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宁愿忍受失望,也不愿意改变?

精选
data.name
周梵

认证作家


文/周梵
本文由:周梵(zerofield0)授权发布


01


有时候我听到一个人在一段要死不活的关系里困顿纠葛很久,终于决定离开的消息时,我真的会很替ta高兴,而且也会真心欣赏ta的勇气,无论如何决定要为自己想要的生活狠狠试一把。虽然我知道这不会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我知道这会带来新的机会。其实对两个人都是。


我特别害怕听到一个人说:


"算了,就这样吧"

"我现在无所谓了"

"我都看破了"


无论是面对一个人,一份工作或是一种生活方式,做出决定总是很好的,无论是离开、重新承诺、还是改变或接纳。


任何一个决定都有巨大的价值,决定就意味着面对,就意味着负责任。


而大部分人,总是选择不做决定,于是就只能一边忍受一边逃避。而且还表现出一副洒脱清醒冷静的模样,拜托,你逃跑的姿势很帅你就不是逃跑了吗?


纯粹的绝望并不是一件坏事,彻底失望就会产生决绝的力量,在一个人身上再也看不到一线生机,其实也是潜意识的一种选择,决定不再自我找平,不再自我欺骗,因为只要一个人想自我欺骗,他总是能做到的。


比如那些生活在家暴中却不离开的人,那些一直在抱怨自己的另一半人不在,钱不在,心也不在依然留在原来的婚姻中多年却不离开的人。


他们都是自我找平的高手,每次抱怨完了,愤怒完了,顺着那股气势想要离开时,一想到要离开,要面对一大堆的不确定,那种恐惧的感觉袭来,心里就一哆嗦,这一哆嗦不打紧,脑子立刻习惯性启动合理化功能,于是熟练的"转念一想":


"他对孩子还是挺好的"


"婚姻都是这样,大家都这样,还有谁谁谁比我更惨呢"


还有一种更隐蔽的找平方式是借别人的嘴来合理自己的恐惧。


"我也想啊,但是我父母不支持我这么做。"


"我好朋友都在劝我不要这么较真。"


"周梵老师说我们应该接纳……"(周梵老师真的不能背这个锅,周梵还说过要真实和面对呢?咋这个时候就选择性回忆学习内容呢?)



02


置之死地而后生,离开的动作会带你到一个新的处境,新的处境就会带来新的机会,新的智慧、洞见就会出来。否极泰来,掉落到深渊最黑暗的地方,深无可深之后就会触底反弹。


在绝境中可以经由痛苦可以看清在顺常状态下自己小我的各种模式,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所有来到我们生命中的痛苦都是你能承受的,而且也代表过去那些更轻微的痛苦远不能引起你的重视和自省,也必须要这个量级的痛苦才有足够的推动力,让你调转生活的舵盘去到你本该去的地方。


当然,离开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也不一定是最佳选择。除了离开,我们还可以选择改变。


但改变需要足够的意愿和能力。而一旦开始提升能力的这个过程,就必然又会面对"好难"的感觉。


学习如何洞察对方的意识状态,感知后台语言;


如何不轻易下结论避免把天聊死;


如何共情又不是讨好和谄媚;


如何让对方放下防御,敞开自己的心;


如何在当下的工作或关系里找到意义感,放下评判;


如何问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对方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启新的思考路径,而非直接讲道理;


如何把本能的第一反应想说的话憋住不说,而是觉察这句话的意义和价值,根据对方的状态和自己的目标,然后改变这句话的结构重新表达出来;


如果对沟通的结果没有正面帮助,哪怕憋死都必须把想说的话吞回去。


真。的。好。难。啊!随便哪一条都难得要人老命。


所以很多人在面对这个提升能力感觉到困难之后就退缩了,毕竟按原来熟悉擅长的方式沟通是很爽的,哪怕原来的方式只会把事情越变越糟。



03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晚上回家,看到一个人在路灯下找东西。询问之下,原来对方是在找钥匙,遂帮助他一起找。


找了半天,仍然没有找到,又问:“你是在哪里丢的?”


“大约就在这一块。”对方比划了很大一个区域,答道。


“那为什么不去那里找呢?”这个人指向对方比划区域内的另一块地方。


“因为那里没有灯光。”对方回答道。


我们知道,运气好的话,钥匙确实可能在路灯下面;但更多的时候,它可能在黑暗当中。而很多人却会一味的在灯下找钥匙,因为这虽然不是正确的选择,但却是最容易的选择。


这个道理似乎浅显易懂,但实际上,我们却常常是那一个在灯下找钥匙的人。


因为进入黑暗的区域就意味着不熟悉,意味着失控,意味着不确定,所有这些感觉都会带来剧烈的不适感,所以很多人为了避免这种不适感,就一直逃避真正的改变而选择留在自己能力范畴之内的可控区域。


而越希望维持可控感,生活就越失控。


失控感的本质就是无力带来的,为了消解无力感,于是就把无力投射在另一个人身上:


"我的问题都是你带来的,我对你很失望。"

"如果你能更XXXX一点,我就不至于这么辛苦这么难了。"


失望累积多了就会痛苦,痛苦太强烈了就想逃离,逃离又会因为不确定而带来失控感,于是又要大力发展自我找平能力,才能消解痛苦从而让自己可以舒服一点儿留在原来熟悉的区域里。


哎妈,写到这里突然觉得人类为了让自己可以不去面对未知真的是好拼啊。消耗的能量一点儿也不少。


04


这还没完。找平的终极方式就是彻底对人性失望,对人和人的关系失望,否定爱,否定一切非物质的意义。把所有的感知全部投注到物质层面,因为和物质的关系比和人的关系感觉可控多了。


这么做的结果是,阉割掉自己的精微感受力,让自己作为高等生物人类特有的精神和心理层面的感受力全部退化,什么情感层面、精神层面的感知力统统见鬼去吧。


这些感受力越敏锐我就越痛苦,又下不了决定改变,所以为了让自己不要这么痛苦,就让自己的感受力不断退化的越来越粗糙迟钝,并把所有高等生物才有的感受力全部退化到感官层面:


"好烦啊,好不爽啊,喝一顿就好了"

"好难过啊,好委屈啊,吃一顿就好了"

"好心塞,好焦虑啊,买买买就好了"

"好累啊,好孤独啊,找个地方按摩大保健就好了"

"好无意义,好无聊啊,追追剧就好了"


这种方式如果变成一个人解决生命问题的常规解决方案,最可怕的地方还不是费钱发胖伤身体这么简单(虽然那也很可怕),而是慢慢的整个人都会变得迟钝,粗鄙。智商、情商、灵商全面退化。


感官层面的满足都和物质有关,当一个人越阉割自己在关系中的感受力,把自己的心灵空洞完全依靠感官快感来填补的时候,对物质的依赖就越大。


然后人性面神性面逐步萎缩,动物本能的兽性面越来越张狂,本能性的,物欲的,逐利嗜血的疯狂的部分就会被释放出来。


最近"流浪大师"沈巍的走红怪诞现象,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制造出来的,他们一波又一波,赶也赶不走,打也打不散地涌过来,疯狂又野蛮。这和一群看到腐肉的秃鹫又有什么分别呢?


用物质填洞的人最大的悲剧是:没有人有能力能跑赢欲望。总有一天,你填入了无数的东西,却无力的发现,那个空洞还在。


无论是失望到想离开,还是失望到决心改变,都很好,承认就是面对的开始,亲密关系里的问题就在亲密关系里面对和解决。


不要为了逃避,把对伴侣失望,转向到其他对象上,比如孩子,比如开辟第二条亲密关系线再找个人来投射,又比如投射到物质上。


每一次转向投射,都是把问题蔓延和外扩。


当然,在没有准备好面对的时候,可以用这些方式拖延一下进程,拉出更多时间和空间让自己看清自己,积累力量和决心(有些人需要累积更多痛苦才能下决心)也是可以的。


但最终是要面对的,面对了,有效的行动也就开始了,该成长意识到成长意识,该储备能力就储备能力,这时候自由富有创造力的生命才刚刚开始。


作者/周梵,资深沟通关系教练,幸福心理学家,两个孩子的母亲,自媒体平台优质原创作者,课程影响了数千万家庭。著有畅销书籍《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当当网在售新书《先学会爱自己,再遇见对的你》微信公众号:周梵(ID:zerofield0)


责任编辑:Spencer 周芝羽

赞赏
  • 魏晓宏
  • 小鲸鱼357082
2人打赏了作者
举报
深箐溪虾

一个决定都有巨大的价值,决定就意味着面对,就意味着负责任。

2020-11-11 · 回复
匿名

👍

2020-11-11 · 回复
Icy215

太赞同了

2020-11-10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更多心理学文章 心理学文章列表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