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打造坚强内心,提高孩子的抗压力?

精选
data.name
任丽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文:任丽的心灵空间 
来源:任丽的心灵空间(ID:juliar0602)


考试临近,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孩子开始出现失眠、食欲不振、学习兴趣下降等现象,还有一些孩子甚至出现各种身体不适,几乎无法上学。

 

这或许都跟孩子的抗压能力有关。日本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抗压力——亲子篇》这本书的作者久世浩司认为,抗压力包括了三个方面:复原力、缓冲力和适应力。

 

复原力,就像竹子,经历强风也不会被折断。这是孩子遇到挫折后,能够恢复的能力。有的孩子,一次考试考砸,就认为自己不够聪明,无法学习好这门功课,最终选择了放弃。有的孩子却能正视失败,总结经验教训,愈挫愈勇。

 

缓冲力,就像冬天裹上了一件厚的外套,即使外面地冻天寒,我们也有能力抵御严寒。孩子遇到危机和麻烦的时候,不轻言放弃,也不气馁,而是可以灵活应对困难。

 

适应力,就像在沙漠中的沙棘树,即使生长在贫瘠寒冷、干燥的环境中,也可以存活下来。孩子在遭遇家庭变故,学校环境的巨大变化,或者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时,仍然可以通过自我的调整适应环境,能够快速地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秩序中来。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抗压力呢?久世浩司通过促进抗压力的五个内因,给出了切实有效的方法。

 

01

增强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心,来自于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他不会因为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而迷失自己,失去对自我的客观认识。

 

缺乏自我肯定,与我们内在的自卑有着直接的联系。让我们先来看看自卑来自于哪里。

 

自卑往往来自于我们看待事物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可能是根植于我们内心的一些核心信念。

 

我的一位朋友是一位形象设计师,你绝想不到,小时候她是妈妈眼中的丑小鸭。她皮肤黑,个子瘦小,妈妈传递的核心信念让她始终抬不起。直到有一天,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这个核心信念,重新找回了自信。今天的她,充满了女性魅力,不仅装点着自己,还带领着更多的女性变得更美。

 

我们的不自信,还来自于过去失败的教训。

 

由于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判,我们往往会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自己不够努力,自己很愚蠢等等,而忽略了很多外部的原因,从而给自己贴上了很多负面的标签。

 

而增强孩子的自尊心,父母需要去帮助孩子找到他的性格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当我们能够从我们的优势性格中获得更多的成长经验,我们就会对自己有更多正面的认识。

 

久世浩司在《抗压力——亲子篇》这本书中,提出了找到孩子性格优势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提出三个问题,找出性格优势的前三位,作为我们发展孩子优势的重点。我们可以问问孩子:

 

最近有什么事情,让你激动不已、内心喜悦?


最近有没有一次非常成功的体验?比如攻克了一道难题,坚持跑步完成了三公里,成功策划了一次活动等等。

你最喜欢自己什么地方?帮助孩子去探索他的优势。

 

第二步:找到发挥孩子性格优势的方法。父母作为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可以给孩子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比如在行为上,看到孩子做出的努力,对他微笑、点头、注视孩子,会让孩子感到被关注、被认可。当孩子经历了挫折,内心极其委屈的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紧紧的拥抱,给他力量,并且接纳他的失败。

 

第三步:给予积极的反馈。父母更应该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以及作出的行动,而不应该去关注结果。无论孩子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家长都学会从积极的角度作出反馈。比如孩子这次考试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结果,家长可以对孩子的努力做出肯定,孩子对事情的认真的态度进行肯定等等。

 

事物总是有积极的一面与消极的一面,父母要学会从积极的角度去解读孩子的行为,并做出积极的反馈。

 

假如我们习惯批评,即使孩子考了99分,父母可能也只会去关注那失去的1分。而从积极的角度来反馈,即使孩子得了60分,我们也应该去肯定他得到的那60分。

 

02

学习情绪调节

 

当面对挫折时,我们很容易产生各种消极的情绪,比如愤怒、不安、害怕、沮丧、悲伤、羞耻等等。当我们掉进负面情绪的漩涡,我们就很难有理性的思考,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久世浩司总结了帮助孩子调节情绪的三步法。

 

第一步,帮助孩子平复情绪。比如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数1、2、3,进行深呼吸,通过呼吸来放松。或者把孩子放在一个安静、安全的环境中,播放舒缓的音乐,在旁边陪着她。

 

第二步,给情绪命名。孩子有时会情绪低落,有时会愤怒,我们可以把这种情绪命名成一个“黑色的小兔子”或者“红色的小狮子”。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我”与“情绪”区分开来。我们可以尝试跟这只“黑色的小兔子”相处,暂时把它放在家里,告诉它我们会固定某个时间回来安抚它,这时,我们就会对情绪有了掌控感。

 

第三步,共鸣,也就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共情孩子的感受,感受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我们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经受的挫折,认为那无足轻重,而实际上,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的玩具被人抢走,那可能是一件令人心碎的事情。父母要帮助孩子说出他内心的感受,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被看见。

 

03

提高自我效能感

 

久世浩司提出了提高自我效能的四个要素。


第一,有真实的体验。让孩子有真正成功的体验,就像前面我们提到性格优势,发挥它的优势,这就是帮助孩子创造成功的体验。


第二,做出榜样。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模板,当父母能够承担责任,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孩子就会从父母的身上学习这些优质的品质。


第三,获得鼓励。父母对于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作出积极的反馈,孩子就会对自己更加自信,对于挑战困难充满了信心。


第四,振奋士气。给孩子鼓励打气,让他永远充满力量。

 

提高自我效能并不是让自己与别人作比较,而是只做最好的自己,比昨天好一点点的自己。让孩子内心坚守一个信念,只要去做就会成功。如果我们永远都停留在想的层面,害怕失败,不敢行动,我们就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在行动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丰富孩子的人生经验,孩子也会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变得更有力量。

 

04

培养乐观精神

 

每个人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会有不同的解读,而这些解读通常是由过去的固定化思维模式所决定的,通常这是一种自动化的思维。

 

对于不幸的事情,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比如这次考试考砸了,在分析发生的原因时,悲观的人觉得我很笨,我太粗心,我就学不会,他会向内有许多自责、自我贬低的部分,无法客观的去看待自己。


而乐观的人则会考虑此次考试考砸的原因有很多:可能自己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或者最近爸妈经常吵架影响了考试的情绪,或者有些粗心等等,这不全都是我的原因造成的。

 

对于糟糕的事件对未来的影响,乐观与悲观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比如,最近因为诸多的生活负性事件,让自己处于抑郁中,乐观的人知道自己很快可以调整过来,重拾生活的信心。而悲观的人则会觉得自己毫无希望,抑郁的情绪只会更加严重,自己什么也改变不了。

 

对于事件的影响力,乐观的人会对此有一个限定的解释,认为这只是偶发事件。而悲观的人,则会放大不幸事件的影响,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比如高考考砸了,悲观的人会放大到考不上大学,以后就找到工作,这样一辈子就完了。而乐观的人只是把这一次考试当作人生的一个重要的事件。


在长长的一生里,它不会影响到我们太多。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大学都没有毕业,但也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况且我们现在还有很多的学习机会来提高技能,人生并不只有高考这一条路。

 

05

提高人际关系质量

 

人际关系夸张一点说,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对我们如此重要。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困境,获得支持,度过难关。

 

父母与孩子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则可以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对抗压力与挫折。

 

当孩子遇到困难、情绪低落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帮助孩子呢?

 

首先,要做一个细心的父母。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父母应该及时捕捉到孩子情绪低落的情况。

 

当父母看见孩子这样的表现时,可以关切地问他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发生了什么?当孩子告诉父母事实时,父母要学会去共情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跟好朋友吵了架,两个人闹掰了,父母可以跟孩子这样说:你一定感到很难过,你被朋友给误解了,你有一些愤怒,是这样的吗?

 

然后,父母可以给予孩子帮助,可以跟孩子这样说:在这件事情上,我可以帮你做些什么?你希望妈妈能帮你些什么?

 

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积极、建设性的反馈。假如父母能够每天给孩子三次积极建设性的反馈,这就像给孩子的能量储蓄罐里面投资。

 

当孩子储备了足够的能量时,他就有能力面对挫折和困境,有力量去应对外界的寒冷与血雨腥风,抗压能力将会不断升级。

 

帮助孩子增强自尊心,学会情绪管理,提高他的自我效能感,培养乐观主义精神,并且提高亲子之间以及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质量,通过这5个方面的培养,我们的孩子就会变得更加有韧性、有弹性,也更容易适应如此多变的生活与社会环境,提高抗压力。


作者简介:任丽,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心理传播师,深圳电台先锋898特约嘉宾,心理专栏作者,有书智库作者,有书领读达人,《中国新闻周刊》特约撰稿人,书评人,影评人。预约心理咨询以及加入写作团体请加微信:juliar0602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赞赏
举报
xinli_5771

还是要多学习

2019-06-12 · 回复
xinli_4699

我就是这样的

2019-06-12 · 回复
xinli_2520

深有同感

2019-06-12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