶感、自我怀疑”构成边界模糊。


无论是纵容苏明成的啃老,还是苏大强一次又一次的对子女提出的过分要求,都是“不拒绝”造成的。


要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尊严、情绪,向别人说出自己的原则。

 

原生家庭是一再被讨论的话题,避无可避,逃无可逃,大部分人的原生家庭是不完美的,正如我们每个人,生而不完美,勇敢的踏出一步,是对过去的接纳和更好自己的追求。愿每个人都可以懂得爱,被爱!



文:朱雀为夏
责任编辑:殷水
举报
匿名

多写

2019-09-29 · 回复
匿名

醍醐灌顶之感

2019-08-06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