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眼中的你=真实的你?

data.name
meiy...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
文: meiya
来源: meiyayibu(ID:OneStepUp)
原文标题:不要被父母洗脑,拒绝用他们不好的方式对待你自己,你就会获得更大的自由


01

无论你怎么努力

也许父母都是看不见的


在我的心理咨询中,大多数来访者都没有一个很好的原生家庭,他们常常遭遇不被父母爱,不被父母认可的困扰。


  • 但是有的人会认为,父母都不认可我,不爱我,我就是一个不值得被人爱的人


  • 有的人则不这么认为,父母不认可我,不爱我,那是父母的事情,和我这个人好不好,值不值得被人爱,没有那么绝对的关系。


前者显然会非常痛苦,后者遭遇原生家庭的痛苦的部分则较少


做原生家庭的咨询,我常常要帮助来访者做的事情就是将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和他们自身好不好,有没有价值分开。


有一个读者给我留言,说有一天她在家里炒菜做饭,心情不错,不自觉地哼着歌。


她妈来了,进门就来了一句:一个家庭妇女,还挺高兴!


她当时就想跟妈妈吵架,忍了好久才忍住。


她说:往源头分析,我很想要母亲的爱。但现实一次次地告诉我,不是所有妈妈都那么爱孩子的


她想和妈妈吵架是因为妈妈的话刺伤她了,是因为她觉得被妈妈否定和打击了,再往深层讲,她渴望妈妈的认可和爱


我回复她:如果能够把妈妈对你的行为和你好不好,被不被她爱分开可能就不那么生气了。你妈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你对其他人都是这样。不是所有的妈妈都懂的怎么去爱孩子。


她后来告诉我,我的这一句话给她很大的安慰和解脱


我们很多人痛苦的根源在于根据父母对自己的方式和表现而进行自我否定。


他们会说,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自己,你说这个人是多么差劲,多么没有价值!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价值,和家庭,和父母对自己的方式和态度捆绑在一起,他就不独立,不自由了。


因为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爱孩子,都懂得以孩子需要的方式对待孩子。


甚至很多父母,你告诉他们,你需要怎么样被对待,他们依然执着于自己所谓的爱孩子的方式,看不见,听不见孩子的需要。


在中国版天台喊话的《少年说》中,有个女孩YOYO的妈妈总是拿她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和第一名学霸好朋友比较,仿佛在她眼里,那位学霸才配做他的女儿。


她对着妈妈喊:“妈妈为什么总拿别人家的孩子跟我比,为什么看不到我的努力?



孩子越说越委屈。


妈妈却在台下强势反驳,列举一二三四,说辞一套一套。



孩子用哭腔请求妈妈以后不要总打击她


妈妈却自信满满地说:“我太知道闺女,就得打击!不打击就有点飘!”。



孩子很委屈,“我说了我不适合激将法,你们老是在这里打击我,我就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


妈妈依然强势反驳:“我太知道闺女,就得打击!不打击就有点飘!”


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哭得稀里哗啦地跑下天台,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委屈、愤怒和无力。


当父母以“为你好”,以爱的名义,行控制孩子之实的时候,他们是看不见孩子的需要的。


面对这样的父母,期待他们改变,是不可能的,你的期待只会让自己更加受伤。


恰当的方式,是与父母在心理上分离。


学会更独立地更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不要用父母对待和评价自己的方式,对待和评价自己。即不要认同父母对你的评价和态度。


02

你不被父母爱

不是你不够好,更不是你的错


面对那些说父母不喜欢自己,不爱自己,从而觉得自己很差劲的来访者,我会不断地和他们强调:我们被不被父母爱,真的不是我们够不够好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父母是不是一个会爱人的父母。


简单讲,一个人是不是被父母爱,这是ta父母的事情,取决于ta的父母,而不是取决于那个ta。


  • 海豹儿力克•胡哲就是一个例子。


澳大利亚的小伙子力克•胡哲生下来就没手没脚,但是他的父母依然很爱他,给他很多的爱与支持,如果换一个父母,可能就不会爱他,甚至会抛弃他。


所以,你父母爱不爱你,跟你是不是不够好真没有关系。


他们不爱你,也许是他们缺乏爱人的能力,是他们不懂得爱,是他们从小也没有得到爱,因为自己没有,他们也不知道怎么给予你爱。


不要因为父母不爱你,或者对你不够好,就去否定你自己,觉得自己糟糕至极,或者都是自己的错。


当一个人能够将父母爱不爱自己,与自己够不够好分离开来,他将获得极大的解脱和自由。



在很多人的头脑里面都有一句话: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如果父母不爱孩子,那就是这个孩子有问题


其实,是我们不愿意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恨孩子的父母,


讨厌孩子的父母,


不喜欢孩子的父母,


虐待孩子的父母,


抛弃孩子的父母


比比皆是


我们的文化对亲子关系有很多误读。比如,认为血缘自动会带来爱,一个人当了父母就会自动爱自己的孩子。


  • 可是事实是:一个没有爱人能力的人,不会因为当了父母就自动会爱孩子了,血缘也并不绝对带来爱


  • 相反,没有血缘也可能带来爱,比如我们爱我们的伴侣,ta和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我们因为有爱情,有相似的价值观而在一起。


如果看到:“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这一点,也许很多人就能接受父母没有那么爱自己,甚至不爱自己的事实,进而就能放过自己,不用觉得父母不爱自己都是自己的错,自己不好。


在我们的文化里面,也有过度美化亲子关系的嫌疑。


说实话,亲子关系只不过是众多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并不会比其他人际关系更高级。人际关系中有利益算计、资源交换、权利争斗,也有美好、善良、纯真与爱,那亲子关系中也有这些。



如果我们能够用更平常心,更现实和客观的视角来看待和要求亲子关系,那我们对父母就不会有那么多期待和失望,就不会对没有理想的原生家庭,完美的父母耿耿于怀。


因为父母也是人,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也是现实关系中的一种,所以没有理想和完美可言


03

好父母

是提供好的镜映


我们为什么会把自己的价值,自己好不好和父母对我们的评价、认可、爱不爱联系在一起呢?


1、因为当我们小的时候,尤其是个婴幼儿的时候,是非常脆弱无力的,需要依赖父母而活,因此父母如何对待我们关乎我们的生存。父母对我们好一些,我们就会生存得好一些,父母对我们不好,我们就会生存得不好。


父母是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客体,我们大多数人的内在可能都有一份恐惧,叫做“丧失客体爱”的恐惧。


所以我们对父母对我们的态度是非常敏感的,害怕失去父母对我们的爱、认可和照顾,因为失去这些就意味着无法生存。



2、儿童的心理特点是自恋和自我中心性,归因方式也是如此。认为父母对自己好,是因为自己好。父母对自己不好,是因为自己不好。


  • 1979年的一部美国电影《克莱默夫妇》讲得是丧偶式育儿带来的婚姻危机。


其中有一幕我印象深刻,母亲离家出走之后,父亲独自带着孩子,一天晚上父子俩因为吃冰激凌大吵了一架,孩子躺在床上哭着睡着了,父亲泰德进房间给孩子盖被子,懂事的比利醒来后先向爸爸道歉,并问爸爸,妈妈的离开是不是因为他不乖,还担心因为自己不听话,爸爸也不爱自己,会离开自己。


这是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的,儿童非常恐惧父母会离开自己,抛弃自己,也以自我为中心,往往把父母的行为归因于自身。



3、婴幼儿对自己的认知也是混沌的,或者说对自己没有认知,会根据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来认知自己,评价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就是“镜映”,


即父母作为一面镜子,帮助孩子照见自身的存在。


如果父母对孩子温和、尊重、充满爱意,孩子常常在父母身上看到自身好的部分,ta就以为自己是好的,反之,ta就觉得自己不好。


  • 比如父母在我们面前以恩人自居,把养育我们当成施恩,把我们视为一种负担,我们就会对自己的存在有罪恶感,在人际关系上畏首畏尾,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需要,不敢找人帮忙,害怕给别人添麻烦。


  • 比如父母对我们非常严苛,从小如果我们犯了一点错,就被父母大声责骂,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很不好,在人际关系中会竭力隐藏自己,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和问题,也非常恐惧一切的失败和犯错。


父母一次说你不好,一天对你不好,可能都没有关系,但是如果父母十年如一日的说你不好,对你不好,那你会真的觉得自己很糟糕。


原生家庭对人的伤害正在于此,它具有缓慢的渗透性和洗脑性,谎话说了一千遍也会成真。


我们会因为父母对我们不好,而觉得自己不好,还会内化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形成自己内在的父母,然后以此态度来对待自己。


比如如果内化了严苛的父母,当我们犯错时,就会攻击自己,批判自己,甚至无情地嘲讽自己,导致我们自己对自己施加最严酷的刑罚,对自己落井下石,且对自己扔下的石头又大又准又狠。



有的人在工作中犯了一个小错会不停地骂自己:“你怎么这么蠢!”


有的人被分手后会不停地对自己说:“你看,你真的很差劲,所以没人爱你,你这辈子就是孤独终老的命!”


有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遇到一些挫折,会归因为:“你太没用了,什么关系都处理不好。”


……


这些内在的声音最初都来自于他们的父母,而不非他们原创,他们内化了不好的父母对待自己方式,倾向于对自己各种攻击和指责,甚至辱骂,导致自己的处境和情绪变得更恶劣。


从某一个角度讲,我们这一代的成长任务是去剔除掉内心这样来源于父母的声音,给自己植入新的、好的声音,那些温和的、鼓励的、支持的、接纳的,理解的、正面的话语,然后给我们的孩子也同样植入好的、积极的内心的声音。



04

你可以改变

可以学会好好爱自己


那一个人要怎么改变自己那个不好的“内在父母”呢?


  1. 可以找一个好的恋人,这个恋人给予ta很多的爱、理解和支持,被人好好爱着,我们也学会了爱自己。被人爱,会改变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方式。


  2. 可以找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给予ta一个抱持性的环境,一个好的镜映、积极的关注,给予ta很多的理解、接纳和鼓励,久而久之,ta就能够内化咨询师对待自己的态度,学会做自己的好父母。


  3. 还可以通过学习增加对自己的觉察,进行个人成长,学会爱自己。每一次当意识到自己又在对自己施加酷刑时,对自己说出那些尖酸、刻薄、恶毒的话语时,请试着和这个声音保持一段距离,不要认同它,你可以喊停,可以转化新的方式,用更好的方式,比如温和、理解、接纳的方式对待自己,用新的声音新的模式替换它。


无论哪一种方式,改变都需要一个过程,可能还很漫长,进两步就会退一步,因为要更改我们业已形成的神经回路和行为模式并不容易。



我们谈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和负面影响,不是为了怪罪家庭,怪罪父母,也不是为了逃避问题,而是学会更好的面对自己,面对问题,承担起改变自己的责任。


小时候,父母怎么对待我们,我们没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现在,改变自己。


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你可以学会用新的方式,好的方式来好好对待自己,可以重新在自己的内在再塑造一个好父母,好好爱自己。



作者简介:meiya,86年女生,现居上海。曾经的广告人,现在的畅销书作家,书评人,自由撰稿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慢慢来,让灵魂跟上来》《他爱的是玫瑰,而你是蔷薇》《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等多部畅销作品。豆瓣网红人,关注量15W+。


责任编辑:Spencer   一只

赞赏
举报
最近的你是我最远的距

刚才大哭了一场,感觉心情好多了

2021-06-17 · 回复
最近的你是我最远的距

上学时我学习不怎么好,但在画画这方面确是我的优点,经常在画画比赛中获得荣誉,可每次带着获奖后满足的心情和急于分享的喜悦回家后遭遇的只是家人的冷漠和不屑 甚至是打击“净弄这些有的没的。”原本很好的心情就这样掉落了谷底,我只能把自己的荣誉放起来,可每次被家人打扫的时候好端端放起来的奖状就没了,问了他们他们却说我以为是张纸来,被也丢了。,,,,,,就这样我从此以后压抑了心中真实的我。但是,自从我接触心理学和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望,渐渐找回了那个心中的小孩,原来他一直都在。从此我的内心开始明朗,不再活在别人的眼光,别人的评价以及各种标签里。很感谢心理学也很感谢壹心理对我的陪伴,还有那句话“世界和我爱着你”

2021-06-17 · 回复
dear my goblin

观点鲜明,切入点及角度很好,分析也很通俗易懂!赞👍🏻

2021-03-17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