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 | 抛开收获谈付出都是耍流氓

data.name
职场

认证作家
文:张昕
来源:Dr昕理学(ID:PKUPsyXin)


996这个话题最近很热,来龙去脉如下:就是有一群码农建起了一个名为996ICU(取“工作996,生病ICU”之意)的项目,列了一个“黑名单”统计出中国实施996(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工作制的互联网公司,号召同行抵制这样的企业。


这场“革命”声势逐渐浩大,现在连马爸爸,强东哥都纷纷出面回应了。



很多文章以马爸爸说的“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作为标题,为马云招了不少骂。

 

他挨骂的原因主要是——他可是我们最熟知的“最悔创业杰克马”呀!“如果有来生,我一定选择家庭”言犹在耳,怎么一转眼就变成“996是修来的福报”了呢?



很多人骂他熬制成功学的毒鸡汤给我们喝,自己说的话自己打脸。



但其实我倒觉得,马云说的未必不是心里话。因为人在不同的情景之下,确实是会有不同的心境产生。就算是在同样的情景下,也有可能会有多种心境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人是多维多变的,看似相互矛盾的两句话,也未必不是真话。

 

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看了一下原文——马云对“996是福气”的阐述是:


“我不要说996,到今天为止,我肯定是12x12以上。这世界上996的人很多,每天工作12小时、13小时的人很多,比我们辛苦、比我们努力、比我们聪明的人很多,并不是所有做996的人都有这个机会真正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并且还能够有成就感的事。”


这番话,我其实相信是他的肺腑之言。他身处这样的位置,做着这么大的事业,从中获得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一定是巨大的,这是真话。而同时,996的工作何其多,能真正有意义的却不多,这也是实情。

 

虽然996ICU行动是从互联网公司兴起的,但其实996的并不止这一个行业,不要说9点下班了——夜里12点下班,凌晨2点下班,通宵工作,24*7的工作比比皆是,放眼一望灯火通明的夜景,那就是社畜加班狗们用心血点燃的明灯啊!



加班的人多了去了,那为什么有人996就觉得苦,有人24*7却觉得值?为什么有人觉得年轻人就该奋斗,另一部分人觉得这是对资本剥削劳动力的美化?是那些叫苦的人懒惰脆弱吗?我觉得不能这么武断地下结论。

 

这个话题之所以各执一词,关键就在你加的班,能否给你带来“价值感、意义感和成就感”。马云的话虽是真话,却不能服众,原因在于他不该以己度人——领导者确实从长时间的工作中获得了价值感,那员工是否也获得了与付出等价的价值感呢?

 

996,可能会导致职业倦怠甚至耗竭


抵制996,抵制的不是996本身,而是抵制不产生价值、不带来利益的纯劳动力剥削。从这个角度来说,抵制996是有道理的。

 

首先,工作时长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不用我说,大家肯定都懂,过长的工时一定一定会导致健康问题,看看那么多猝死的案例就明白了。1997年,几位管理学家在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上发表的元分析,也支持了这样的结论——工作时间越长,健康出现状况的情况越多。

 

我想强调的是,不要以为长工时给人带来的伤害仅仅是身体上的,它更负面的影响在于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职业倦怠(Burnout)就是其中一种典型体现,最早由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他的研究针对的是护士和医生在长时间工作的重压下所表现出来的身心疲劳耗竭的状态。后来,Maslach等人则把这个概念引入了企业管理领域,把一个人伴随长时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称为职业倦怠。


▲ 结果证明,确实工作时间越长,个体的职业倦怠情况越严重


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及负面后果


1. 情感衰竭: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2. 去人格化: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3. 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而职业倦怠带来的负面后果有哪些呢?


1) 生理健康受损(更容易失眠、患心血管疾病、肠胃疾病等);


2) 心理健康受损(更容易情绪不稳定,甚至抑郁、焦虑等);


3) 认知功能受损(记忆、注意力等功能下降);


4) 工作表现差(经常旷工、容易离职、甚至做出一些破坏公共财物、故意不好好工作的“反生产行为”)。


延长工时会带来更好的绩效吗?


职业倦怠从员工角度来说是有害身心健康的,那么从老板的角度来说,硬性规定员工延长工时就一定会有更好绩效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延长工时不仅不能提高工作效果,还反而会导致员工的消极工作态度,进一步降低内驱力。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一方面,员工由于职业倦怠而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犯错的几率便会提高;另一方面,员工甚至还有可能主动做出有损雇主利益的反生产行为。以护士为例吧,2004年发表在Health Affairs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就讨论了长工时对于护士工作表现的影响。


▲结果不出所料,护士工作时间越长,犯错的次数就越多。


不仅如此,职业倦怠的出现影响的不光是个人,更会影响到其他人或是整个组织(所谓军心溃散)。劳动法之所以提出最高工作时间的限制,正是因为增加工时并不等于提高工作表现。

 

上个世纪20年代,“英国工业疲劳研究组”就做过一个经典的研究,探讨了工作时间的改变(如由10小时改为8小时)对提高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者以每小时的平均产量作为因变量指标,运用了从1918年3月至1919年7月按10小时工作日的产量数据,作为实行新措施之前的基线。然后,于1919年8月开始将10小时工作日改为8小时工作日(下图虚线代表改变劳动时间)。之后,又连续记录了每小时的平均产量,一直到1920年8月。


▲事实证明,8小时工作制的实施,并没有降低工人的生产率。虽然这项研究是100年前的了,但直到现在来看,意义还是不过时的。


什么样的工作容易造成burnout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职业:医护人员(尤其护士)、IT码农、警察(尤其狱警)、教师(尤其幼师)这几个都属于burnout高危职业。

 

是不是看起来很多都应该是很容易获得“成就感”的崇高职业?但个中辛苦可能只有从业者自己知道。(尤其是病人、罪犯、幼儿都是特别难配合的工作对象,造成的负面情绪和精神压力是巨大的,如果待遇再跟不上,出现职业倦怠是很常见的。)

 

插播一段吐槽:

很多人总有一种幻觉,觉得教师这个工作很轻松,尤其是大学老师,有寒暑假,一周就上一两节课,还不用坐班!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啊!这……我真是一把辛酸泪啊!上课只是我们工作量中的一小小小部分,科研工作的进行,哪分什么上班下班,平时周末,寒假暑假啊……要不然你以为科学家的头发都是怎么掉光的呀! 


▲一篇讨论IT行业的996现象的帖子下,教师们乱入了


为什么有人全年无休仍然干劲十足?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要问了,如果996容易导致职业倦怠,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工作24小时待命、全年无休连轴转却也不觉得苦呢?

 

那肯定是因为他能从职业中获得了成就感和收获感(这个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精神上的成就感可以产生巨大的内驱力甚至是高峰体验,令人进入心流状态,不知疲倦;而物质上的收获可以产生巨大的外驱力,犹如给人打了一剂鸡血,使人产生多巴胺,干劲十足。

 

相反,如果工作只是一味时间长、任务重、压力大,却无法让人获得精神满足,物质和金钱的奖励又没到位,久而久之,员工出现职业倦怠、耗竭只是早晚的事。

 

我写这篇文的时候鹿就问我:“你的工作量远远不止996了,你怎么没有倦怠也没有耗竭,还每天跟打了鸡血似的呢?”我想了想,主要还是因为我能从科研工作中获得大量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吧!


题外话


另外,最近关于996的争议,有很多职场老人儿会吐槽:“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不能吃苦了,我们当年加班多严重啊,谁愿意加班?可不也这么熬过来了,怎么到了他们这代就受不了了?”

 

嗯,这你就要明白市场规律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时代可以说已经结束了,用工市场从劳动力过剩变成了劳动力紧缺。确实,过去的员工也苦也累,也倦怠也耗竭,也想休息,也想抵制,可是不得不搬砖啊,因为你不搬就有别人搬。但现在,议价权逐渐从雇主转向雇员,以后这种996ICU的反击行动估计还会更多。

 

最后,如果大家对burnout感兴趣,欢迎做一个自测(因为MBI-GS是有版权的,我就不放上全文了,测一次要好几美元呢),我列出一些症状,大家对照一下,如果其中有超过50%的题目(可以看作下列一个顿号就是一个题目),你的答案是每周一次甚至更高的频率,那可能就要考虑burnout的可能性了。

 

1. 面对工作时感到:身心俱惫、精疲力竭、非常累、压力很大、快要崩溃了


2. 对工作的态度:越来越不感兴趣、没有以前那样热心了、怀疑工作的意义、不关心工作的贡献


3. 对自己的信心:无法解决工作遇到的问题、对工作没有贡献、无法完成自己的工作、即使完成工作也不会感到开心、认为自己工作没有价值、觉得自己无法有效完成工作


如果真的感觉到burnout了,还是换一家公司吧。虽然说努力和奋斗值得尊敬,但是离开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也许会让努力和奋斗变得更有价值。


作者简介: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微信公众号:Dr昕理学(ID:PKUPsyXin)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举报
xinli_3228

求指导!

2019-04-17 · 回复
xinli_5771

受教了,谢谢!

2019-04-17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