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 “定义问题”,真的“看见”孩子

精选
data.name
Melo...

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有一天,我站在一栋学科补习机构驻扎的楼下,等朋友吃饭。

 

华灯初上,孩子们欢声笑语格外动听。

 

突然,高亢的责骂声传入耳中。


满脸怒火的男子,边走边训斥儿子。


“粗心,又被老师留下罚写数学题,人家早就完成了,你呢?

 

小男孩估计处在五六年级,正是关键学习期。

 

爸爸见儿子没反应,一巴掌打在后背,“成绩提高这么慢,长点记性,行不行啊?”

 

孩子小声反驳:“又不是没做,这么着急,弄得我更不想复习了。”

 

“少废话,晚上到家再做一遍,看能不能有点长进。”

 

焦灼如热锅蚂蚁的爸爸,好似赌场压上砝码,赌在即将升学的儿子身上。

 

书籍《自主教养》的作者赵昱鲲提到,人做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动机。

 

一个是自主动机:做事是出于兴趣、激情、自我认同,在过程中充满积极情绪,会得到更多的积极体验,同时不会轻易放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面循环。


另一个是自主动机的反面,即受控动机,就是受他人的控制。这可以是直接的控制,也可以是间接的控制。


如果孩子在某些学科遇到困难,需要克服,家长的干预作用如果是反向的,容易破坏孩子的内在动力,产生反作用力,阻碍孩子的学习热情。

 


 

辅导机构门口的爸爸,付出了心血;却被孩子“不良行为”现象困住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行为本身,而不关注深层次的原因,是很难解决真正的问题的。

 

不妨一起听一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故事。

 

作为粉丝无数的心理学大咖,他从小数学不好,被老师视为差等生,并建议他父亲领他回家,当一名制鞋工人,不要再继续学业了。

 

而少年阿德勒的父亲,拒绝了。他相信孩子只是慢一些,绝不能放弃学业。

 

这种坚定的信念,给了阿德勒精神上莫大的支持。

 

偶尔一个机会,他解开了连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一跃成为学习优等生。

 

他常以这件事启发来者:每个人都有潜能,遇到合适的机遇,可以挖掘和释放。

 

是阿德勒的爸爸,面临老师的提议,丝毫不为所动。

 

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和信任,是滋养阿德勒奋斗的内在源泉。

 

爱的定力,就像定海神针,让孩子看到,我是被关爱,信任和鼓励的。

 

“你相信我可以,给我时间;找到方法,我慢慢可以做到。”

 

更本质的教育,是来自你对待孩子的方式,鼓励孩子的语言和以身作则。

 

 

每个家长,都是全身心爱孩子的。这份爱也需要及时反馈。

 


以下两点小建议,也许可以帮到家长们。

 

一,观察“不良行为”,了解具体原因,重新定义问题。


  • 思维工具创造力的部分有一个专门的工具就是“定义问题”,“在这个定义的思考过程中,我们常常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新思想。”

 

当你和孩子都苦恼于做题错误率,可以和老师探讨如何更科学地帮助孩子。

 

找到原因,高效纠正,而非机械惩罚。

 

亲人积极的评价和交流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坚实的后盾。

 

女儿笑笑在幼儿园时,刚开始学习写数字,从“1”写到“2”,难度陡增。

 

虽然站在家长角度来看,不就是个“2”嘛,有什么困难的。

 

对于5岁左右的幼儿,手指的精细动作还处在发育完善中,乍一接触需要运笔操作的细微步骤,沮丧也是正常的。

 

她把笔一放,苦恼地说“我是不是写不好‘2’啊。”

 

我搬个板凳坐在她身边,没有说理,开始和她一起写,屏息静气专注纸面。

 

急躁慢慢褪去,数字本最后一个工整美观的阿拉伯数字“2”出炉。

 

我们用了15分钟的时间,攻克学习的高地。

 

看到成果,笑笑开心大喊“一点也不难。我可以写!”

 

这就是“习得性乐观”,从积累中探索力量,是可以驾驭困难的。

 

这点的价值,远远超过她学习了几个知识点,而是一种对于学习的主动掌控感。

 

“我可以做到”,并且可以坚持完成的很好。

 

人对于自我的认知,是从行为、评价、环境和体验等多重因素上开展的。

 

家长可以“赋能”孩子思考、练习、从挫折中摸索的体验,不一定用自身的成功经验来说教。


二,从内去尊重孩子,放下权威感。

 

一次大学研讨会上,一位老教师骄傲地说,儿子就得听老子的,这是伦理。

 

而社会的进步衡量标准之一,是以我们更尊重“人”本身而存在的。

 

如果孩子想法值得鼓励,家长可以放下身段。

 

耐心倾听,对孩子比做一百遍题目,更像一场及时雨。

 

教育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教育在于如实了解孩子,而不是把认为“他应该怎样”的理想强加在他身上。

 

我们除了花费金钱在课外班,更可以用心“看见”孩子的困境,触摸他的内心需求。

 

一个孩子充满富足的精神养料,亲子关系一定是非常温馨的;

 

孩子也会更容易树立客观的自我认知,学习也会更自主高效。

 

对于孩子最重要的,不仅是“爱”,更是具备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作者:Melody曾婷,积极心理&思维教练,致力于亲子教育、情感咨询和自我成长领域。帮助了几百位妈妈走出思维困境,构建更幸福的家庭,走向更蓬勃的人生。30岁赴英进修;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系硕士;CoRT(Cognitive Research Trust)系统思维训练认证讲师;两次在TEDx演讲平台发表“女性成长思维”主题演讲;微信公号“女性成长思维”。文章发布于2000+在线平台,如人民日报夜读、读者、作家导刊、家庭、中国教育研究等。一对一咨询Wechat:37035772。

排版:Survival


赞赏
举报
小鲸鱼729cf1

这篇文章真是及时雨,最近经常开讲座,我自己水平和经验都不够。借用一下!非常感谢!

2019-04-19 · 回复
  • Melody曾婷
    Melody曾婷 Lv3  小海星
    回复 Melody曾婷 : 共勉。
    2019-04-21 · 回复
xinli_1526

其实谁都知道这种文章无法带来实质改变。

2019-04-16 · 回复
xinli_3757

多阅读是比较好的

2019-04-16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