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立阴影,面朝光明 | 人格中的光明三角和暗黑三角

data.name
京师心理...

认证作家
编译 : Phimos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作者)


“世界上少了一个人,又怎样呢?”

——泰德·邦迪(美国连环杀人狂)


潜伏暗影之人


如果你看过《沉默的羔羊》,或许你也会被吃人的汉尼拔医生吸引:冷静,英俊,高智商,神秘莫测,唇角一抹尽在掌握中的微笑,纵使知道他的危险、却依然让人沉醉。这种阴影里的角色,不仅会引来迷妹的尖叫,这种暗黑人格,也能“撩”到心理学家的敏感点。


这个概念最早在2002年由Delroy Paulhus和Kevin Wililiams提出,共有三种特质,分别指的是自恋(自我中心、自以为是),马基雅维利主义(冷酷无情、阴谋欺骗),精神病态(寻求刺激、缺乏共情)


这三种黑暗的特质,被统称为“暗黑三角”。之前对这些特质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犯罪者和精神病患者身上,而Paulhus和Wililiams提出,实际上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些特质——我们都至少有一点儿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比如,心甘情愿地接受美颜自拍的欺骗,日常耍的一点儿不太纯良的手段,偶尔冒出头的幸灾乐祸和愤世嫉俗……都是我们身上难以抹消的一面,不过是程度不同罢了。


这个大胆的想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这些年来,三种暗黑人格的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关联,都得到了充分的探讨,甚至发现这些“社会所厌恶”的特质间存在着很大的重叠,以至于Paulhus认为三种特质的研究者应当联合起来——可能在这三角之间,存在人格的某种“暗黑核心”。


但是,正人君子真的都只是表面工夫吗?背地里的我们,真的只是道貌岸然的面具下、魔鬼般的灵魂吗?



我们也有,生命之光


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暗黑人物的确存在,但你身边有没有“生命之光”那样的存在呢?这不仅仅是说那些获得大量表彰的“感动中国”、“当代雷锋”,更指的是向身边人辐射着温暖和光芒的那些人。这样的人不会谋算着自己的付出,而是自然而然、自发地奉献无条件的爱——因为他们的心中本就倾向于如此。



研究者围绕这些人,找到了和暗黑三角相对的光明三角,但光明三角不是简单反转了黑暗三角,而是混合了原谅、信任、诚实、关怀、接纳的一个大杂烩。他们总是从好的角度看待他人,并且从与人交往中获得内心深处的喜悦,而非仅仅把他人当作达成自身目的的工具。


最终,这三个特质从研究中浮现:康德主义(遵循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文主义(看重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对人性的信心(相信人性中存在善良和美德)。在对这些因素的反复雕琢和精确的数据分析后,研究者给出了测试光明和暗黑特质平衡的量表。



对上千名不同年龄、性别、种族、信仰的人施用光明三角量表后,结果发现:光明三角并不完全是暗黑三角的反面,两者仅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有光的人,或许也有影”,光明和黑暗或许在大多数人心中并存。暗黑三角水平高的人也并非是人群中的异种(毕竟,连月亮都有见不得光的一面,有阴暗面才是人类啊),而是将我们每个人潜在的一面放大、并释放。


由此看来,人的内心,或许都是光明三角和暗黑三角的平衡。研究者将每个人身上光明三角和暗黑三角的程度进行比较,发现在我们思维、行为和情绪里,比起黑暗还是要更多一点光明。从下面的分布图可以看出,极端恶意的恶魔其实在人群里是比较少的。


(点越靠左上表示光明三角水平高,暗黑三角水平低,越靠右下则表示暗黑三角水平高,光明三角水平低)


给光明之子和黑暗之子画个像


所以,光明三角高的人和暗黑三角高的人都是什么样呢?


伏地魔一般的黑暗之子


研究者发现,暗黑三角高的人更可能是年轻的男性,且看重性、权力、成就、隶属关系(而非亲密关系),采取自我成就、而非人际超越的价值取向,将自己的想法或一味的虔信视作其自身超越死亡的途径——就像《V字仇杀队》里孤胆的叛逆者V,神秘强大,将自己的正义建构在他人的生命上。从行为上看,他们自私,喜欢炫耀性消费,面对生活中的不快,也往往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此外,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责任心、宜人性以及同情心、共情能力都很低,缺少宁静的自我,也不相信人性可以是本善的。


暗黑三角也和一系列个人动机性目标相关因素有关,比如功利主义的道德判断,也可能是创意、勇气、领导力、自信心的强。这或许增添了他们的魅力,比如黑夜里以暴制暴的蝙蝠侠,实力强大却没有纪律的钢铁侠等等。出乎意料的是,暗黑三角也和好奇心相关,主要体现在欣然接受种种未知(比如他们会说:“我喜欢做有一点儿吓人的事”、“我更喜欢让人兴奋、难以预料的工作”)和缺失感(“发现自己不理解一种解法让我很难受”“不知道一个词会让我很烦”)等成分上。



那光明之子就是温暖的春日阳光


对“光明之子”的描摹则勾勒出了一幅完全相反的图景:更可能是年老、女性,及较少的突发事件。


人格方面,他们对经验更开放、责任心高,拥有积极的热情和宁静的自我。


精神方面,他们往往宗教信仰程度高,生活满意度和对他人的接纳度高,同情心和共情能力高,相信他人并对自己、世界和未来更加乐观,相信人在肉体消亡后也能通过生物传承和社会自然得以永存。


在群体中,光明三角量表得分更高的个体对他们的人际关系、能力、自主性更满意,在关系中有着更安全的依恋模式。光明三角受到亲密关系和自我超越价值取向的影响,并与明察事理、热情、爱、友好、团队合作、宽恕和感谢等特质有关。


在个人上,光明三角高的人会采取更成熟的防御机制,如幽默、升华、期望和利他主义。他们有着更高的自尊,展现真实的自我,对自我也有更强大的看法。光明三角高的人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但不像暗黑人格相关的是接受未知与缺失感,和光明人格相关的成分主要是延展性,比如他们会说:“在新情境里,我积极寻求尽可能多的信息”、“我将挑战性情境视作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总体来说,光明三角并不和一些明显的缺点相关,除了少部分随环境变化而产生不同影响的例外。


比如说,光明三角高的人虽有高创造力和能力,但无自我成就和自我提高的强烈动机,像自信和勇敢等、有助于达成挑战性目标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品质,也和光明三角没有显著关联。再有,他们甚至人际内疚感更强,包括幸存感(“我有时觉得我并不值得我获得的快乐”)、分离感(“离家太久使我焦虑”)、责任包揽感(“即使我爱的人过得很好,我也很担心他们”)等形式。体验这些内疚感,有助于修复冲突和改善关系,然而当身边人都不甚成功时,也可能阻碍个人的野心、使他们害怕成功。


最后,光明三角还可能标志着更强的感受倒置,比如对亲密的人更凶,或是更可能认为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这被认为是成熟利他主义的同时,也有心理学家认为是一种神经系统的防御机制,他们会认为“如果某人抢劫了我、拿走了我的钱,我更希望他得到帮助而非惩罚。”、“我经常发现我对那些我本该生气的人非常好。”尽管以德报怨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但这种态度,配上更强的人际内疚感,会使得高光明三角水平的人,比高暗黑三角者,更容易接受自己被利用和情绪上被操纵。



那么,你也可以是微光


对光明三角和暗黑三角的研究,其实展示了心理、人格中相互平衡的力量。生活中的确存在暗影之人,可是,生命之光也切切实实地存在我们身边,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发现,意识到好人不仅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更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


从人性来说,或许我们都站在自己的阴影里,可这正是因为——光明照耀着我们的前身。那么,就像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到的,“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


原文链接
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beautiful-minds/the-light-triad-vs-dark-triad-of-personality/


公众号简介: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举报
东海散人

垃圾文章

2020-02-11 · 回复
小鲸鱼569fa6

我有一个问题是有关我自己的,不知道为什么,有的时候我可以很自信,感觉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对自己的控制力也特别的强。这种感觉特别好,让我觉得跟谁聊天都可以聊很久,甚至即使那个人不理我,我都不会愧疚。在这种状态了即使被打击,生活出现什么变故我感觉都可以控制得很好,有一种世界是我的这种感觉。可是有时候我也会变得很沉闷,呼吸都感觉有点不舒适,感觉潜意识给我设置了很多障碍,让我不敢去做很多事,比如无法跟别人畅所欲言,一般就是冷场,脑子里想不到太多的话,我意识到会冷场时就会去说一些讨好的话,但是这种聊天我很累,也不是我真正的自己,而且沟通不下去,那种世界是我自己的感觉没有了。没办法对自己控制得很好(都无法自然的笑),也开不起玩笑,没有想要交际什么的,做事也力不从心,很讨厌这种感觉,可是它总是莫名奇妙的就来了。每次都让我我很郁闷。可是我不知道我自己哪里出了问题。所以想请楼主帮我解答,我是不是有什么人格问题,或者心里疾病什么的?( ๑ŏ ﹏ ŏ๑ )

2019-04-26 · 回复
xinli_6577

感谢成长路上有你

2019-04-18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