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想着别人不认同自己就心烦气躁怎么办?

data.name
人生答疑...

优质答主/分馆馆长/朗读者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又被别人评价自己作品差,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差。
心里也不舒服不服气。怎么办?


粥也也:你说你孤独,就像很久以前长星照耀十三个州府

ta的主页


这问题就像:

  • 厨师被人说做饭难吃是什么感觉?

  • 作家被人说文笔糟糕故事垃圾是什么感觉?

  • 学生被人说成绩差是什么感觉?

  • 田径运动员被说跑的慢,歌手被说声音难听跑调走音。


自己满怀期待付出心血的作品,别人能肯定是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当然被人说作品差心里也会不好受


每个人思想不同,因而对待作品会褒贬不一,他人对自己的东西的看法亦或者想法只代表他的观点。子非鱼焉知鱼子乐。如果你希望你的创作,得到全部人的理解,大抵是不可能的,毕竟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眼光。


一个创作者发表一个作品时,总会有各种褒贬的声音,这时你应该更加看重那些反对的声音。自己的水平其实自己是知道的,很多把你夸的天花乱坠的人基本上只是客套话而已;


而这正好那些反对的人看了你的作品,并且提出问题,你可以判断这些褒贬建议,并加以修改,能促使你做出让人心服口服的作品来。


但总有一些人对于事物的评价是我喜不喜欢,但却自以为是地将其扩展到好不好。评论本来就是主观的,没有一定标准来衡量的评价更是如此。


因而这些一昧只说丑的人,不说出个所以然的,他只说你这作品看着不顺眼,并没有说明问题出在哪,哪里觉得别扭,这样的人你大多数时候不必理会



三三天:愿有岁月可回首,此间仍少年

ta的主页


我们对于付出的都需要别人的正向反馈,但对别人不认同,我们的心情确实也会感到失落。

每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最重要的莫过于能够拥有自主意识。但现实中,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事情时有发生。尤其是在现在这种信息铺天盖地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容易受制于自身的局限性,以至对其他人表达出的观点和想法会不假思索的就表示认同。


而这恰恰会导致你在对事物的判断上容易出现偏差,甚至有可能迷失了他自己。

又被别人评价自己作品差,重要的是觉知自己我们总是习惯活在别人眼中的世界里,似乎只有获得别人的认同,自己才能体现出价值,但这样往往活得既肤浅又缺乏意义要想活出自我,以及对事物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你需要先重新认识自己。

那么,怎么才能重新认识自己?我们又如何在这信息洪流中保持自己的一丝清明呢?

20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吉杜·克里希那穆提的《重新认识你》这本书,将告诉你如何从内在到外在的所有束缚中解脱,从而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彻底的革新。

四个阶段:

重新认识自己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那么如何做到呢?克里希那穆提的《重新认识你自己》这本书为我们总结了四个方法:

1、抛弃标准

多少年来,我们许多人一直都是被动地接收来自老师、长辈、书本给予我们的知识以及其他东西。当遇到问题时,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向他们寻求帮助,以获得“标准”答案。但在克里希那穆提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没有一个标准可循,过于恪守标准,就很容易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单一不全面。

一般来说,我们的思维往往不是受制于自己的个性和倾向,便是受制于外在的情况和环境。而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摆脱那些条条框框的标准,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才能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尼古拉·哥白尼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同时也是日心说的奠基人。在此之前,基督《圣经》的地心说可以说是绝对的权威,也是当时绝对的天文学“标准”,存在了1400年。


但哥白尼显然不惧权威,他敢于跳出标准之外,通过观察和研究重新确定了天体运行规律。当时罗马天主教廷认为他的日心说违反《圣经》,哥白尼仍坚信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可直到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去世的那一天出版商才收到哥白尼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哥白尼的“日心说”更正了人们的宇宙观。

2、避免比较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际关系发生冲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爱比较”,我们总是喜欢把自己与别人比,比富有,比名气,比博学等等,我们不但拿自己做的事和别人做的事比,我们还和自己比,把“当下的我”和“理想的我”比,把“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比


一有了比较之心,就有了矛盾,人际冲突自然就不可避免。

如果不比较,我们的心就会停止制造矛盾,就不会为那些东西消耗太多的能量。我们就会变成高智慧、高敏感度的人,同时也会拥有更多热情,因为矛盾冲突往往就是浇灭热情的真凶。避免比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同自己,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这对企业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著名作家郑逸梅老先生的座右铭是四个字:不比为贵。郑老说:"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自感不贫不贱,就能常处乐境,于身心有益。"


正因为郑老的这种良好心态,尽管他一生坎坷,却能够始终保持坦然、乐观、淡定的心态。他一生著述丰厚,作品近50种,1000多万字,而且还因善长为报刊写随笔和文学轶事而赢得“补白大王”的雅号,郑老先生能以97岁高龄而寿终与他"不比为贵"的人生智慧是分不开的。

3、与真实的自我相处

因为压抑自我而造成的苦闷,或为了顺应某种生活模式的苦心励志,都无法引导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一边想从各种不顺心、各种繁杂琐碎中解脱出来,但又一边违心的为了各种利益需求在其中难以自拔。


这是一种与真实的自我相去甚远的选择,大多数人习惯了强颜欢笑,习惯了逆来顺受,而这恰恰是阻挡你重新认识自己的一大障碍。

想要真正了解一样东西,你就必须和它密切相处。所以,你要学会与真实的自我和平共存,而不是和那个你认为应该的或者强装的你。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没有那些假造的谦虚,辩解以及谴责,你才会更好的接纳自己。

乔·吉拉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销售员,他连续12年荣登世界吉斯尼记录大全世界销售第一的宝座,他保持的世界汽车销售纪录:连续12年平均每天销售6辆车,至今无人能打破。


也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演讲大师,曾为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精英传授他的销售经验,来自世界各地数以百万的人们被他的演讲所感动,被他的事迹所激励。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三十五岁以前,乔·吉拉德还是一个全盘的失败者:他严重的口吃患者,先后换过四十多个工作仍一事无成,甚至曾经当过小偷,开过赌场。然而,乔·吉拉德并没有放弃自己,他选择了接纳这个不完美的自己,他试着和真实的自己和平共处。终于,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这样一个谁都不看好的人,竞然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4、注重当下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定时空范围内思考的,人是依据时间而活的,而我们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憧憬未来。我们总认为自己的将来会有所改变,我们内心向往的那些东西也会一点点、一天天的实现。


但克里希那穆提却认为:时间并不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任何改变,我们应该停止这种自娱自乐的空想,我们必须在当下这一刻就做出改变,这才是真实存在的。

行动是当下直接的表现,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它必定属于现在。由于行动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许多人喜欢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想寻求丝毫不存在的“安全感”,做起事来不能全神贯注,而是心存侥幸。正是这种心不在焉,总是把问题拖延到将来,因此问题总是存在。

亚马逊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杰夫·贝佐斯的口头禅是“我没有谈论未来的习惯”。他经常谈论自己的目标,却很少谈预期数额一类的事情。他始终保持着这个习惯。在公司起步阶段,他就曾说过:“我们无法就盈亏情况作出大致的预测,也不存在对于将来的预测。”

在互联网泡沫崩溃后,亚马逊被迫需要证明它是可以盈利的企业,贝佐斯破天荒地给员工发送了要“转亏为盈”的邮件,并写上了销售额和利润率的目标数。可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当记者发现这些邮件时,那上面也写满了“日期”——实行“转亏为盈”战略的期限。如果时常把预期数额挂在嘴边,就会受其制约,企业及其经营者变得热衷于“达成预期数额”,有时甚至会热衷于达成脱离预测的、不合理数额。

总结:我们总是一味的选择蒙头狂奔,但路上的迷茫、挫折、失败等,总是让我们感到措手不及。也许,我们是应该找个时间停下来重新认识一下自己,从而找到更好的方向



莫小凡:我愿做你的耳朵,陪你度过余生

ta的主页


既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又害怕别人不好的评价。


有一个现象其实很逗的,如果是一个完全不懂的人评价你的作品,你很少会动气,因为你知道他根本不懂得欣赏,所以他的言论完全是无稽之谈,无论他说什么你都不会放在心上。


但是如果稍微懂一点或者是行家的时候,我们就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怕别人批判我们的作品,但是我相信楼主也有自己的主见。


通过别人的话语,你一定能分辨的出来他是真正的指出你的缺点,还是只是在指手画脚,如果是前者的话,你吸取别人的建议,完善自己的作品,如果是后者的话,你不必理会就好了,你的作品是由心而发,把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才是你的初衷,如果只是为了取悦别人的话,我相信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创作什么作品了


对于自己的作品,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解,不要单单因为别人随意的评价就怀疑自己的能力,毕竟他不是你,不能做到身临其境,所以不要太过于焦虑,毕竟找一个懂的人没那么简单。


你不服气的原因应该是觉得别人不能理解你作品的寓意,如果你连自己的作品都没有信心的话,又如何能让别人轻易就认同呢



赞赏
举报
xinli_518

真的很有感触

2019-06-06 · 回复
xinli_1526

思考了很久的问题在这篇文章找到了答案

2019-06-05 · 回复
xinli_9803

沉迷壹心理算不算读书呢,哈哈

2019-06-04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