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结局 | 原生家庭的痛和恨,能真正和解吗?

data.name
刘丹红

咨询达人/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都挺好》电视剧大热的时候,被称为年度国产好剧。弹幕一片:剧情过于真实!


我试看了第一集,连我这种几年都不刷剧的人,看着都感觉很不错,是可以追的剧。


这部剧讲述的是尖锐的话题:重男轻女,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


然而,在接近大结局的这几集,观众渐渐失望。《都挺好》结局算烂尾吗?上了知乎热榜。有人大喊:太扯了。真的很嫌弃这个结局。



是什么让他们感到失望了呢?


是剧情给主角强行洗白了。


《都挺好》又叫《苏大强作妖记》,我就挑苏大强这个角色塑造来说说强行洗白吧。


苏大强和赵母的结合,是整个家庭悲剧的起因。赵母把一生的悲愤都发泄在了女儿身上,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造成了我们所看到的重男轻女的表象。但其实,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个现象的背后,必定是有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默默支持”的窝囊爸,才会纵容这样的不平衡继续发生和发酵。


整部剧前半部分在塑造苏大强的人设方面,都非常的贴近真实。你可以想象一些标签“窝囊”、“软弱”、“没担当”、“怕事儿”、“自私”、“好面子”、“爱炫耀”……把这些标签自由组合,总能让你联想到身边的某个人。这就是这个剧的成功之处——把生活的龌龊揭开来,很能引起共鸣。


作为女儿的苏明玉,每次与母亲发生矛盾时,向父亲投去求助的眼神,他就往厕所跑。



一边受到母亲的精神压迫,一边求援于父亲而屡屡失望。她那时候没有力量与整个家庭对抗,因为经济上、心理上都还没有独立于原生家庭。


她十分憋屈啊,愤怒的牙齿打碎了也只能往肚子里吞。


父女之间的激烈矛盾,酝酿了很久,总会有一场爆发。终于,最高点爆发在派出所里父女对峙的那一幕。苏大强被保姆欺骗了感情,“失恋”后在桥上寻死觅活,被警察带到了派出所,儿女们来接他回家,他却顽童般撒泼拒绝回去。明玉终于恼怒了,指着他大骂:“你就是个窝囊废,你不配有家,不配有儿女!”




其实这剧反映了大部分中国家庭问题的核心症结:焦虑强势的妈+软弱无能的爸=有问题的孩子。家庭力量结构的不平衡是问题的根源之一。


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一直很难建立起来。他们总觉得是自己的错,所以造成了家庭的问题。他们潜意识里充满了自责、愤怒、委屈,总觉得自己不配值得爱。日后无论获得了多么大的成功,都很难认同成功所带来的自我价值的提升。空虚—寻求自我价值的证明—空虚,他们一辈子都难以跳出这个怪圈,无法感觉到满足和幸福。


当二哥明成把明玉打倒在地上,所有人都在劝说明玉把明成放了,因为他如果真的关进去就会影响后半辈子,有谁关心妹妹被打得有多疼?有谁共情到了明玉的愤恨与委屈呢?大哥在中间充当和事佬,缺少共情地强行劝说,给她什么感觉呢?


反感。


一种与所有人为敌的感觉。


对,你们都对,就我一人错。


苏大强出院后搬到女儿家共住,俩人不但没有滋生矛盾,反而因为苏大强观察了明玉的生活和工作,主动了解女儿多年来的艰辛,明玉又学做菜又跟父亲一起吃西餐,明玉关照苏大强,苏大强关心明玉,父女之间多年的隔阂烟消云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怎么突然就融化了呢?


父女之间埋藏多年的怨恨,就因为“互相多关心多理解”就化解了?那么实在是太忽视心理伤害对人造成的深刻影响了。让观众觉得强行洗白的原因是剧情里没有提到,那些深刻的伤口,都是怎样愈合的。而如果心里的伤还没有愈合,表面亲近和善,总会让人觉得假。这不是生活本来的面貌。


心理的伤害,可以想象为肢体的残疾。一个坐着轮椅的人,你跟他说,你站起来啊,站起来你就会好了。这是很可笑的。一个缺乏某种能力的人,你非要他去做力所不及的事。就譬如,一个失去与亲情和解能力的人,你劝他说:“多理解理解父母啊。”荒诞不?


我并不是说,失去某种能力,就永远失去。能力是可以再生长的。然而,这需要土壤,需要雨水的滋润,需要漫长的自我生长的过程,才能让种子从隆冬的雪藏进入春天的萌发。


苏大强因为明玉又躺进了医院,苏明玉在医院里的长凳上痛哭,深深自责,石天冬在旁边安慰她,我觉得这一温暖时刻,是极其具治愈性质的。只有石天冬深深地共情到她。我觉得这正如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通过深刻的共情,慢慢融化心里的雪。



对于原生家庭,你可以选择和解,也可以选择不和解。一个人若是成长起来了,他可以学会建立起心理边界,跟原生家庭保持适当的距离。但如果你把过去的伤害用来惩罚现在的自己,那就是“刻意”让自己不好过。这些伤害,就像藏在心里的一个顽童,你越是忽视它,它越是作妖作怪,哭闹撒泼,无时无刻不影响你的人际关系。而如果你尝试去正视它,理解它,安抚它,拥抱它,那么它就会安静下来。


多年前,我学习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老师为了结合案例生动讲解“共情”,她让我们看一部关于心理咨询的电影《心灵捕手》,她说,她从事心理咨询十年了,直到看了这部电影,才真正体会什么是心理咨询的力量。我看了,至今仍然被撼动。作为威尔的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学教授尚恩,被我视作心理咨询师的楷模。


电影一开始,清洁工威尔解开了麻省理工数学教授蓝波公布的一道数学难题,被惊为天才。然而,威尔是个问题少年,社会边缘人物,成天四处闲逛,打架闹事。蓝波认为威尔的数学天赋不可多得,于是请了好几位心理专家帮助他找到人生的目标。然而,威尔表现出来的阻抗让那些心理专家都对威尔束手无策。就是这么一个让很多专家头疼的来访者,去到了尚恩那儿,却被尚恩打开了心扉。 


有一幕讲述尚恩是怎样打开威尔的心扉,让咨访关系得到质的飞跃。这一幕,也是最震撼心灵的一幕。



威尔也许从来都不肯正视心里的一个固执信念:被遗弃、被虐待、被不公平对待,都是因为我的错。如果我……就不会被抛弃了。我生来就是一个烂人,不值得被好好对待,不值得被爱。


这就是为什么威尔不愿意跟女主角去加州的原因,因为他担心女主角只喜欢他表现出来的聪明的一面,不能接受他内里不堪的一面。如果他陷入亲密关系,就面临被亲近的人再次抛弃的危险,所以他表现得像个刺猬一样,谁也无法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聪明的自我骗局,为了不被抛弃,就不进入任何的亲密关系。


“这不是你的错”


“这不是你的错”


“这不是你的错”


“这不是你的错”


“这不是你的错”


尚恩刻意重复这句话5遍,击碎了威尔的防御,直抵心灵的层面。随之而来的是威尔从情绪的阻抗和封闭到爆发出来和完全的释放。仔细体会,这五句话虽然表面相似,实则每一句的深刻含义都有微妙的不同。


尚恩其实想传达这样的含义:你现在心里的枷锁,都是过往的人事物给你锁上的,不要自我怪罪,不要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放开这些枷锁,去过你自己的生活吧。尚恩是通过深刻的共情,终于把威尔的心灵枷锁打开了。所以我们看到,威尔总于痛哭出来了,这是一种被深深理解了的哭泣。


正如我接触过的一些案例,他们目前不敢过自己的生活,不放过自己,共同点是因为无意识里有一种深刻的信念,“都是我的错,我不够好,我不值得,我不配”。他们屡屡撞进糟糕的人生,自我困顿,而不知所措。而心理咨询正是帮助他们破解固执信念的过程。


我认为,正是苏明玉在正视和理解自己的心伤方面,缺少足够的时间和机遇,缺少被深刻共情的“转化时刻”,不知道心里的枷锁是怎么突然就打开了,所以让人觉得这个角色并不是活生生的人。


那么,到底是苏明玉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和受到的伤害呢?还是这个社会不能正视伤害呢?


我不知道,且问编剧和评审团吧。


END


作者:刘丹红。壹心理平台签约心理咨询师 。专注女性心理,婚恋情感,自我成长,职业生涯的咨询。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本人。成长的路上,一步一脚印。养了一只叫团团的猫。


责任编辑:Survival


赞赏
举报
xinli_1637

我特地下载了app,微博登录来点赞+评论,此文有一定的含金量!

2019-03-27 · 回复
xinli_2344

加油!

2019-03-27 · 回复
星晴(猴面包晴)

道理我们都懂,也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即便如此我们依旧很难与自己与原生家庭和解,没有办法真正接纳。因为那个伤太疼,我们还没有办法治愈自己,只要尽力去治愈自己总有一天会真正成长

2019-03-27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更多心理学文章 心理学文章列表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