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可以对任何人生气”,情绪教育应该这样做

data.name
成长

认证作家
文:钱志亮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生活中,每当孩子遭遇挫折时,都容易生气、发脾气,比如需求不被满足、做一件事没做好、等待时急躁没耐心。


他们动辄打人、扔玩具、哭闹撒泼,场面一度失控,家长看着焦头烂额,一肚子鬼火。


于是很多父母不允许孩子生气、发脾气,这项不成文规定也被从小贯彻到大。


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喜欢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哎呀快来看这个是什么呀,真好玩。”或是威胁恐吓:“你再这样我就把你关外面!”


孩子长大了,家长接受不了自己的权威被挑战,会觉得孩子在自己面前发脾气就是不尊重自己,很没面子,于是常常指责、否定孩子的情绪:


“说你两句还不行,摆脸色给谁看呢!”


“这点小事就生气了,我老了岂不是要打我了?”


世上最残酷的家长莫过于告诫孩子不准生气、不准哭,在孩子愤怒时试图压抑他们的情绪。


01

不许生气发脾气

影响孩子人格发展


在很多家长眼里,孩子生气、愤怒都是不好的,长久灌输给孩子的就是这样的信息:


生气了、抱怨了、反驳了,就是坏孩子,只有听话,乖,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


于是,很多孩子,变成了善于察言观色、只会乖乖听话的孩子,受了委屈不敢哭,有了脾气不敢发,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


幼年的情绪问题,包括愤怒、委屈、如果没有得到一个出口宣泄,进而得到正确引导,成年后会造成两种痛苦:


要么是只顾着自己发泄,让周围人避之不及;要么就是一直隐忍着,憋成内伤,伤害了自己,形成讨好型人格。


有人说,讨好型人格,把所有的好脾气都给了别人,把自我攻击留给自己。


在同事和朋友面前,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在亲密关系中,也总是一味忍让、生怕引发对方不满。


明明是别人的错,可是第一反应却是觉得自己有问题,找各种理由为别人开脱。


一网友说:


“羡慕那些有脾气就发出来,生气了就告诉你他生气了的人,直率洒脱,而我只会隐忍,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没有自信,没有安全感,或许我就是俗话所说的没脾气的烂好人。”


孩子生气了,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向你发脾气,是在请求你的帮助,给你一个走进他内心的机会。


父母要做的,应该是温和地接纳他的情绪,让孩子明白哪怕他生气了、哭闹了,爸爸妈妈依然爱他,不要把自己的坏情绪带入,反而朝孩子发了脾气。


然后,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合理地表达愤怒,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只顾自己、不分时间场合的发泄。


02

所有的情绪都是合理的

关键看你怎么对待它


前段时间看过一则视频,爸爸跟女儿开玩笑,女孩觉得爸爸在骂她于是生气了。


接下来这位爸爸给出了一个教科书版的处理孩子情绪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https://v.qq.com/x/page/x0842h0k3fd.html


这位爸爸温和而坚定的告诉孩子3点信息:


你可以生气,生任何人的气,接受它、承认它,然后慢慢放下,不要让自己处在愤怒的情绪中太久,因为时间太久就会出问题;


如果你做不到,那就顺其自然,我们依然爱你,你的世界依然一片光明;


生气了没关系,重要的是把话说开,这样的话我才能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我会尊重你的底线;


所有家长应该明白的是:愤怒不会伤害到别人,不正确表达愤怒的方式才会。


越是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越要允许孩子表达愤怒,及早教会他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


◆ 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情绪


举个例子:


孩子放学回来告诉你:我举手了可是老师没有喊我!


你可以回答:这样啊,好遗憾,失去了表现的机会,所以你很生气、很委屈吧?


首先可以让孩子明白,事情的大概我知道了,结果不满意。


其次暗示他,结果是既成事实,没法改变,很遗憾;


再次提醒他,接下来首要处理的,是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结果:


也就是说,现在真正该做的事情,不是因自己感到委屈而找对方理论,而是应该意识到,真正的困扰其实是自己的情绪反应,那么随后该努力的,就是如何调试情绪,做出合适反应。


接着引导孩子从中学会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全班45个人,你举手45次才有1次被叫到的机会,不要灰心,继续举手才有机会。


最后引导孩子从中学会换位思考,有所收获:其他同学也是每举45次手才有一次被叫的机会,你得到了别人就会失去,以后被叫到“得意”的时候不能忘形,免得引起他人嫉妒。


 帮助孩子寻找原因,允许他表达情绪


首先询问孩子生气的原因,其次表达对他心情的理解,然后告诉他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表达自己的情绪。


可以打打枕头、在路边踢踢石头、听听音乐平静一下等等,只要是不伤害自己和他人,都可以来使自己好受点。


让孩子不要长时间出于负面情绪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将注意力放到如何解决问题上来。


◆ 帮助孩子了解和认识各种情绪表达的方式


高兴了可以笑但要照顾到他人的感受,不取笑他人、不把自己的笑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生气了可以“拉脸”或直接告知对方我生气了,但不动辄拿友谊做代价;


悲伤了可以哭但要分场合、知道羞;


害怕了就大声叫但别总是一惊一乍……


希望每一个发脾气、有勇气表达自己真实情绪的孩子,都能得到父母温和的接纳、正确的指引,发展出正常的人格,找到真实的自我。


作者简介: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老师主办的家庭教育平台。每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创文章,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使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


责任编辑:Spencer 周芝羽

举报
xinli_1441

明白一个道理,永远都不会晚。

2019-03-11 · 回复
xinli_4824

通俗易懂

2019-03-10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